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爲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交易建議。

  

  最近幾天,大家討論比亞迪(SZ:002594)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比家迷之產能” 和“秦pro的定價” 這兩個問題上。今天得空,寫一篇拙文,個人觀點,各位看看就好。

  透視定價與產能之謎

  1、元和宋

  長期跟蹤比亞迪銷量的投資者都知道,長沙工廠主要生產元燃油、元EV360和宋Max,全部產能每月在15000上下。十月份宋max銷量10016輛,元EV360銷售5803輛,合計15819輛,基本上是產能的極限了。

  從這個數據中可以得出兩點:一、長沙新產線沒有投產;二、排產向元EV360傾斜。

  宋Max持續在1萬出頭一點,銷量數字有明顯的人爲控制成分。宋Max的銷量最高達到過14000,產能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市場需求我做過小範圍的調研,銷售情況非常好,而且穩定,4S店願意囤車,撒開了賣,肯定不止1萬的銷量。

  個人推測是產能雖然向元EV360傾斜,但官方不希望宋Max銷售數字在1萬以下,維持一個過萬的數字從各方面考慮都好處多多,所以我們看到最近幾個月宋Max的銷量都是1萬剛剛出頭一點點,剩餘的都是元EV360。

  2、秦

  十月秦Pro DM和秦Pro EV的銷量爲0,很多投資者都覺得不可思議,包括我。

  畢竟之前官方搞的秦Pro萬人交車大會大家都看到報道了,訂單雖不多也不算少,產能應該也不是問題,電池應付插混應該有餘,汽車之家也已經有DM的提車貼了,不應該沒有銷量體現。

  個人猜測幾個可能:一、交車大會主要是秦Pro燃油; 二、據說秦ProDM及秦Pro EV10月31日才過上海地標,其他地區是否有相同的問題不得而知;三、十月份秦ProDM銷售數字較少,爲引起不必要的輿情,合併到老秦的銷量分類中了。

  3、秦Pro DM

  秦Pro DM我在我們本地一家品牌形象4S店跟銷售交流過,這款車關注度一般。我自己也仔細體驗了一下,做工和細節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價格也沒有什麼競爭力。不知道這樣的定價官方是不是有其他的考慮?

  從其他車型的售價上可以判斷,Pro DM目前這樣的定價是有不小的利潤空間的。

  不管是不是有意爲之,定價高也帶來了一個潛在的好處,就是:明年補貼退坡(據傳整體退坡40%,不過對插混影響沒有這麼大)的時候可以不用提價,硬抗補貼退坡。18萬的車在補貼退坡的時候不提價,跟17萬的車在補貼退坡的時候提價1萬,對消費者心理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雖然都是18萬的售價。

  4、元EV360

  元EV360一車難求,部分客戶主動要求加價仍然沒車,個人推算目前產能極限就是5800輛上下。很多4S店現在不接單了,接單的等待週期超過3個月,說明今年新產能投產不了,基本上就是這個產能了。

  另一個角度來看,EV460的推出估計也快了,猜測在明年年初,畢竟競爭對手的續航都是400起步了。

  5、唐

  全新一代唐持續火爆,訂單積壓到了4萬,銷量應該是受制於整車的產能,跟電池產能無關。

  根據最近3個月的銷量數據分析,深圳工廠唐的整車產能在1萬/月上下。目前排產向DM傾斜,壓縮燃油車的產能;DM排產向2799唐DM傾斜,但2799唐DM下單仍然需要等2-3個月,很多車主抱怨已久。

  據網上流傳的內部文件個人推測:2799的產能很有可能是受關鍵零部件的影響(據說是屏幕部件供應和良率問題)。但比家官方就不能出面給個說法麼?安撫一下準車主的情緒也好。這銷售水平也真是服了,跟用戶的互動水平爛到無以復加。

  宋DM不說了,這是中期改款版本,目的是維持銷量,保持市場佔有率,中規中矩就算完成任務了。就目前的表現來看,只能算及格。真正的全新一代宋,估計要到2019年下半年。

  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本人雖不是迪粉,但長期跟蹤比亞迪,且持有股票四年,連T都沒做過。即使到現在,也未找到賣出的理由。

  我並不是愣頭持股的死多頭,只是根據我個人的投資體系,目前比亞迪並未偏離我的投資理念。但如果基本面發生變化了,或者有更好的替代標的,我也會毫不猶豫的清倉,前些年類似的虧損清倉的事兒也沒少幹。

  接下里來,我想說說個人對比亞迪發展趨勢的一些預測,一家之言請見仁見智。

  1、元EV將是比亞迪純電走量的最旺車型

  元EV的口碑非常好,車主的滿意度普遍比較高,在對手續航佔優的情況下,依然在銷量上碾壓對方就能說明一二。目前唯一抱怨最多的就是提不到車,等待時間長。 所以,元EV將來是比亞迪純電走量的最旺車型。

  長沙新產線按計劃是19年初投產,年規劃產能達20萬輛,自動化程度非常高。預測主要生產:元EV460和宋Max DM。元EV460 NEDC將超過400,全新內飾和DiLink(我覺得EV360的中控太醜了)。

  2、西安30萬新產線預期

  西安30萬新產線預計19年底投產,2020後將是整車產能和電池產能最充裕的一年,也是全面進攻的一年。不知道西安的不知道會不會安排一條唐的產線,畢竟深圳的成本有點高,而且唐在西安,那是絕配。

  3、電池行業競爭格局

  電池行業技術門檻和規模門檻太高,馬太效應明顯,未來全世界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將形成比亞迪、寧德時代(SZ:300750)、松下三足鼎立的格局。高端電池供不應求的態勢近幾年不會改變,所以僅從這一點上來說,比亞迪和寧德目前都低估。

  電池回收及儲能大有可爲,而燃料電池則會作爲細分行業的補充,不會是主流,燃料電池的鼻祖豐田都宣佈改變新能源主攻方向了。

  4、從2018到2020

  唐燃油&DM 五座和唐EV在11月份的廣州車展上開啓預定,再結合當升科技近期的公告,說明比亞迪電池產能問題在第四季度已經解決了,只是傳導到產品還有一個時間滯後。這個瓶頸一打開,想象空間就正式確認了。預計11月、12月新能源月銷過3萬,全年新能源銷量23萬,超額完成任務。

  2018年是比亞迪的轉型佈局之年,完成了產品矩陣的轉換,從外形到內飾全面改觀;

  2019年是比亞迪拐點確認之年和品牌塑造之年,糾正消費者對比亞迪品牌的偏見,吸引機構投資者重新評估其投資價值;

  2020年補貼退坡之後,纔是比亞迪全面施展拳腳的時候,纔是真正的騰飛之年。

  如果今後幾年比亞迪的基本面沒有偏離我的投資邏輯,個人做好了持股七年的準備,四年都拿了,也不差這幾年。有朋友可能會問:依你這樣的判斷,2020年再買唄,何必四年前就開始持股?這個問題跟問我爲什麼不做T是一個答案,說白了就是 “無法準確預測事物的發展”。

  作者在雪球設有同名個人專欄。

  來源:http://www.gongchang.fund/news-detail-19229.html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