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通)推行混改至今,究竟給該企業帶來哪些變化?

  11月14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媒體通氣會,中國聯通總會計師、黨組成員朱可炳表示:

  中國聯通自2016年9月啓動混改試點;

  2017年6月試點方案獲批;

  2017年10月底混改募集資金全額到位;

  2018年2月,混改後的新一屆董事會召開第一次會議;

  4月,完成員工限制性股票授予工作。

  在他看來,中國聯通已順利完成“混”的任務,正在縱深推動“改”的攻堅,實現混改良好開局。

  董事多元化

  具體來看,中國聯通推進混改的過程中,組建了決策專業和構成多元的新一屆董事會。

  在保證國有資本控股的前提下,集團公司持有A股公司股份降至36.7%,引入的14家戰略投資者合計持有股份35.2%,公衆股東持有股份25.5%,員工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佔2.6%,有效避免了一股獨大,實現了不同資本相互融合和股權有效制衡。

  朱可炳介紹稱,從具體運營來說,這些外部董事扮演一個橋樑角色,通過對聯通的瞭解,找到自身業務與聯通業務的結合點,朱可炳舉例稱,

  比如在銷售渠道觸點方面,與騰訊、阿里、京東、百度等開展線上觸點合作,首創電信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低成本獲取用戶的融合營銷新模式。截至今年9月,新模式發展的用戶超過8730萬戶,完成收入265億元;

  還比如在新零售體系方面,與阿里、京東和蘇寧在上海、廣東等地開展新零售門店試點,日均客流量、發展量及商品銷量提升顯著;

  在雲計算方面,將中國聯通技術、品牌和客戶優勢與騰訊、阿里技術優勢相結合,相互賦能和導流,以中國聯通“沃雲”品牌爲客戶提供基於雲計算全產業鏈的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自2018年2月上線以來,累計提供了54款雲計算產品,帶來公有云新增收入超億元,並以1:3至1:5的槓桿撬動基礎業務發展,全面助力中國企業上雲。

  朱可炳認爲,上述架構,能夠讓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有決策權、發言權,併成立了發展戰略、提名、薪酬與考覈、審計等專門委員會,各位董事在發展戰略、體制改革、業務合作等重大事項上履職盡責,建言獻策,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以轉機制爲突破,中國聯通正加快推進內部體制機制市場化改革。朱可炳說:“我們針對企業一直存在的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開刀”,着力激發微觀活力。”數據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集團公司總部部門減少33.3%;各級管理機構減少25.7%;兩年“壓減”法人戶數26家,累計減少27%。在市場化用人機制上,中國聯通試圖建立管理人員市場化選聘和退出機制,各級管理人員首聘退出率達到14.3%,退出合同制員工1071人。

  下一步,中國聯通將保持集團公司黨組管理人員每年1.5%、員工1%的常態化退出比例。

  民營投資承包運營試點

  朱可炳表示,中國聯通對自成立以來從未盈利且虧損持續惡化的三級公司,探索“民營投資承包運營”模式,雲南省州市分公司正在開展試點,已展開試點的州市營收比沒有展開試點的州市營收相差超過15%

  數據統計顯示,自推行混改以來,中國聯通2018年1-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00億元,增幅從2015年的-5.3%扭轉爲6.5%,領先行業增長3.5個百分點。

  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利潤總額爲105.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5.9%。二是發展質量顯著提升。2018年1-9月,產業互聯網收入同比增長35.7%,佔主營業務收入比爲8.7%。

  一線員工薪酬同比增幅超過20%

  朱可炳還表示,中國聯通在推進劃小承包改革上動真格。實施中國聯通內部“雙創”,結合一線生產場景,建立微組織,把“要我幹”變爲“我要幹”。

  前三季度,全國有14.4萬員工進入2.4萬個劃小承包單元,選拔產生1.7萬名 “小CEO”,實行增量收益分享,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高於各級機關和後臺部門,提升基層員工獲得感。

  聯通員工持股問題

  另外,就受外界關注的中國聯通員工持股問題,朱可炳也做了介紹,“此次員工持股受益範圍比較廣,有7750多人蔘加計劃裏面,雖然從總股本來說只佔到2.6%,但股數來說不少,達到7.93億股,目前我們還預留了4500萬股,計劃給未來創新業務和創新技術領域引進的人才激勵。

  另外在授予額度上,我們打破了原來按照層級來授予,比如省公司能拿去多少股票,與其未來三年商業計劃掛鉤,光這個計劃就爲聯通引入了30多個億的資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