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畫報-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良友》畫報1926年2月創刊,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間,以八開本刊行,共出172期。《良友》共載彩圖400餘幅,照片達32000餘幅,近現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世界局勢的動盪不安、中國軍政學商各界之風雲人物、社會風貌、文化藝術、戲劇電影、古蹟名勝等等無不詳盡記錄,可稱爲百科式大畫報。當年就有評論說:“《良友》一冊在手,學者專家不覺得淺薄,村夫婦孺也不嫌其高深。”《良友》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銷路,當年凡是有華僑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贏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譽。各國大圖書館也競相收藏《良友》,作爲了解中國的窗口。


-新月雜誌-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1928年3月10日,由新月社主辦的《新月》月刊創辦於上海。徐志摩、羅隆基、胡適、梁實秋等任編輯。1927年春,原新月社骨幹胡適、徐志摩、余上沅等在上海籌辦新月書店,次年創辦《新月》月刊,新月社重新開始活動。參加成員還有梁實秋、聞一多、邵洵美等。新月書店還編輯出版了“現代文化叢書”及《詩刊》、《新月》詩遜等。 1931年11月,新月社代表人物徐志摩機墜身亡,該社活動漸衰。1933年6月,《新月》雜誌出至第4卷第7期停刊,新月社宣告解散。


-北洋畫報-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北洋畫報》於1926年7月7日在天津創刊,是一家獨資經營的刊物,當時曾得到奉系軍閥的資助。該刊由馮武越、譚北林所辦,吳秋塵主編,至抗日戰爭爆發後停刊,先後出版了1587期,並於1927年7月至9月間另出版副刊20期。該刊內容包括時事政事、文教、體育、戲劇、電影、書畫藝術及中外史地知識、風景民俗、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各種社會活動、重要事件和人物。對研究中國北方乃至全國現代史和“九一八”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華北政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對研究京劇、電影等藝術及中國近代書畫藝術和近代教育、體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婦女雜誌-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該雜誌於1915年1月5日在上海創刊,屬偏於保守的婦女刊物,月刊。1931年12月停刊,主要因一·二八事變中商務印書館遭日寇焚燬而休刊,前後共17卷(每卷12期)204期。雜誌有論說、學藝、家政、名著、小說、譯海、文苑、雜俎等欄目,提倡發展女子教育,向婦女介紹自然科學、生理衛生等方面的新知識,冀婦女自立,“謀婦女解放”,在當時的婦女界有一定的影響。但反對婦女參政,仍要求婦女做賢妻良母,帶有一定的封建思想色彩。


-玲瓏畫報-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玲瓏》是在1931年3月18日由林澤蒼先生創刊於上海的中國第一本女性時尚雜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停刊,總共發行了298期。該雜誌的尺寸非常之小,爲64開本。內容圖文並茂,雜誌稿件多有在校或者已經畢業的學生創作。張愛玲在《談女人》一文中曾經提及,“一九三零年間的女學生人手一冊《玲瓏》雜誌”,足見《玲瓏》在女學生中受歡迎的程度。


-文萃-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文萃》期刊,於民國34年(1945年)10月9日創刊。初爲文摘性週刊,在創刊號封底的"編後小語"(代創刊辭)中這樣寫道:一、溝通內地與收復區的意志;二、傳達各方人士對於國是的意見;三、分析複雜善變的國際情勢,應是其辦刊宗旨了。第二年,改爲時事政論性期刊。郭沫若、茅盾、田漢、許廣平、馬敘倫、周建人、宦鄉、費孝通等名家經常爲該刊撰稿,積極從事和平民主宣傳。


-號外畫報-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號外畫報》創刊於1934年1月1日,由上海時報社發行,爲16開雙面印刷,主要刊登國內外電影明星、各地風光名勝照片,市井奇聞逸事等圖片類新聞,頗能吸引讀者眼球。當時的《時報》、《申報》和《新聞報》並稱爲上海灘的三大報,一時間成爲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而創辦於1904年6月12日的老牌報紙《時報》自然是坐收其成,廣告商也紛至沓來,知名度倍增。聞前收藏市場上日本的藏家在大量收購這種畫報,可見它的珍貴和稀罕,也是瞭解民國社會風情的歷史資料和真實畫卷。


-聯華畫報-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聯華畫報是中國30年代電影雜誌。由上海聯華影業公司主辦。創刊於1933年1月1日,畫報主要宣傳該公司拍片情況、影人生活。如第一期,主要介紹聯華女演員阮玲玉在參加《三個摩登女性》攝製中的情況和照片。1935年,《聯華畫報》由週刊改版爲半月刊,篇幅隨之增加,並由橫版16開本,改爲直版16開本。內容仍以宣傳該公司的影片、影人爲中心,但已注意刊登一些電影藝術家的創作經驗談、札記等,如蔡楚生的《一天風雲樓夢囈集》、吳永剛的《〈小天使〉導演者言》以及孫瑜的《大路》劇本(連載)等,還刊登譯文、漫畫,內容較週刊有所充實。1936年,隨聯華影業公司的結束宣告停刊。


-青春畫報-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1931年9月5日,《青春畫報》在天津創刊,它的編輯部設在南開中學校園,編輯、記者也多爲在校學生,內容更是以記錄全國各名校教學、社會活動、體育運動及教師、學生對時局變幻的反應和看法爲主。因此,成爲名副其實的民國校園第一畫刊。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戰鬥一直進行到3月3日。戰鬥一打響,《青春畫報》立即派出駐滬攝影記者李爲偉到戰鬥前線拍攝戰況,第22期出版的“滬戰專頁”,以《巨炮轟擊殺人無數》《富村鬧市盡成灰燼》《流彈擊斃逃難人民》《殘體裂屍隨波漂流》《農民住房盡被焚燒》等圖片,記錄下日軍的侵略行徑,揭露“日人殘暴之萬一”,以使民衆銘記“這不可磨滅的一頁……對我們民族那樣無人道的摧殘、違背公理的侵襲”,“希望華北同胞觀後,一致奮起,督促政府收復失地”。

《青春畫報》自23期改爲週刊,每週三出刊,畫報存世較少,約於1932年年底停刊。


-青春電影-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青青電影》創刊於1934年4月15日,由嚴次平主編,最初尚屬綜合性刊物,至第8期起他們聘請了周伯勳任文字編輯,始以主要篇幅刊登電影內容,並陸續發表塵無、凌鶴、唐納和鄭君裏等左翼影人的文章。但它很快即偏重於刊登影壇新聞,並時有電影從業員的文章發表,另外還發行了大量諸如《周璇、嚴華婚變特輯》之類的增刊。該刊至1951年停刊,出版時間長達18年,每期暢銷約1萬冊,可稱是消遣娛樂性影刊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青青電影》出版期數多,發行時間長,更難能可貴的是一直由嚴次平主編,因此保持了相對統一的風格,它對中國影壇長達18年的記錄,見證了二十世紀上半頁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是研究早期中國電影的重要史料。


-電聲-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本名《電聲日報》,1932年5月1日創刊於上海,三和出版社出版。爲綜合性小報,初爲日刊,方12開本,每期4版,頭版、二版刊載影壇消息,三四版爲體育版和播音版。於1934年1月12日起改爲週刊,16開本,正式更名《電聲》。1941年8月改爲月刊,同年12月停刊。

從1932年到1941年,《電聲》累計出版日報600期,週刊296期,月刊5期,總計901期,爲民國期間出版期數最多的電影雜誌。創辦人林澤蒼,編輯梁心璽。

《電聲》每期卷首有一篇《我們的話》,由梁心璽、範寄病兩人輪流執筆,代表刊物的立場發表對於影壇最新動向的看法,包括阮玲玉自殺、卓別林訪華、米高梅公司來華攝製《大地》、影壇統一譯名問題、改善影院租映制度、《天倫》在美公映、影業工會的使命等等。言論犀利,態度鮮明,對影壇動向的把握十分敏感,大凡影界略有影響之事件動態幾乎均有議論,可看作一部20世紀30年代的影壇大事記。

-中國攝影-

閱光影文字,讀風雅民國—最值得回味的12份民國期刊介紹


民國版的《中國攝影》在上海創刊。32開本的《中國攝影》爲月刊,刊名用中英兩種文字書寫,封面用中文,封底用英文。雜誌欄目設有:照片分析、國際影訊、世界名作、名作選刊、人體佳作、五彩攝影、名家訪談、攝影ABC、攝影漫畫、讀者影展等。

於1946年10月創刊至1949年12月停刊,共出版了24期,雜誌斷斷續續的一直開辦到新中國之初。翻閱這24期泛黃的民國版《中國攝影》,總感覺當今國內的攝影雜誌,除了攝影器材欄目的突飛猛進外,其他欄目均在沿襲着民國版《中國攝影》的辦刊風格,只是在外包裝上稍作改進,其實是換湯不換藥,我們自以爲在辦刊上的所謂創新,諸不知在民國版的《中國攝影》已經屢見不鮮,只是我們少見多怪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