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層治理創新的初衷是爲了解決基層治理存在的矛盾和難題,但少數地方動起了“小心思”,搞起了“土政策”,讓黨中央政策執行“走了形”“變了樣”。基層治理創新不是搞“土政策”,也不能搞“土政策”,決不能搞變通、打折扣,必須使創新之舉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確保改革發展始終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使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真正落地落實。

人民日報談基層治理:創新不能任由跑偏變味的“土政策”氾濫

人民日報5月7日報道,“這是我們的土政策。”在一些地方採訪時,記者發現當地的做法與黨中央精神不符,卻美其名曰“因地制宜”,實則“揣着明白裝糊塗”,打政策的“擦邊球”。

上有頂層設計,下有基層創新。各地發展水平不盡一致,如何讓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見效,考驗基層治理者的智慧。近年來,不少地方積極主動開展工作,善於把黨中央精神同本地區本領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把黨中央要求具體化,創造出許多基層治理的“好經驗”,做好了上下有機結合的大文章。

基層治理創新的初衷是爲了解決基層治理存在的矛盾和難題,但少數地方動起了“小心思”,搞起了“土政策”,讓黨中央政策執行“走了形”“變了樣”。有的“設卡搭車”,要求貧困戶在易地扶貧搬遷時必須繳納“搬遷費”“材料費”,否則無法領取補貼資金;有的出臺“無檢查周”“下限執行處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爲環境污染開綠燈;還有的玩起了“變身術”,通過簽訂融資、投資和重點項目建設工作目標責任狀等形式,要求融資平臺爲政府融資,爲違規舉債披上“隱身衣”……種種“土政策”表現不盡相同,但都與黨中央精神不符。在這些“土政策”始作俑者眼中,“合不合規”無足輕重,“管不管用”才至關重要,有的甚至還對自身的“智慧創造”洋洋自得。

看似是基層治理的“良方”,但若沒有邊界和規矩意識,任由跑偏變味的“土政策”氾濫,這樣的“創新”可能變爲基層矛盾激化的“導火索”。究其根源,“土政策”與“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脈相承,本質上屬於權力任性。少數地方治理者將黨中央的好政策“置換”爲當地的“土政策”。這種“創新”失去的是羣衆獲得感,透支的是羣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實踐證明,無論創新的步子邁得多大,基層治理都要在黨中央政策的既定框架下探索前進,才能真正釋放治理效能。

對於違反黨中央政策、侵害羣衆利益的“土政策”,必須下大氣力及時“叫停”,嚴防權力濫用。除此之外,還應嚴肅問責追責,對於在政策落實過程中打折扣、搞變通、亂加碼的行爲“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給少數企圖投機取巧、謀取私利者當頭棒喝。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基層治理與羣衆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基層治理創新不是搞“土政策”,也不能搞“土政策”,決不能搞變通、打折扣,必須使創新之舉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確保改革發展始終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使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真正落地落實。

(原題爲《基層治理創新莫跑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