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要是跟《馬關條約》的談判和簽訂有關係,日軍把兩萬多軍隊回撤,穩固一下戰場形勢,根據談判結果再決定未來走向,倒也情有可原。

可關鍵是,日軍撤離田臺莊戰場時,李鴻章還在中國,沒有上路呢!

甲午戰爭中日雙方宣戰(1894年8月1日)後第五天,日本大本營制定的作戰方案被天皇通過。

第一階段,與後來真實的甲午海戰和朝鮮陸戰的時間和過程相一致,日軍實現了戰略目的,打垮了北洋海軍主力,從朝鮮半島把清軍趕回國內。

日本的第二階段方案本來是有三個變種。

因爲在第一階段的激戰後,對於日本來說,有可能面對三個結果。

一個自然是勝利,後來的戰爭走向無限趨近這個方案。

第二個是僵持,這對國力尚且孱弱的日本來說,是不願看到的,但仍求固守朝鮮半島。

第三個則是預計清軍會乘勝追擊,進攻日本本土,方案目的在於做好本土防禦工作。

真實的第一階段作戰後,最後的結果,日本完勝,與日本的想象一致,清政府並沒有屈膝投降。因爲清政府還有底氣,底氣一是在於北洋艦隊雖然遭受重創,但在李鴻章的授意下,仍然有不少北洋艦隻躲入軍港,日本只是取得了海面控制權。第二是戰爭沒有在中國土地上打響,在這種情況下指望清政府投降是不現實的。

於是日軍大本營開啓了第二階段戰役,他們的對手清軍也在源源不斷的完成陸地上的增援準備,準備抗擊進犯領土的日軍。

按照日軍大本營制定的第二階段“甲”方案(因爲第一階段獲勝,所以進入甲方案),日軍第二階段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海軍艦隊,把大規模兵力經過渤海灣運輸到直隸海濱,與清軍主力在京津周圍的直隸一帶進行大決戰,對賭國運。

但在第二階段戰役開始後,日軍跨越國境後,清軍的表現讓日本也不得不及時修正執行方案,總體來說,清軍的表現很出乎意外,戰力低迷。

很快,日軍完成了第二階段的上半場工作,清軍三萬人防禦的鴨綠江江防一戰,日軍進攻很多陣地時幾乎都沒放一槍一彈,甚至九連城的百姓還出來“簞食壺漿”,熱烈歡迎,日軍喜出望外,誤以爲他們戰前的輿論宣傳太成功,獲得了很紮實的羣衆基礎,對即將到來的路上戰鬥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之後的金旅之戰,日軍進展也比較順利,很快拿下了遼東半島。

海上的戰鬥,日軍也順利在山東半島的榮成登陸,攻下威海衛,劉公島軍港陷入日本海陸包圍,已成困獸。

拿下金旅後,日軍繼續從陸上挺進。

欽差大臣劉坤一部署清軍宋慶、吳大澄、依克唐阿、長順等部,先後五次攻打海城,日軍卻除了佈置固守海城之外,又開闢了其他戰場,打亂了清軍的戰術安排。

在牛莊、田莊臺等戰鬥中,日軍雖然都攻下了陣地,但也付出了很高的傷亡率,表現英勇的清軍(以湘軍爲主力)給了日軍迎頭痛擊,他們不畏犧牲,有時候寧肯巷戰到底也決不投降,尤以宋慶部、依克唐阿部、和聶士成部爲甚。日軍對這幫頑強的對手也頗爲忌憚。

田莊臺一戰,日軍出動了兩萬餘人,攜帶有大炮六七十門,清軍在遼東戰場有六萬餘人,真正投入戰鬥的人數與日軍數量彷彿,但大炮數量只有對方的三分之一。在巷戰中,日軍使用了火攻戰法,退入巷中的清軍士兵多有死傷,戰鬥結果是,日軍傷亡一百六十餘人,清軍傷亡兩千餘人。日軍佔領了田莊臺,包括遼河以東,盡落敵手。

3月10日,也就是田莊臺一戰後的第二天,日軍開始分批後撤,到3月13日,參戰的三個師團全部撤回遼河(渾河)東岸的蓋平、牛圈子、牛莊三地。

日軍爲什麼要撤出田莊臺?

最主要的原因是還沒有做好大規模深入遼河西岸的準備,經過牛莊、田莊臺等戰鬥,雖然取得了各處攻堅戰的勝利,但這三個師團也有不同程度傷亡,需要彈藥補充。

第二,清軍某些部隊的頑強抗擊和犧牲精神也使得他們不敢大意,需要重新考慮論證下一步的進攻配置,憑藉現有的三個師團區區兩萬餘人,日軍不想妄自託大,畢竟清軍未傷筋骨,劉坤一能夠調動的軍隊規模達到了十餘萬。

第三、田莊臺一地孤懸遼河西岸,從軍事上來講,並無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和工事,萬一清軍不計後果組織類似海城那樣的連續反擊戰,日軍沒有把握能夠固守。

第四,隨着田莊臺戰役的結束,日軍全線戰場已經取得預料中的勝利,“以戰促和”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

日本爲什麼要“以戰促和”?

因爲他們也沒有做好侵略並佔領中國腹地的準備,實際上也並不具備這個能力,他們戰前唯一的勝利構想就是“割地”!“賠款”!說白了就是強盜。

1895年1月,本來清政府已經派出了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爲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談判,但日本考慮到當時沒有消滅北洋艦隊殘軍,沒有打疼清朝陸軍,沒有達到“以戰促和”的效益最大化,沒搭理這茬。

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基本達成戰略目的後,終於拋出了談判條件,指定李鴻章爲談判對手,指定了談判方向,那就是割地賠款。

田莊臺戰役後的第三天,參戰日軍全部退回遼河東岸,也就是在那一天,李鴻章踏上了開往日本的輪船。大清朝被打得已經很痛很痛了,日本的直隸決戰計劃可以被修正掉了,日本避免了擴大戰爭導致軍費高企,政府破產;而慈禧太后也發自肺腑地不想再逃亡熱河或其它地方北狩西狩,雙方具備了談判的真正“誠意”。

伊藤博文在日本與李鴻章發生瞭如下對話:

“中堂唯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難道不準分辯?”

“只管辯論,但不能減少。”

(本文配圖全部爲甲午戰爭清朝宣傳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