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陽春三月,又到了賞櫻花的季節。每年的此時,不在社交媒體上po一張賞櫻的自拍,簡直不好意思說自己過了春天。而說到賞櫻勝地,就不能不提武漢大學。
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伴隨美麗櫻花的,總有些不和諧消息。今年也不例外,先是武大再次被曝有人“花式摧花”:一名賞花的男子跨過護欄,瘋狂地搖動櫻花樹幹,花瓣掉一地,有旁觀者起鬨叫好。後有媒體報道,黃牛操縱軟件代搶“武大看櫻花”,導致正常預約排隊一票難求 。
武大在官微呼籲:“請大家文明賞櫻!”,溫和剋制中是難言的無奈。廣大網友,尤其是愛校護校的武大師生們,對“摧花”等行爲則明顯更爲激憤,紛紛痛斥不文明者與現象。諸多媒體“武漢大學徹底怒了!”的標題,也讓對不文明賞花者痛恨譴責擴散到全網參與。
武大“櫻花節”,對武大師生,及廣大真正愛花、賞花的人而言,正變成“櫻花劫”。
賞花變“摧花”,當然是缺乏素質的不文明行爲。這種“戲精”上身的人設,發再美的朋友圈,也掩蓋不了濃濃的自私味道,也難怪被怒懟“請拿出和自己年齡相符的行爲觀念來”。
但說實話,怒懟和譴責並不能解決問題。更何況,武大櫻花節的尷尬,不止搖樹,還有攀爬、折枝、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爲,讓校園秩序“雪上加霜”。加強管理,似乎是更好的出路。
其實,武大在此方面並非毫無作爲。武大櫻花節經歷了收門票、門票翻倍、免費預約的曲折探索。校方希望以此來控制人流、維持校內秩序的初心非常明顯。
然而,門票未能阻止遊客的腳步,反而引發輿論爭議,網民紛紛追問“錢去哪兒了?”。通過網上預約,又催生了黃牛代搶門票“業務”。不少武大的學子們吐槽,一到春天,就要承擔一項重要的任務:帶領親朋好友進校園賞櫻。
因此,另一種質疑正越來越多地湧現:武大開辦櫻花節,真的合適嗎?還高校一個寧靜,不好嗎?
要承認,高校憑藉自身優美風光、獨特景觀,主動或被動地打造旅遊觀光資源,是一種非常好的品牌推廣。對內,可以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師生職工身份認同與榮譽感。對外,可以提高知名度,對社會公衆也是一次人文精神的潛移默化。武大櫻花,南理工二月蘭,都已成爲大學知名名片。
武大校長竇賢康曾表示,武大櫻花全國聞名,大家願意到武大來,武大有責任接納。爲盡到這份責任,學校願意爲此承擔每年約600萬元經費。這個態度充滿着開放、包容的大家氣度,令人欣賞。
如果說糾結於“校園到底是一個開放的公共場所,還是一個封閉的單位”的問題沒有必要,那麼,一旦遊客帶來的實際問題超出高校承受能力,又該如何?
幾個簡單的問題:
武大櫻花節高峯時一天接待20萬人次,已經將近在校學生人數的四倍,校園真的有這麼大的容量嗎?
高校的本職工作是教學和科研,大量遊客的湧入不會擾亂教學秩序與校園環境嗎?
高校的經費大部分來源於政府撥款,爲櫻花節每年花費600萬元經費,這是否背離了高校的初衷?
更何況,錢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臨時交通管制、安保、保潔、交通引導等投入,還涉及到大量人員調整,影響到城市交通等等。
而這些,在高校打造節日之前,恐怕就應該先想清楚。
畢竟,把遊客吸引來了之後,就不能隨便再趕跑。網絡段子說“顏值越高,責任越大”,校園也是如此。打造了櫻花節,就必須承擔維持秩序、服務遊客的義務。
而如果真的無力承擔與平衡兼顧,武大也應當有勇氣考慮取消櫻花節。
更何況,武大櫻花節的成名,開創了國內高校的一條新的自宣之路,後面還有一批想複製武大櫻花節“成功之路”的高校。如何處理好賞櫻遊客和校園教學的矛盾,期待着武大做出表率。
最後,也想提醒一下賞花遊客,“三月賞櫻,唯有武大”,真的只是一句宣傳而已。除了武大,賞櫻勝地還有很多。
真正愛花的人,根本不需要去知名景點“打卡”,小區裏、街道旁、上下班路上,到處都是怒放的生命,一樣能帶來莫大的快樂。是時候學會欣賞“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山中紅萼之美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