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澎湃新聞;作者:高敏

因合作項目需求,2018年10月21日至28日,筆者到西非國家科特迪瓦出差並開展調研。

這是筆者第二次來非洲。印象中的非洲,就是貧窮落後、戰亂頻仍和傳染病流行,所以出發之前,合作方多次強調一定要打黃熱病疫苗,否則難以辦理簽證。這種傳染病曾在幾年前奪去了近6萬非洲人的生命。此外,合作方還強調要帶足防範蚊蟲的藥,否則很容易得瘧疾。這種疾病早已在中國消失,但仍然每年在非洲奪去大量的生命。

出發前又看到使館的警示:科特迪瓦地方選舉後爆發騷亂,經濟首都阿比讓的Plateau和Marcory區都出現了暴力衝突,建議中方人員注意。

出行前不免有些忐忑,但好在同行項目合作方的白總非常有經驗,他曾在科特迪瓦常駐兩年。他淡定地告訴我:“沒事,那些比較亂的區,中國人一般都不去,問題不大。”這一席話給我喫了一顆定心丸。

科特迪瓦屬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般來說,人們會把非洲分爲北非(主要爲阿拉伯人建立的國度)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非相對繁榮,包括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阿拉伯人建立的國家。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包括西非、東非、中非、南非等區域,這些區域主要爲黑人建立的國家,即傳統上的“黑非洲”,除南非相對繁榮外,其他國家都相對貧困。

科特迪瓦的地理位置(圖片來自網絡)。

作爲經濟學者,筆者這次來非洲,除對項目具體內容深入調研,同時也想了解全球化條件下非洲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中非合作的現狀、問題及下一步發展需求。這也是我們分析經濟形勢的重要參考。

一、埃塞俄比亞的崛起

我們乘坐的是非洲唯一的四星航空公司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的班機,飛行12個小時後到達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博萊機場(Addis Ababa Bole International Airport)。這座機場由中國建設,正在新建的航站樓的建設方也是中交集團(中國交通建設集團)。

埃塞俄比亞是中國在非洲的橋頭堡,也是當前中非合作最有成效的國家,大量的中國投資者進入這裏,或從這裏中轉前往非洲其他國家。所以,博萊機場也人性化地爲中國人提供了大量服務,機場裏不但有中文的指引、中式麪館,更有專門的中文服務處,放置有《人民日報》等中國報紙。

中國在埃塞俄比亞有大量建設項目,特別是在亞的斯亞貝巴,中國傾力幫助埃塞俄比亞提升基礎設施,發展工業,將中國工業開發區經驗帶到了這裏,所以會讓人覺得,這裏的建築風格如同江浙地區經濟開發區建設的翻版。最讓人關注的“亞吉鐵路”,這條鐵路是中國在非洲建設的一條標誌性鐵路,也是解決埃塞俄比亞工業產品出海的核心通道。這條鐵路將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和亞丁灣小國吉布提連接了起來,是東非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中國自坦贊鐵路後在非洲修建的又一條鐵路。

在這條鐵路開通前,從吉布提到亞的斯亞貝巴的貨物運輸主要依賴公路,運輸時間要7天左右,亞吉鐵路修通後,這一時間縮短爲12個小時。但遺憾的是,這條鐵路的運行仍然存在一定問題,所以從吉布提到亞的斯亞貝巴的公路依舊非常擁堵。據美國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先生說,主要有以下四條原因:一是技術轉讓沒有完成,目前還離不開中國人;二是鐵路按照電氣機車設計,但埃塞俄比亞配套水電站沒有修好,目前只能使用內燃機車;三是鐵路還沒有修通吉布提港,最後一公里成爲瓶頸;四是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關於分成機制沒有談攏,整個運作機制尚未健全。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中國改革發展經驗的重要總結。筆者衷心希望,埃方儘快與吉布提達成協議,讓這條鐵路儘快發揮作用,以更好更快地帶動埃塞俄比亞的經濟發展。

二、中國企業與非洲

非洲最有名的中國企業並非建橋修路的中交、中電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等大型央企,最鼎鼎大名的企業毫無疑問是傳音(深圳傳音控股有限公司),這家從深圳走來的手機廠商幾乎完全佔領了非洲的低端手機市場,甚至非洲人已經認爲這是一家非洲的本土企業。

傳音的影響極大,從亞的斯亞貝巴的博萊機場,到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街頭,再到筆者拜訪過的貧民窟,到處都是傳音的廣告。傳音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公司之一,雖然其出品的大部分低端手機只賣10至20美元,但依舊每年在非洲賣出1億部以上,營業收入超過200億美元。目前,傳音手機在埃塞俄比亞建設了組裝工廠,爲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博萊機場的傳音手機廣告。

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街頭的傳音手機廣告。

另外一家中國企業華爲也毫不遜色,不但其網絡設備已經鋪滿了非洲的各大機場、各大城市,其手機也已經成爲非洲人心目中的高端手機。在阿比讓最高檔的商場中,華爲P20正擺在最顯眼的位置。我認真觀察了調研中見到的幾位政府工作人員,發現他們的確都在使用華爲手機,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一件事。

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一家高檔商場中擺放的華爲手機。

讓人驚奇的是,還有一家在國內不爲人所知的企業叫四達時代(四達時代集團),竟然壟斷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電視機頂盒市場。這家企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十多個國家成立了數字電視公司,僱傭了大量本地人,同時也向當地人提供數字電視服務,近幾年非洲人看到的中國電視劇都是這家企業配音且在當地上映的,而這家公司近幾年舉辦的配音大賽更是火爆了非洲,湧現了不少本地的明星,這些明星會被公司送到中國深造,再回到非洲發展。

三、四處開花的中餐館

隨着中非合作愈加緊密,中國人大量來到非洲,中餐館也開始在非洲四處開花,各國都有數量不等的中餐館。在博萊機場,我們看到了一家麪食館,餐館只接待中國人,原因是隻能用微信或者支付寶付款。對中國人來說,在異國他鄉,一碗熱騰騰的手擀麪再加上辣椒和醋,的確是一種非常好的享受。

阿比讓的中餐廳也有五六家,考察期間,筆者所考察項目的常駐代表唐總帶我們喫遍了阿比讓的中餐廳。記住名字的有北京、熊貓、和平、華安等等,飯菜質量總體不如國內,但在國外已經是美味佳餚了。

四、非洲的殖民歷史

年少時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叫《走出非洲》,那種奇妙的感覺仍然歷歷在目。

在茫茫草原上,無數斑馬、獅子、大象轟鳴着奔跑向遙遠的地平線,除了優美的自然景色,還有該片女主角凱倫這樣的殖民者在非洲留下的愛恨情仇。雖然這部電影的劇情發生在東非的肯尼亞,但卻反映了西方人視角下的殖民者與殖民地的複雜感情。

這正是筆者此行想了解的一個問題:西方人爲殖民地到底帶來了什麼?非洲人又如何看待殖民者?

19世紀以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幾乎處於石器社會,原始部落大量存在,生產方式非常落後,不少國家甚至沒有自己的文字,直到西方的殖民者到達非洲。從此以後,法國、英國、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意大利等西方列強先後介入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將主要國家納入其勢力範圍,並派駐總督管理。具體來看,西非主要爲法屬,東非和南非主要爲英屬,比利時、葡萄牙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中非地區。

19世紀非洲被殖民者瓜分簡況(圖片來自網絡)。

西方人對非洲殖民地的開拓帶來了大量僑民,《走出非洲》中的女主角凱倫也是如此,爲了男爵夫人的名頭,從故鄉丹麥千里迢迢來到肯尼亞生活居住。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由美國廢奴後返回的黑人建立)、埃及三個獨立的國家(埃及還只是名義上的獨立)。除此之外,其他非洲國家都遭到列強瓜分領土,淪爲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爲宗主國提供原材料和奴隸。直到1960年後,非洲國家才陸續脫離西方統治,結束殖民時代,所以這一年被稱爲“非洲獨立年”。

殖民給非洲帶來了什麼?筆者曾與西南交通大學的邱延峻教授討論過這個話題,他的主要觀點是:“殖民讓殖民地沒有了自己民族的精神”。

邱教授提到幾年前在肯尼亞的一次訪問經歷。當地大學的學者告訴他,殖民地的歷史讓肯尼亞人沒有了祖國,當地所有教材乃至整個教育體系都來源於英國,精英階層以到宗主國英國爲榮,不會真心去考慮肯尼亞本身的發展。他同時也告訴我:“不同的是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人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因爲他們是非洲大陸唯一沒有被殖民的國家。”此行的感受也的確如此,雖然這些國家獨立已超過60年,但宗主國的影響仍然廣泛存在,並深刻融入到非洲人的社會生活中。

總體來看,西方殖民者打破了非洲的自然矇昧狀態,將現代文明傳入非洲,但遺憾的是,殖民者在非洲的經營時間太短,尚未全面改變非洲社會,再加上非洲的人類社會長期處於原始狀態,其文化與發展狀態難以驟然適應現代文明。這種“現代文明”也並沒有爲非洲帶來和平,反而爲非洲帶來了無盡的戰亂。

以政治體制爲例,西方人爲非洲帶來了民主,培育了部分親西方的精英,這些精英成爲了所在國的最頂層管理者。所以在非洲,中央政府層面多是民選政府,但最底層的村乃至在省一級政府,國家勢力很難掌控,因爲很多國家的最基層組成單元仍然爲部落,基本上就是傳統勢力(如酋長等)的管轄範圍,在這一層級,酋長比州長更有權力。

這種社會構成導致民主政體缺乏文化和制度土壤,所以每逢選舉,必然是社會風險最大的時期,因爲選舉充滿各種舞弊,如某些國家大選時,一些選舉勢力會大量將鄰國居民拉到本國投票,還有人會賄賂選民甚至僞造選票。所以,經常會有總統當選後反對派不承認,或兩位候選人各自宣佈當選總統的情況。這種情況的惟一的結局是內戰。

所以,從非洲國家發展歷史看,西方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制度,越是殖民者統治時間長的地方,他們對社會的改造越徹底,則該地社會經濟就相對發達。如南非,白人政府的行政效率及管理能力均相對較高,推動南非在上世紀後半期成爲非洲發展最好的國家,直到種族隔離被廢除,黑人重新掌權,國家發展纔開始出現明顯的回落。

五、法國給科特迪瓦帶來了什麼?

科特迪瓦作爲法國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法國人在這裏留下了深刻的痕跡。比如,科特迪瓦的國名“Coate d'Ivoire”,正是法語中“象牙海岸”的意思,當地的官方語言也是法語。

雖然西非是歐洲人殖民最早的地方,但科特迪瓦卻直到1844年才逐步被法國勢力侵入,原因是科特迪瓦港口條件一般,也缺乏深入內陸的大河。法國人最早進入的地方叫“大巴薩姆”(Grend-Bass),這裏也是殖民地時期法國人的統治中心。後來,一場黃熱病使大巴薩姆被放棄,科特迪瓦首府簽到了附近的新城班熱威爾(Bingerville),直到1934年阿比讓才興起。

目前,大巴薩姆已經成爲科特迪瓦著名的海濱旅遊勝地,這裏保留的大量殖民地時期的法式建築也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令這裏成爲法國人及當地法裔的首選度假地。但2016年這裏曾經發生過一起針對法國僑民的恐怖襲擊,造成16人喪生。

科特迪瓦旅遊勝地大巴薩姆一處街景(圖片來自網絡)。

法國人用心經營了科特迪瓦,將其作爲統治西非的大本營,所以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非洲獨立運動並沒有讓科特迪瓦出現擺脫法國人的興趣。在與政府一位司長的訪談中筆者得知,在他小的時候,學校都是法國老師,法國的用心經營使科特迪瓦人普遍親法,精英均以到法國爲榮,特別是政府內高官,這位司長也在法國留過學。而法國人同樣給予了這些科特迪瓦精英公民權,他們甚至可以參加法國本土政治。如科特迪瓦的首任總統博瓦尼(Félix Houphouët-Boigny,1905—1993)甚至出任過多次法國政府的部長,是親法派的代表。1960年科特迪瓦獨立,博瓦尼成爲總統後,仍然繼續保持與法國的親密關係,是法國新殖民主義政策的重要擁護者。

法國人塑造了科特迪瓦的經濟奇蹟,在法國人來到科特迪瓦後,也帶來了大量經濟作物的種植,使科特迪瓦成爲全球第一大可可出產國,咖啡也是本地最主要的工業產品,雀巢在本地設立了速溶咖啡的生產工廠。科特迪瓦實現了連續20年平均10%的經濟增長,成爲法屬西非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到1960年獨立的時候,科特迪瓦自己就貢獻了整個法屬西非40%的出口,而首都阿比讓更是被稱爲“西非小巴黎”,有着非洲國家不多見的高樓大廈雲集的中央商務區。

唐總告訴我:阿比讓是非洲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企業常駐人員在非洲大陸最推薦的城市。比起旁邊的毛里塔尼亞、馬裏等國家,這裏就是天堂了。這裏電力供應充足,生活配套完善,城市相對安全,中餐廳、日餐廳都有幾家,甚至還有中國人開的理髮店、按摩店、KTV,而北側的幾個國家據說連個像樣的酒店都沒有。

下圖中的這些高樓大廈大量建設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是科特迪瓦在上世紀末繁榮的象徵。但遺憾的是,從七十年代後,由於腐敗及內戰,這裏幾十年似乎都沒什麼變化。縱觀二戰以來國家的興衰,繁榮的基礎是和平與穩定,這讓我們更珍惜國內的發展成果。

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一處街景。

科特迪瓦獨立後,法國僑民竟然出現了快速增長,這在獨立後的非洲國家非常罕見。目前,科特迪瓦政府依舊聘任了大量法國籍顧問指導國家發展,法國大使館處於當地最好的位置,法國軍隊仍然駐紮在阿比讓,有超過五萬法裔居住在科特迪瓦,當地隨處可見法國餐廳,如果不是滿街的黑皮膚,恍惚中會讓人覺得來到了法國。

法國在科特迪瓦有着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我們住的酒店電視頻道都是“法國臺”,本地電視臺也在直播法甲,所以刷手機成爲回到酒店的唯一娛樂項目。本地的網絡由華爲搭設,4G網絡速度雖然較國內慢一點,但看視頻等都沒問題。早晨遛彎的時候,筆者特意觀察了法國車的比例,總體感覺是,大街上老百姓駕駛的車輛多是日本車,豐田、三菱、本田都大量存在。而政府機關、酒店門口停靠的車輛多爲法國車,如雪鐵龍、標誌等。

當然,法國的長期殖民給科特迪瓦帶來的不止於此,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政府職員和企業職員清一色的西裝革履,衣着非常考究,這與國內公務員隨意的穿着完全不同,同樣“法國化”的是其政府機關非常親民,筆者拜訪的兩個部委均進出自由。

到目前爲止,法國依舊把控科特迪瓦的經濟命脈,法國是在科特迪瓦投資最多的西方國家,在科特迪瓦的法國企業超過八百家,包括興業銀行、法國電信(Orange S.A.),以及石化企業道達爾(Total)。每年科特迪瓦政府收取的企業利潤稅中,法國企業佔到50%以上。法國企業爲科特迪瓦創造了幾十萬的就業崗位。金融業同樣如此,科特迪瓦的法定貨幣叫西非法郎,是西非經濟貨幣聯盟(UEMOA)八個成員國(貝寧、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幾內亞比紹、馬裏、尼日爾、塞內加爾及多哥)的共同貨幣,目前也擴展到喀麥隆、中非、剛果、加蓬、赤道幾內亞等國。而這種貨幣,是由法國銀行和西非各國銀行共同發行的。

六、科特迪瓦幾乎沒有工業

在阿比讓的日程排得很滿,七天時間拜訪了兩個部委(三個司局),一家非政府組織,兩所學校,以及一所工廠。與科特迪瓦官員、精英們的座談令筆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個國家,並深深認識到爲何非洲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其發展,爲何新時代中非加強合作是必要的。

非洲國家有一個共同點是沒有工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原材料輸出,所以無論在科特迪瓦還是在安格拉,抑或是尼日利亞,最大的感覺是工業日用品價格都非常昂貴,因爲這些國家國內無法生產,都需進口,或是國內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科特迪瓦也同樣如此,阿比讓是全國工業的主要集中地,主要有可可加工(巧克力)、啤酒(飲用水)、水泥、電力等行業,但其他的製造業幾乎爲零,所以物價也同樣高昂,我們在超市購買的東西,價格普遍高於國內一倍以上。

作爲全球第一大可可出口國,可可出口及原材料加工是科特迪瓦國民經濟重要支柱。雀巢在本地設立了速溶咖啡加工廠。在科特迪瓦政府某部委安排下,我們拜訪了一所位於阿比讓的咖啡加工廠,來的路上忽然發現車拐到了貧民窟裏。白總說:這個區第一次來,一般來說,白天都不願意來這裏,貧民窟還是比較危險。已經是當地時間下午4點,怕參觀完天色會晚,所以還略有點擔憂。

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一家咖啡加工廠外圍的貧民窟。

說是工廠,其實只是一家藏在貧民窟當中的小作坊,這個工廠只僱傭了八個工人,工人都沒有受過教育,工藝非常原始,設備老舊,衛生條件較差。工廠老闆來自赤道幾內亞,他說目前每年銷售收入大約爲人民幣750萬元左右。據其CEO說,這已經是當地的中等規模企業。

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一家咖啡加工廠的廠區。

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一家咖啡加工廠內,工人正在烘乾可可豆。

我們問他爲何不把產品賣到中國去,他說:“我知道,阿里巴巴。”然後我們問他爲何不增加新的設備,他回答說:“太貴。”一旁的白總說:其實因爲當地企業家沒有擴大再生產這個思想意識。工廠裏充斥着濃郁的烘烤咖啡豆的味道,筆者現場買了兩袋,每袋800西非法郎,到酒店還熱乎乎的。

七、科特迪瓦的教育亟待補短板

比起中國人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理念,非洲人要淡定的多。目前整個非洲的文盲率仍然是全球最高,其中科特迪瓦爲43.8%,遠高於我國8%的水平。即使是上過小學的科特迪瓦人,他們的實際水平也低於我國國內,包括在識字、基本的科學知識等方面。何以我國九十年代農民工“千軍萬馬下珠江”時,很多隻讀過小學的人照樣能勝任工廠的工作,而在非洲卻要差不少?原因可能在基礎教育方面。

我們看了兩所職業學校,這已經是科國最好的,但依舊存在很多問題。一所學校的校長說:“他們沒有辦法把控生源,這個我不能說,但我不說的話,我可能不會上到天堂。”於是他有點義憤填膺的告訴我們:“有很多關係生。”

筆者參訪的一所職業學校。

一位援建尼日利亞的朋友和筆者談到尼日利亞人:“他們的思想觀念仍然不符合工業化發展需求,如果一個企業家給當地人工作機會,當地人不會感謝老闆,他們只會感謝上帝或者真主。”如果要實現工業化,有工業思維必不可少,可能,非洲真的需要一場“新文化運動”。

八、非洲的未來在哪裏?

這次調研讓筆者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非洲的未來在哪裏?

當前全球正處於工業化時代的末尾,並即將步入智能時代。但客觀地說,非洲國家距離工業化國家還有很長距離,不但基礎設施存在極大的短板,其勞動力素質也難以滿足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工業化發展的需求。而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未來10年工業化時代過去,智能化時代到來,非洲的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困難。非洲的未來在哪裏?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隨着機器生產的推廣,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變成技術密集型,將推動企業越來越集聚在主要消費市場。既沒有人才技術,又沒有資本的地方可能很難具有比較優勢。在馬太效應作用下,未來的世界很可能分化加劇。這意味着,本次工業化中最大的贏家及主要消費市場歐洲、東亞、北美,集生產能力與消費市場於一體,是未來全球產業鏈的頂端。而非洲社會尚是原始與現代的混合體,本身便充滿了不穩定性,再加上不是統一市場,也尚未具有健全的基礎設施,這是否意味着非洲最終將淪爲全球的低層次原料產地?

筆者認爲,對非洲國家來講,最重要的事,可能是要在這10年內在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方面迎頭趕上。哪個國家在10年內可以顯著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狀況,哪個國家可能就是非洲爲數不多可以趕上工業化產業轉移的尾巴,實現突圍的國家。由此形成的龐大資金需求更有賴於全球與非洲共同合作,爲非洲提供更多的發展經驗、資金、技術,才能真正推動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

(注: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鳳凰網國際智庫立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