(⊙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漢字與日本

NO.770-漢字與日本

作者:Andy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在日本互聯網的某個角落裏,流傳着一首中二感滿滿的漢字歌。其出自日本的漢字愛好者之手,其目的在於向東亞乃至全世界網絡推廣漢字。在這羣狂熱的漢字愛好者看來,漢字在中日韓讀音各異但書面交流卻毫無障礙,簡直秒殺讀寫一體的表音文字,未來的世界通用語當以古代文言文爲參考。

一羣日本人,爲什麼如此賣力地推崇漢字呢,爲什麼在原來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如越南,韓國紛紛去漢字的時代,漢字卻始終能在日文體系中牢牢佔有一席之地呢?

漢字東渡

和東亞其他民族一樣,日本的先民在接觸漢字之前並沒有書面語,身居東亞最邊緣的島嶼,日本文明也久在矇昧之中。

有人自大陸來

進入彌生時代,原本發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突然加速進入農業社會。通過對大量出土文物和遺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學家認爲,彌生時代的跨越根本在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他們帶來了大陸先進的農耕文明,給日本列島帶入全新氣象。

彌生時代對應的正是中國的戰國末年-秦-漢

可能有大量人口因戰亂而前往日本

漢字也在那個時候傳入了日本列島。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墓葬中發掘出西漢時製造的直徑爲7.4釐米的連弧文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同時還發現了王莽新政時傳入的“貨泉”、“貨布”等刻有漢字的貨幣。

在中國這邊可能是批量生產的手工藝產品

但最有名的還數“漢委奴國王”金印,這是光武帝劉秀賜給不遠萬里出使洛陽的一個日本小國家首領的。《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爲百餘國,以歲時來獻”。倭是中國對古代日本的稱呼,委是倭的通稱。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但移民帶來的漢字卻沒有在日本社會普及開來,在長達五六百年的時間裏都未能得到大規模的傳播和應用。

這一方面是因爲漢字結構複雜,需要複雜的社會結構和行政組織纔會對漢字有較高的需求,才更有可能向平民傳播。

在文字普及之前

音樂、雕塑、舞蹈、符號這些的影響力比文字更大

另一方面也和日本的言靈信仰有關係,他們認爲所有的言詞上都宿有某種神祕的“靈力”,說出口即會實現。如果自己的本名被人所知,自己的靈魂就可能受到支配。

漢字東渡時,日本先民驚懼地看到漢字可以傳達千里之外,百年之前的人事,本能地充滿了警戒心。這一時期的仁德天皇陵中沒有發現任何漢字的墓誌銘,也證實了當時日本人內心中對外來文字漢字的複雜不安的心態。

日本的古墳時代真的名不虛傳

真正大規模的漢字傳入有賴於隋唐時佛教的輸入。

《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典籍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正式傳入日本的。

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六世紀初,百濟向日本派出多批儒生和僧人傳播儒學和佛教。六世紀以後,日本上層普遍信仰佛教,從那時起,爲了理解佛教,日本的精英才開始自覺學習使用漢字。

日字日本化

但日本畢竟距離漢地核心太遠,和經常有機會進入中央王朝的朝鮮人不同,對漢文化的掌握實在緩慢。到了八世紀,中國進入了盛唐,日本人對漢字的掌握程度纔有了明顯的進步。這得益於大量遣唐使和留學僧的奔走。

比如著名的東大寺

《哭晁卿衡》是由李白所撰的七言絕句

目的是抒發日籍好友遇險的悲痛心情

也是在這一時期,漢文的日本化的進程大大加速。這一進程第一個重大成果是訓讀與音讀的分化。

日語漢字分音讀、訓讀兩種讀法。所謂“音”在當時是指拋開漢字字義只取其發音的表記方法。其靈感源自佛教經典的翻譯:中文中“釋迦”、“菩薩”等等佛教名詞都採用這種方法翻譯。“訓”,即日語中固有的詞彙來翻譯和解釋對應的漢字,如“山”義爲“地面上形成的高聳部分”,日語中表示該意的詞爲やま(yama),“山”的訓讀就是“やま”。

此即爲訓讀

日本的漢詩創作者自己並不能準確發音,需要通過查工具書搞定平仄和韻腳,再將字排列組合起來,作成了最終的詩篇。

寫出不怕中國人看的詩,這既是他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驕傲。

日本漢詩

訓讀與音讀的混用,直接催生了日本化的漢字——萬葉假名的出現。漢字的表義功能大大減少,大量漢字成爲了標註日語發音的表音文字。比如下面三組都是一個意思,在不同的體系裏,卻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漢字表現出來:

萬葉假名:左久波奈波 宇都呂布等伎安裏 安之比奇乃 夜麻須我乃禰之 奈我久波安利家裏

現代日語:咲く花は 移ろふ時あり あしひきの 山菅の根し 長くはありけり

中文翻譯:山花雖豔麗,總有落花時。山上山菅草,根深永不移。

萬葉假名的出現是漢字日本化的第一步,日後出現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在萬葉假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平假名和片假名都產生在9世紀,先誕生的片假名基於漢字偏旁部首楷書形態,之後出現的平假名則是模仿漢字草書的形態,方便了日本人作標註。

兩種假名雖然源自於漢字,甚至在剛產生時和漢字的草書很難區分,但它是一種全新的文字,它已不再是書寫漢文用的表意文字,而是爲書寫和文而成的拼音文字。

右爲平假名,左爲片假名

兩者職責區分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有所不同,目前平假名主要擔負上述語法功能的作用,而片假名則主要被用來標記外來語。

但片假名與平假名面世以後,並沒有很快成爲主流文字,在武人掌權的幕府時期,又一種日本化的漢字誕生了,那就是候文。

候文使用漢字,幾乎不用假名,但是按照日語的語序和語法書寫而成,中國人就不大看得懂了。這種文體因句尾多使用助動詞“候”而得名。這種文體自鎌倉時代開始普遍在官方文書中使用,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成爲日本最常用的書寫文體。

一張用候文寫成的文書

如慶應三年(1867年)頒佈的《王政復古大號令》就由候文撰寫,如下:

原文:一 舊弊御一洗に付、言語の道 被洞開候間、見込有之向は不拘貴賤、無忌憚可致獻言、且人才登庸第一之御急務に候故、心當之仁有之候者、早々可有言上候事。

中文譯文:爲掃除舊弊、廣開言論之道,有建議者,不拘貴賤,無須考慮,皆可獻言。且登用人材乃爲第一之急務,如有適宜之人,應急速上報;

近現代的漩渦

近代以來,漢字與漢字文化圈的諸多國家一樣,一同跌落進入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相互撕咬的漩渦之中。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作爲脫亞入歐的典範,對漢字的態度也有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被西方人打掉自尊的日本人只要提到改良日本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到漢字。明治維新的最初幾年,廢除漢字的聲音不斷翻湧,日本精英把日本的落後直接和漢字掛鉤。但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斷爲日本漢字增添活力,將西洋的事物和概念翻譯成漢字詞大舉引入日語中,後來又傳入中國,成爲我們今日熟悉的物理、化學、衛生、經濟等詞彙。

與時俱進

日本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卻倚重代表舊時代的漢字,是因爲漢字和漢語一開始即擔負起了文化和智識的功能,日本固有的和語反而喪失了表達抽象和複雜概念的能力。近代大量高密度的新知識湧入時,刻意使用原始的和語並不利於他們快速吸收新信息。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精英繼續在漢字和拉丁化之間搖擺,根據與西方關係的遠近,總有一派會佔據上風。在日本民族主義的巔峯——二戰時期,漢字不僅沒有被弱化,反而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湧現出了中國人聞之色變的“大東亞共榮圈”“一億玉碎”“忠君報國”“舉國一致”“英米鬼畜”等標語,實在是很諷刺。

好像讓我想起了搞笑漫畫日和

但隨着日本在二戰中徹底戰敗,西方人控制了日本。限制漢字使用也因此成爲了限制日本軍國主義一部分。於是短短五年左右,關於限制漢字問題就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法律規範,減少了常用漢字的數量,僅保留了1800多個,並刪除了帶有軍國主義色彩的語彙。

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下,日本的年輕一代爲了方便省事往往將外來語直接用片假名標記發音,而不像過去使用漢字翻譯。如果用漢語打個比方,就是遇到computer這個新名詞,現在我們翻譯成電腦,取電子大腦之義,真是信達雅;而片假名直接記錄computer的讀音,寫成康皮特,如果不專門學習並不知道是什麼。

片假名幾乎是時尚的象徵

日本化妝品的使用手冊裏

片假名使用頻率遠高於其他場合

2013年就有這樣的新聞:日本一名71歲男子起訴日本廣播協會(NHK),指控該臺使用太多英語外來詞而不是傳統日文,導致許多節目他看不懂,老人要求NHK賠償141萬日元(14000美元)。律師說:"原告擔心日本過度美國化,存在着日本成爲美國一個州的危機感。"

日本京都的漢字博物館

文化精英階層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憂心忡忡地呼籲保護日本漢字。在他們的努力下,1981年和2010年日本政府公佈的《常用漢字表》收錄的漢字字數穩步提升,比戰後第一部《當用漢字表》已經多出了300多個漢字。而年度漢字評選更是日本社會每年的一起大事。

去年是“北”

早在日本戰敗不久,全民精神恍惚之時,一位歷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就對限制漢字提出異議:“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中的本民族特有的語感被抹殺掉的話,這個民族的語言就會喪失其文化上的特有的價值和意義,也不再具有語言的深度和豐饒。”

日本文化精英的這種思路相當難能可貴,也是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可以達成的一種底層共識。藉助漢字這個獨特的載體,中日人民理應增加文化交流,重現東亞文明應有的榮光。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