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大豆網

大豆是優質的植物蛋白資源,也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資源。隨着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大豆需求快速增加,國內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然而2018年,國產大豆遭受牽連,解決大豆供需問題迫在眉睫。

數據來源:村村聯盟

爲實施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促進我國大豆生產恢復發展,提升國產大豆自給水平,農業農村部決定從2019年起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特制定方案如下: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爲總抓手,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深入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強大豆優勢區生產能力建設,推進科技創新和示範推廣,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水平,改善產品品質,延伸產業鏈條,增加國產大豆有效供給,加快構建以糧豆輪作模式爲主導的綠色種植制度,逐步形成國內農業種植結構與國際農產品市場變化動態銜接調整的格局。

整體規劃

振興目標

結合“十三五”規劃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國內大豆生產實現“擴面、增產、提質、綠色”的目標。一是擴大面積。到2020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4億畝。到2022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5億畝,達到本世紀以來最高水平。二是提高單產。到2020年,全國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到2022年,全國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40公斤,逐步縮小與世界大豆主產國的單產差距。三是提升品質,到2020年,國產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榨油大豆脂肪含量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到2022年,再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或超過世界大豆主產國平均水平。四是綠色發展。全國大豆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負增長,到202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8%。到2022年化肥、農藥利用率穩定在40%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

發展定位

立足我國資源稟賦和生產實際,形成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錯位競爭、相互補充的格局。一是發揮國產大豆優勢。適應居民飲食消費習慣,發揮我國非轉基因大豆、高蛋白大豆、菜用大豆優勢,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二是構建綠色種植制度。同步推進大豆恢復發展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大豆茬口優勢,建立合理輪作制度。三是提升大豆自給水平,在增加大豆供給能力的同時,推行低蛋白飼料配方,引導居民健康消費食用油。力爭到2020年,大豆自給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到2022年,大豆自給水平再提高1個百分點。

重點區域

做大做強東北和黃淮海優勢產區,穩定西南間套作產區。東北春播區,繼續鞏固玉米非優勢區結構調整,適當調減低產低質低效和地下水超採區的水稻種植,擴大大豆生產,推行大豆與玉米等作物合理輪作。黃準海夏播區,因地制宜推行麥豆兩熟輪作種植模式,將低質低效區玉米改種耐旱耐瘠薄的大豆,推廣高產、高白優質食用大豆品種。西南間套作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等間套作模式,發展優質食用大豆。

實現路徑

通過政策、科技、投入等措施,形成推動大豆振興的合力。一是調整優化補貼政策擴面積。統籌用好東北地區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完善生產者補貼和輪作休耕補貼政策,平衡作物間種植收益,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二是依靠科技創新提單產。加快推廣生產上苗頭性的高產品種,集成配套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同時加快生物技術在育種上的應用,提升大豆良種繁育能力,釋放大豆單產潛能。三是建設高標準農田抗風險。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優先向大豆主產區傾斜,儘快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的大豆生產基地,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四是發展訂單生產促產銷對接。組織大豆加工企業與大豆主產縣簽訂生產訂單,根據企業要求,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種植,企業實行優質優價收購。

重點任務

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

統籌安排東北地區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按照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原則充分考慮平衡玉米大豆植收益,合理確定玉米大豆具體補貼標準,充分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加強與財政部溝通,及早明確2019年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於春節前後向社會公佈,釋放政策信號,便於農民合理安排生產。

完善耕地輪作試點補助政策

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適當調整實施區域。將東北地區輪作試點補助逐步退坡,將黃淮海地區和長江流域納入試點範圍。2019年,東北地區第一批退出的500萬畝輪作面積,一部分安排在黃淮海地區,開展夏玉米改種夏大豆;另一部分安排在長江流域,開展水稻與油菜輪作。

加快大豆高標準農田建設

加快建設1億畝大豆生產保護區。將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向大豆生產保護區傾斜,改善大豆生產基礎條件,建成一批旱澇保收的大豆生產基地。特別是針對東北地區大豆播期易受旱影響出苗的問題,加強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提高防災減災和穩產增產能力。

加大大豆良種繁育和推廣力度

實施大豆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加大大豆育種創新投入,加快培育高產高油高蛋白、耐密多抗宜機收的大豆新品種。爭取擴大大豆制種大縣獎勵範圍,開展品種提純復壯和原種擴繁。推動實施品種後獎勵政策,提升育種主體積極性。推進轉基因大豆新品硏發和產業化研究。

加快新成果新裝備推廣應用

組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將大豆主產縣作爲攻關主戰場,加快大豆新成果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依託基層農技推廣、新型聯業農民培育工程等項目,加強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和大豆種植大戶的技術培訓。加大大豆耕種收等環節機具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推廣先進適用大豆全程機械化技術及裝備,提升大豆生產科技水平。

開展大豆綠色高質高效行動

2019年,在東北黃淮海、西南地區,選擇30個大豆麪積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基礎較好的縣,開展整建制大豆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範推廣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重點推廣壟三栽、大壟密、窄行密植、麥後免耕覆秸精播、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等增產增效技術,實施農機農藝融合,創建縣大豆耕種收機械化率基本達到100%。在東北地區創建一批畝產過150公斤、黃淮海地區畝產過200公斤的大豆高產縣,在西南地區創建批玉米畝產過500公斤、大豆畝產過100公斤的“雙高產”典型縣。

大豆“突圍”

2019年,政策明確增加1000萬畝大豆,有關方面已在提早佈局。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主要提到以下幾點:

擴大大豆麪積,到2020年大豆麪積達到1.4億畝,2022年達到1.5億畝,其中2019年大豆麪積增加1000萬畝。

主要通過種植模式和水稻、玉米等的種植結構調整來增加大豆麪積。

優化補貼政策擴面積,平衡作物種植收益,調動種植大豆積極性,統籌安排東北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於春節前後向社會公佈2019年補貼政策!

把握良機

2019年,中國大豆將會有3個發展良機值得重點把握。

機會一:大豆補貼上漲,國家扶持加碼

2019年1月提出要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傳統大豆種植區實施新的大豆振興計劃。另據媒體報道,中國中部的一個農業大省——河南省已下令農民將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一倍以上,河南省政府表示,將“積極引導”農民將大豆種植面積擴大50萬畝。

從2018年補貼數據來看,2018年大豆補貼增加,高達320元每畝,東北地區2019年大豆種植面積大概率增加。而玉米補貼則處在下降態勢,那麼2019年大豆補貼必定會持續增加。 

機會二:國產大豆還有進步空間,產業化進度或加快

隨着2019年土地流轉的力度加快,土地集中化推進將會成爲時代的特點。因此,面對土地政策激勵下,大豆種植面積將會增加,爲大豆種植規模化提供了良機。

機會三:國產大豆市場需求或改善

大豆的關鍵不是大豆油,而是飼料的原材料。其中,豆粕,大豆榨油後的副產品、飼料蛋白的主要來源。

由於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僅2017年我國飼料消耗1.05億噸蛋白類原料中,豆粕就佔7230萬噸。另據調查顯示,2018全國非洲豬瘟疫情62%是使用相關的泔水餵養,目前國家層面已經全面禁止泔水餵豬,違法者將會重罰。

此舉,也爲飼料行業帶來發展良機,而作爲飼料來源的大豆同樣存在市場需求紅利。

2019年,國產大豆雖然還沒有實力和機會和進口大豆相抗衡。但是逐步提高自己的實力,而對於農民而言,在振興國產大豆的同時還能夠適當提高種植效益,也是極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