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電視連續劇《孽債》哇?當年上海知青上山下鄉,後來返回上海的特殊經歷,成爲20世紀上海歷史上一個凝重的印記,將這一代人離開上海、迴歸上海的故事,講得催人淚下的,就是上海土生土長的著名作家葉辛。

今天書展上,記者見到了葉辛,依然還是清瘦的身形,講起話來笑意盈盈,再過60天,老先生就70歲了,他出生的那一年就是1949年10月,與共和國同齡。

新書《上海傳》,是“絲路百城傳”叢書的第一本,主編劉傳銘說,葉辛老師寫得最快。雖是一個宏大的名字,但葉辛沒有寫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被很多人津津樂道、歌舞昇平的“老上海”,沒有編一個感動涕零的故事,而是像紀錄片一樣,用文字代替鏡頭,寫下了70年裏,一個作家眼中的上海。

書裏有很多老照片,南翔小籠、蔥油餅、雪菜肉絲麪,都有圖片,是不是很接地氣,還有的確良襯衣、燈芯絨褲子、甚至寫到了黃梅天、盛夏,最後一節是颱風。

細枝末節的瑣事、小故事,品出了最真實的生活在這座城的人,共有的上海味道。

在來說一個大家的熟面孔,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錢程,人家除了演戲,這些年還有一個社會角色——上海話推廣者。要說上海話,很多本地上海人都汗顏,家裏的小孩一口滬語,到了幼兒園就全報廢了,上海人說不來上海話,已經不是一個笑話。而錢程因爲職業特點,上海話發音標準,音色優美,還多年在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主持上海方言教學,出的書更包括《跟錢程學上海閒話》《錢程講外國童話》《學說上海閒話》。

這回書展上,錢程又帶來新書《錢程帶儂白相新上海》。藉助上海地鐵網絡,將每條地鐵沿線具有上海特色的歷史沿革、背景故事、風土人情、耐人尋味的奇聞軼事,用上海話寫出來,不僅如此,書中還有126個二維碼,手機掃描一下,還能聽書,聽聽錢程用最正宗的上海話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品味上海話的獨有韻味。不少上海本地讀者一買就是十幾二十本,準備分發給家人邊看邊聽邊學,畢竟上海人不會講上海話,真的蠻坍臺的。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章海燕 編輯:範燕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