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陽光網訊二手房因其完善的配套和即買即住的特點,早已成爲不少剛需購房者的第一選擇,但在購買過程中,二手房相對於新房則有較多流程,通過中介進行成交是不少人的第一選擇。但近年來,因爲各種原因,二手房交易中的投訴問題層出不窮,也讓不少購房者望而卻步。

近日,市民盧女士在陽光熱線問政平臺進行投訴,稱其在購買二手房過程中遭遇到合同欺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高高興興買房 結果麻煩不斷

今年8月底,盧女士通過Q房網看中了位於大朗鎮的一套房產,在談妥價格後,買賣雙方簽訂了購房合同,盧女士交付了15.4萬元定金,本以爲終於能夠擁有第一套房子的盧女士還沉浸在喜悅之中,誰曾想,買房的麻煩卻一個接一個的到來。

“簽訂合同前,Q房網的工作人員給我列了一份置業清單,裏面提到擔保費用是兩萬元,而且說只會少不會多,而且說我的公積金只能貸款50萬,也不符合組合貸款的要求,只能商業貸這樣去做。”盧女士在電話裏告訴記者。

可當盧女士在9月初去和擔保公司簽訂贖樓合約時,卻發現事情變了味。擔保贖樓公司告知盧女士,80萬貸款現金墊資意味着贖樓利息要6萬,這還不包含另外的手續費等費用,突然多出這麼多費用,可把盧女士嚇了一跳。

經過多方詢問,盧女士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公積金貸款額度並不止50萬元,自己完全可以用公積金貸款來購買這套房子,不僅能節省一大筆贖樓費,還能免除贖樓利息,更能夠省下一大筆還款利息。最終,盧女士委託擔保公司進行了公積金貸款贖樓,併成功獲批。本以爲問題得到了解決,可沒曾想遇到了更大的麻煩。

買方不知房屋抵押性質 贖樓危機難以解決

經過擔保公司查詢,該房屋在銀行的抵押性質爲企業經營貸,也正是由於該抵押性質,導致了擔保費用由原先的2萬元變成了如今的5萬元。

而且此類貸款變數大,擔保公司無法繼續進行擔保。“Q房網的工作人員從來沒有告訴過我這個房屋是企業經營貸款,知道的話我肯定會提前問清楚風險在哪裏。”盧女士告訴記者,由於擔保公司無法繼續擔保,只能繼續和Q房網進行溝通。

那究竟Q房網工作人員是否有告知盧女士該房屋的抵押性質呢?記者撥打了Q房網客服部的電話進行詢問,客服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業務員是有告知盧女士的,如果走法律程序,他們也可以進行舉證。

該客服人員還告訴記者,事情發生後,他們的工作人員也積極和盧女士進行溝通,但雙方始終無法達成一致,造成事情僵持到現在。

一套房爲何籤兩次合同? 雙方各執一詞

爲了能夠進一步瞭解清楚事情的真相,記者撥打了爲盧女士辦理房產交易的Q房網業務員郝先生的電話,可在郝先生這裏,記者卻得到了不一樣的答案。“合同就簽了兩次,他能不知道這個費用的問題麼?第一次他就因爲費用反悔了,我們當時也答應退錢了,然後他又同意了,所以才簽了第二次合同。”當記者想進一步瞭解情況時,郝先生以在外辦事和已經將該事件交由公司處理爲由,掛斷了電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郝先生與記者溝通完幾分鐘後,盧女士給記者發來一張微信聊天截圖,郝先生將盧女士投訴的行爲形容爲“搞小動作”。

而對於簽訂兩次合同的問題,盧女士則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答案。“簽訂第一份合同後,我去辦理銀行貸款,當時說由於流水問題,可能批不下來,但合同裏寫的是如果貸款不批需要我本人全款購房,所以我纔有了第二次籤合同。”說起這件事,盧女士是一肚子苦水。

“第二份合同只是增加了一個補充條款,就是貸款不成功的話退還我全部費用,因爲還沒到去贖樓的步驟,所以根本不知道費用是這麼高。”盧女士將兩份合同分別發給記者,記者通過仔細查閱發現,兩份合同確實只有在最後的備註條款內進行了更改,對於贖樓金額等問題均未提及。

買家面臨違約風險 律師如何支招

本月初,還在爲房子的事情奔波的盧女士又接到了一個讓他更加坐立不安的消息,業主委託律師給盧女士發去了律師函,由於合同中寫明贖樓費用由盧女士承擔,如果盧女士再不支付贖樓費用,將面臨違約,此前支付的15.4萬元定金將不再退還。

收到律師函的盧女士認爲,造成現在的局面就是因爲Q房網工作人員的故意隱瞞造成的,但面對即將到期的律師函,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記者就此事諮詢了專業律師,律師表示,根據雙方的買賣合同,盧女士確實面臨違約風險,如果真是因爲中介原因造成盧女士損失的,盧女士可以先按照合同繼續執行,同時對中介公司的違規行爲進行起訴,要求補償損失。

同時,律師也提醒廣大二手房買賣雙方,在簽訂買賣合同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每一項條款,並對交易中可能存在的時間、金額方面的變動進行約束,對交易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詳細瞭解,將所有承諾全部以文字形式呈現在合同內,這樣纔能有效的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

在二手房交易市場日趨火爆的今天,房產中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爲買賣雙方搭起交易的橋樑,成爲了各家公司重中之重。對於此事,記者也將持續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