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歲能"詠鵝","帝京"逞才華

駱賓王,字觀光,浙江義烏人。與王勃,盧照齡和楊炯合稱爲初唐四傑。據說駱賓王七歲就能做詩,號稱"神童"。那首我們兒童時的啓蒙詩歌《鵝》據說就是駱賓王那時候寫的。古代的人大多早慧,這樣的神童也是時常有的。但是少年有才易自傲,能不能完成一番事業還要後期的努力和堅持。如王安石的文章《傷仲永》就說了一個少時很有才氣的孩子叫方仲永,少時有才,被父母拿來炫耀賣弄,沒能繼續學習,幾年之後,已泯然衆人矣。而蘇軾的父親蘇老泉二十六七才發奮讀書,最後不也是成了很有名的文學家了麼。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實現自己的志向與少年天資或有影響,但更看重的或許是自己後天的努力的不懈的堅持。駱賓王是這種姿和志兼備的人,他年少即聰慧,後期也曾不懈的追求過自己的志向。政治作爲不論,他在文學方面成就是不能被否認的。

雖爲神童,但駱賓王的仕途確實有點坎坷,駱賓王早年落魄無行,好於博徒遊。後來他成爲了道王李元慶的府屬,還去西域戍守了一段時間。所以駱賓王也是有一些邊塞詩的。據說那首"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竈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就是他做的,即使現在也能從詩中感受到唐朝男兒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

武則天被罵卻還憐惜他的文采,敢懟天懟地懟皇上的駱賓王

後來可能覺得當個戍邊戰士無法實現自己經世濟民的報負,於是就回去了,不久後做了侍御史的官職,他在唐高宗上元三年時寫了首很有名的七言歌行叫《帝京篇》,是贈給當時禮部侍郎裴行儉的,據說當時裴行儉看到後很高興,不久即傳遍京師,以爲絕唱。後人多把這篇和盧照齡的《長安古意》相對比,合稱爲初唐歌行體的姊妹篇。並且其"體制雅騷,翩翩合度",爲歌行體開闢出條開闊的道路。首先在於這篇詩雖承襲陳,隋之遺,然已全然無六朝的靡靡柔弱之風。取而代之的是大唐時代的強盛風貌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其次在形式上較之前的歌行體也更加靈活多變,紛繁複雜。七言之中夾五言三言,長短句交錯,震盪其勢,迴旋其姿。手法上鋪敘,抒情,借典也各盡其妙。如這首詩最後幾句" 已矣哉,歸去來。馬卿辭蜀多文藻,揚雄仕漢乏良媒。三冬自矜誠足用,十年不調幾邅回。汲黯薪逾積,孫弘閣未開。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三七五言交錯其中,激盪其情。借楊雄,賈誼不遇之事來澆己塊壘。最後在於詩篇裏有自己真實的感情和想法,不像六朝歌行體的或應制而做,或無病呻吟。正如《唐詩觀瀾集》中所說"此詩警豪華之難保,戒驕奢之終衰,移風易俗,有賈生之志焉,義近乎風。"杜甫在評價四傑時也說他們的詩文"不廢江河萬古流",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駱賓王確實是有才華的,也確實是想在政治上有作爲的,但是古來官場多險惡,你如果性格耿介,直來直去還是不要在裏面混了,蘇軾不是有才麼,但還是被新舊兩黨來回折騰。李商隱不是也有想要有作爲麼,不還是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殘喘了一生。關於駱賓王下獄的原因衆說紛紜,有說是被污衊的,有說是得罪了武則天。反正駱賓王是被關進監獄了,也算完成他思想上的一次轉變。

武則天被罵卻還憐惜他的文采,敢懟天懟地懟皇上的駱賓王

二."蟬聲"無人聞,"檄文"天下傳

駱賓王在被關進監獄後的一個秋天,偶聽監獄外的蟬聲鳴叫,於是做了首《在獄詠蟬》,古人就是這樣,容易被外物感發,更何況是在身陷囹圄之時呢。鍾嶸在《詩品序》中曾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行諸舞詠。"當你內心的想法被外物觸動時,你的感發就是真誠的,能感動人心的。他第一句說"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西陸"指的就是秋天。"南冠"指的就是囚犯。這句對仗工整,寄意遙深。秋蟬易引發人的感傷之情,這不是從駱賓王這纔有的,而是很早就有的。《古詩十九首》中就有"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來表達哀思的說法。而在曹植的《贈白馬王彪並序》說"秋風發微涼,寒蟬側我鳴。"更是表現了自己內心那種哀愁苦悶的心情。所以這詩開始就給我們一種悽清愁苦的感覺。而後說"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形式上詩人用流水對來觸發情感。內容上也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感情激盪。"玄鬢"指的是把鬢角梳成蟬翼樣子的年輕女子,暗指美好的青春。"白頭"呢,既容易聯想到詩人自己快要垂垂老矣還什麼也沒有完成的樣子,又能想到卓文君表達自己被辜負的痛苦心情的名作的名作《白頭吟》。所以這種容易引起人們多種感發的句子是很好的。最後四句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表面在寫蟬,實則是在寫自己的遭遇,借蟬的高潔來表彰自己的忠誠,興比結合,堪稱佳作。這首詩比他之前的作品更富有思想性和內涵性。對唐詩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駱賓王出獄後被貶爲臨海縣丞。當時李敬業欲舉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加入了李敬業的陣營,並且還幫李敬業寫了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檄"就是軍用文章,劉勰說檄文必須要"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詞斷",駱賓王的這篇文章顯然到達了那種高度,並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寫完後估計自己都沒有想到效果這麼好。不僅李敬業陣中軍士激情憤慨,而且也令全國百姓心情激盪。據說武則天初讀此文,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誰爲之?'或以駱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可見武則天對駱賓王的才情是十分肯定和讚賞的。

駱賓王這文章這麼出名不是沒有原因的,細讀的話便可窺因一二。首先結構上說,前兩段從武則天和李敬業的背景來歷和品格德行上來進行比對,背景上:武則天出身低微,只是太宗朝時的一個才人。而李敬業的父親是太宗時的建國功臣,凌煙閣裏還有人家老爹的掛相呢,可謂根正苗紅。再次從做人上說:武則天怎麼樣呢,說她是"財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真假不論,反正是把武則天這女皇帝說得人神共憤了。李敬業呢,說他是"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一袌一貶,對比突出。至於最後一段,駱賓王則站在大衆的立場上陳詞,鼓動羣衆,及至那句"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算是徹底激起了他們內心對惡的激憤和對忠的維護。在對大衆心理情緒的變化的把握上,駱賓王處理得可謂恰到好處,多一分則太過,少一分則不及。

再從形式修辭上分析本篇,通體駢四儷六,不僅句式整飭而略顯錯綜,平仄相對而低昂有致(如"入門見嫉"四句,一三兩句,二四兩句平仄完全相反對應)。並且在對仗上精工而十分自然。如"南連百越"對"北盡三河","海陵紅粟"對"江浦黃旗"。在用典上貼切委婉而不生硬晦澀(如用霍子孟、朱虛侯、趙飛燕、褒姒、宋微子,桓君山等典故),詞采華豔贍富而能俊逸清新。尤其難得的是,無論敘事、說理、抒情,都能運筆如神,揮灑自如,如神工鬼斧,雖經鍛鍊而成,卻似率然信口。音節美與文情美達到了高度統一,堪稱聲文並茂的佳作。相比於六朝某些堆砌典故藻飾、晦澀板滯、毫無生氣的駢體文簡直是雲泥之別;與王勃的《滕王閣序》,堪稱駢文中的雙璧。

武則天被罵卻還憐惜他的文采,敢懟天懟地懟皇上的駱賓王

三.兵敗何所去,或雲靈隱僧

歷史證明,女人不是那麼好惹的,尤其是當了皇上的女人,李敬業起兵失敗了,而隨着李敬業起兵的駱賓王自然成了二號通緝人物,武則天雖然愛惜其才,但礙於皇上的面子並且駱賓王把武則天罵那麼慘,她心裏估計已經恨得牙根癢癢了。所以抓捕駱賓王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一件事,駱賓王兵敗之後的去處衆說紛紜,一種說法是駱賓王跳水逃生,亡命於"邗自白水蕩",而追捕官兵怕承擔責任,殺了與他們相貌相似的兩人交差,駱賓王於是隱名埋姓地活了下來,死後葬於南通。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具有傳奇色彩了,據說唐朝有名的流氓詩人宋之問被貶謫流放到江南時,來到靈隱寺遊覽,當天宿於靈隱寺,晚上詩意盎發,想到一句"鷲嶺鬱苕嶢,龍宮鎖寂寥。"做完之後總感覺不如意,再也睡不着了,於是到廊道內踱步徘徊思索,突然一個老僧迎面走來,仙風道骨,飄然如神仙,問他說爲什麼這麼晚了還不睡,於是宋之問把他的詩告訴了他,這老僧聽後略一沉吟開口說道:"何不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來對呢!"說罷含笑而去,宋之問驚歎於這兩句的遒勁有力,氣象博大,久久不能回過神來。第二天他去詢問那老僧的去向,但已全然找不到他的蹤跡了,後來據說那老僧就是駱賓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