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作家出版社」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老舍出身满族家庭,家中有习武的传统,他是自有记载的祖辈以下第一位识字的家庭成员,其余的男士都是武人。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文学大家老舍习武其实也不奇怪。

20世纪30年代,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由于他业余时间喜欢写作,以至于伏案时间过久,导致腰酸背痛,于是正式拜师学武,以缓解筋骨的疼痛。

当时,济南是个武术之城,有一批武术高手集中在那里,比如鲁地名家马永奎等。老舍和他们相识之后,拜师习武,逐渐掌握了多项武术技能,包括剑术、棍术、拳术和内功等。

他每天早上都要锻炼一阵,渐渐形成了习惯,一直到晚年,这个习惯几乎无一日中断过,除非病得卧床,爬不起来。

有这样的刻苦精神,老舍的太极拳打得极为漂亮,柔中有刚,流畅大气,如行云流水。他经常在公共场合表演拳术,比如在学校联欢会上,甚至在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农庄里,老舍还曾为美国退伍军人表演过拳术。

1965年,老舍率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时,遇见一位叫城山三郎的作家。城山三郎听说老舍会武术,便一拳打过来,佯做进攻状,老舍不慌不忙,伸手借劲使力,顺势握住他的手腕。接着,老舍轻轻一拉,城山三郎就是一个趔趄,几乎跌倒,连声疾呼:“高手!佩服!佩服!

臧克家晚年在回忆老舍的文章里也记述过,他有一次去拜访老舍,一进门,只见老舍家在玄关的端头摆着一排武器架子,上面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一字排开,十分抢眼,以至于臧克家以为自己误入了某练家子的家中。

除了武术高超,老舍在武术方面的著作也不少。

1918年,老舍被任命为京师第十七高等及初级小学的校长。任职期间,北京市举办过一次小学生联合运动会。

当时运动会组委会下设宣传组,宣传组免费向与会者发放了一本名为《舞剑图》的小书,而著作者就是老舍和他的一位同学,其中老舍负责文字,他的同学负责图谱。

此书记录的就是老舍自己的舞剑心得,虽然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但对当时健身术的推广普及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可见老舍对剑术的钻研程度。

老舍还编辑出版过《小学生武术教程》,书里面的招式都是老舍现身说法、亲自教学,由好友绘画和记录。后来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老舍还将拳师频频写入他的小说和戏剧当中。

他在山东曾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叫《二拳师》,可惜因故只开了个头便半途作废。后来,老舍集其核心压缩成短篇小说,即那篇成为他短篇小说代表作的《断魂枪》

再后来在美国期间,老舍曾将《断魂枪》改编成英文话剧,交给美国大学生去演出,取名《五虎断魂枪》。

或许也正因为这段练武经历,在老舍的好友中,拳师不乏其人,除早期山东的拳师之外,还有北京的刘世森大夫。此人既是老舍的按摩师,又是他的内功老师,一直陪伴在老舍身旁,二人是终生好友,十分难能可贵。

如果不是老舍的文学成就太高,说不定他会因武术而被后世记住。

老舍相关作品

作家出版社官方微店 正红旗下

小程序

老舍长篇小说代表作,文学绝笔。老舍从出生写起,当时正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眼看着大清王朝走向没落,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们也在末路挣扎……随着义和团兴起,洋人到来,北京老百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个个人物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老实巴交的父亲、善良正直的王掌柜、尖酸刻薄的姑母、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妄自尊大的牛牧师……这些身处在动荡历史洪流中的大清子民,都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本书另收录老舍短篇小说代表作《八太爷》等16篇。

作家出版社官方微店 茶馆

小程序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政变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咱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本书另收录老舍经典代表作《龙须沟》《我这一辈子》。

作家出版社官方微店 月牙儿

小程序

老舍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老舍最为知名的《月牙儿》《魂断枪》等短篇小说,力求全面展现老舍京味小说的韵味。老舍的短篇小说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