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溥儀退位,清朝滅亡後,大清國藏着紫禁城裏的小朝廷一直進行了着各種各樣的“盜寶”活動。

還沒有離開紫禁城之前,溥儀曾多次將宮中的物品上次給滿清的遺老遺少們和中外知名人士。把“帶膆貂掛”賞賜給英文老師莊士敦,給張作霖送《御製題董邦達淡月寒林圖》和一對乾隆款的瓷瓶,除了換取政治支持外還有換取金錢的目的。在國外,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時,還給日本送了價值30萬美元的古玩字畫。

北洋政府每年撥給小朝廷的400萬經費仍不能滿足維持溥儀奢侈的皇家日常生活,而財政困難的北洋政府也屢屢拖欠經費,由此使得小朝廷不得不向銀行、商號借貸或者賒賬。


到1917年,小朝廷有這麼一份欠賬單:

欠恆利號商借墊銀28萬5055兩9錢1分6釐8豪4絲;欠亨記號商借墊銀6852兩6錢4分;欠大清銀行借墊銀14萬兩,除欠內帑銀7萬5千6百兩;除欠泰元號商借墊銀9萬6050兩2錢2分;尚欠交通銀行借墊銀3萬9千600兩;除還尚欠中國銀行浮借銀3萬6千兩;新欠中國銀行息借50萬元,計摺合銀36萬兩。

爲了還債,不得不公開變賣或典押故宮文物來維持財源。1922年月,小朝廷在報刊上公開發布變賣文物的廣告:

茲因經費拮据異常,縣江湖庫存古瓷玉器古銅約500件,招商出售,籍資補助。凡屬殷實商號,有願承購此項物件者,由1月7日起至11日止,赴景山西門內務府籌備處檢閱詳章,交納保證金1萬元,應以本京殷實銀行現銀元存單爲適用,發給估價物類單一份,聽候定期看物估價。

1824年5月31日,內務府大臣紹英等人與北京鹽業銀行簽訂了一份抵押借款合同。內務府以金編鐘、金冊、金寶和其他金器作爲抵押,借款80萬,雖說是期限一年,月息三分,但實際上根本還不上,也就贖回不了這些文物。1950年的時候,新中國就成功從香港贖回了當時被小朝廷典押到銀行的《中秋帖》和《伯遠帖》。

溥儀爲了給弟弟溥傑籌備留學費用,還以賞賜的名義將宮藏名貴字畫帶出宮外,溥傑每天從宮裏放學回家,必帶走一個大包袱,這種盜運活動,幾乎一天不斷地持續了半年多的時間。

其中包括的就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墨跡的《曹娥碑》、《二謝帖》、還有鍾繇、歐陽詢、宋高宗、米芾、趙孟眺、董其昌等人的真跡、司馬光《資治通鑑》原稿、有唐王維的人物、宋馬遠和夏珪以及馬麟等人畫的《長江萬里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閻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周昉的《調嬰圖》、《地宮出遊圖》、閻立本的《步輦圖》、宋徽宗的《觀馬圖》、《雪江歸棹圖》、《臨懷素書》、明宣宗的《三鼠圖》、《武侯高臥圖》、唐伯虎的《桐山圖》、王著《書千文》真跡等等。

古板書籍方面,乾清宮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書的珍本,運出的總數大約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畫,二百多種掛軸和冊頁,二百多種上下的宋版書。


這批名貴字畫在天津英租界被賣掉了一部分,大部分被帶到了後來的僞滿洲國,而這批名貴字畫的最終下落,即便是溥儀本人都不知道。

當然在這裏並沒有詳細列出這次持續近半年之久的盜寶行動的清單,但這批國寶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溥儀離宮之後的生活,大多就憑藉着他從故宮盜走的這批珍寶,或變賣以維持其奢華生活,或贈送獲取政治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