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九銀十”已過,但本年度棉紡織市場明顯“旺季不旺”,國內鄭棉期貨倉單壓力大,價位持續下探;棉花工商業庫存較多,紡廠備貨充足;新棉雖品質較好,但價位偏高銷售冷淡;中美貿易關係持續性預期增強,下游訂單謹慎消費預期減弱。國際市場上,雖USDA報告持續下調產量,但美棉出口不振,貿易關係緊張,全球棉市仍波瀾不驚。

一、棉花市場月度回顧

圖表1:棉花市場價位變動(元/噸、美分/磅)

1.1 棉花現貨市場

圖表2:內外棉花價位變動與價差(元/噸)

本月國內棉紡織市場與往年同期相比“旺季不旺”。十月是國內新棉大規模上市期,往年市場銷售與採購的頻繁期,但今年較往年明顯冷淡。年初棉花種植期新疆地區受災後補種,導致新棉採摘較往年推遲10天左右;因儲備拋儲中後期僅紡廠參與拍儲,大部分紡廠備貨均可用至11月底;鄭棉期貨持續下跌,市場對棉價下跌的擔憂導致採購偏於謹慎。因此今年進疆採購紡企明顯減少。

進入十月後,皮棉價格延續弱勢下滑態勢,新疆地區3128級皮棉整體報價在15700-16000元/噸;籽棉收購價位較上月下調後持穩,黃河流域地區籽棉收購價維持在3.3-3.5元/斤,較開秤初期整體下降0.1-0.2元/斤,北疆地區40%衣分機採棉收購價5.6-5.8元/公斤,南疆地區40%衣分手摘棉收購價7.0-7.2元/公斤,機採棉與手摘棉收購成本價相差較大。本月中國棉花價格指數(3128B)下滑503元/噸,跌幅3.10%;國家棉花價格指數(CNCB)下跌443元/噸,下滑2.73%。

進口棉較國產棉價格變動較小,因人民幣匯率相對持穩,進口棉報價基本與國際棉價相對穩定的趨勢相同,但受港口庫存壓力和下游消費不暢影響,進口棉報價仍在小幅下調。本月,進口棉價格(FIC M)下跌56元/噸,跌幅0.37%。Cotlook A指數下跌0.8美分/磅,跌幅0.92%,因人民幣兌美元進口匯率調整,Cotlook A指數折人民幣價格下調幅度爲1.44%。

從價差上看,國內棉花價格與進口棉價差價差由1169元/噸縮小至942元/噸,外棉優勢進一步縮小。

1.2 棉花期貨市場

圖表3:內外棉花期貨價位變動與價差(元/噸)

對於鄭棉期貨,本月末主力合約CF1901結算價爲14875元/噸,較上月下跌770元/噸,跌幅4.92%。可以看出,國內棉花期貨市場價位延續上月一路下滑,市場對後市棉價依舊不看好。

圖表4:鄭棉期貨行情圖(元/噸)

本月,棉花註冊倉單庫存爲400480噸,較9月407280噸大幅減少了6800噸。進入11月,2017/18年度棉花倉單逐漸減少,新棉註冊倉單增加且增加量大於舊棉倉單,鄭棉倉單壓力正逐漸轉移。

圖表5:鄭棉倉單變動(張)

本月ICE期棉震盪上浮趨勢,因特朗普呈中美雙方領導通話,對貿易問題友好協商,導致市場信心增加,美棉止跌回穩。但因目前中國進口美棉仍多25%關稅,導致中國進口簽約大量毀約,美棉出口受挫,棉價上漲仍受壓制。本月ICE期棉上漲0.49美分/磅,漲幅0.64%。

圖表6:ICE期棉行情圖(美分/磅)

1.3 棉紗及其他衍生品

圖表7:棉花和棉紗價位變動(元/噸)

本月純棉紗現貨價格受原料價位下跌和下游訂單不暢影響,報價亦隨之下調。從棉紗棉花價差上看,本月價差擴大,表明下游紗廠利潤尚可,但因對中美貿易的擔憂,下游訂單明顯減少,紡企庫存開始增加。

本月中國紗線指數(CYI C32S)下跌250元/噸,跌幅1.03%,進口紗線價格指數(FCYI C32S)下跌964元/噸,跌幅3.93%。因進口紗價位下調幅度較大,內外棉紗價差從-287元/噸變爲427元/噸,價差擴大714元/噸,內外棉紗價位倒掛情況轉變,進口紗競爭力增強,對國內下游消費情況不利。

圖表8:棉紗和滌綸短纖價位變動(元/噸)

圖表9:棉紗和粘膠短纖價位變動(元/噸)

對於棉紗替代品的滌綸短纖與粘膠短纖,因PTA價位持續下跌,滌綸短纖價位繼續回調,月跌720元/噸,跌幅6.78%,與棉紗價差進一步擴大。因本年度粘膠行業產能過剩,雖受國家環保政策影響,但粘膠短纖價位仍維持在15000元/噸左右,月跌220元/噸,跌幅1.46%。長期來看,粘膠行業產能快速擴張的影響仍在持續,短期內仍會以穩定爲主。

1.4 紡織服裝出口情況

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爲232.56億美元,環比減少12.6%,同比增長7.26%。其中,紡織品(包括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出口額爲97.43億美元,同比增長6.08%;服裝(包括服裝及衣着附件)出口額爲135.13億美元,同比增長8.13%。

2018年1-10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額爲2318.88億美元,同比增長5.33%,其中紡織品累計出口額爲989.72億美元,同比增長10.18%;服裝累計出口額爲1318.34億美元,同比增長1.16%。

圖表10:紡織服裝出口額對比(億美元)

10月紡織服裝出口額不升反降,很大一部分得益於目前中美貿易戰對紡織服裝方面的關稅影響較少,且美元持續升值和人民幣貶值的雙重影響持續刺激着近期的出口數據。但從長期來看,市場焦慮心態依舊很重,紡織下游企業開始收縮產量或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以減少政策影響。

二、棉花供需平衡分析

2.1 棉花供需平衡表

圖表11:全球棉花供需平衡表(萬噸)

據美國農業部(USDA)最新發布的11月份全球棉花供需預測報告,2018/19年度全球棉花總產2599.4萬噸,相比上月調減49.4萬噸,相比2017/18年度減少93.8萬噸,減幅3.5%;全球消費量2762.5萬噸,較上月調減19.1萬噸,較2017/18年度增加78.4噸,增幅2.9%;進出口貿易量約895萬噸,較上月調減7萬噸;全球期末庫存1580.8萬噸,調減40.1萬噸,相比2017/18年度減少169.5萬噸。

本月調整中,全球棉花產量出現調整的主要是印度、美國和巴基斯坦,其中印度產量609.6萬噸,較上月調減15.3萬噸;美國產量400.8萬噸,調減29.5萬噸;巴基斯坦產量174.2萬噸,調減10.9萬噸。全球棉花消費量印度調減4.4萬噸,至550.8萬噸;巴基斯坦調減4.4萬噸,至235.1萬噸;土耳其調減4.3萬噸,至154.6萬噸。越南和土耳其進口數據分別調減2.1萬噸和4.4萬噸;美國出口數據調減10.9萬噸,巴西和澳大利亞出口分別調增2.1萬噸和2.2萬噸。中國、美國和印度具體調整情況如下:

中國:與10月預期均保持一致,未進行調整。

美國:產量400.8萬噸,調減29.5萬噸;出口326.6萬噸,調減10.9萬噸;期末庫存93.6萬噸,較上月調減15.3萬噸。

印度:產量609.6萬噸,較上月調減15.3萬噸;消費550.8萬噸,調減4.4萬噸;進口32.7萬噸,不變;出口93.6萬噸,調減2.2萬噸;期末庫存186.7萬噸,調減8.8萬噸。

2.2國內棉花庫存調查

近期,據中國棉花協會調查,10月底,全國棉花週轉庫存總量約226.10萬噸,較上月增加118.82萬噸,增幅110.8%。

截止到10月底,內地商品棉週轉庫存67.67萬噸,環比減少11.12萬噸,含新疆棉56.03萬噸,已通關進口棉1.57萬噸,地產棉10.07萬噸。新疆區內42家倉庫商品棉週轉庫存爲158.43萬噸,環比增加129.94萬噸,同比增加35.98萬噸。

圖表12:全國棉花週轉庫存同期對比(萬噸)

2.3疆棉出疆情況

據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數據統計,10月份出疆棉總計發運12.68萬噸,環比增加7.46萬噸。2018年年度(9月至10月)總計發運17.9萬噸,其中公路運輸12.21萬噸,鐵路運輸11.59萬噸。雖10月份公路與鐵路發運均小幅提升但與往年同期相比,新疆棉出疆速度明顯較慢,爲近5年最低值。

圖表13:新疆棉花運輸進度統計(9月-10月)(萬噸)

三、宏觀經濟形勢

3.1貿易戰對我國進出口影響

海關總署發佈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0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3%。其中,出口13.35萬億元,增長7.9%;進口11.7萬億元,增長15.5%。

據海關統計,10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75萬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出口1.49萬億元,增長20.1%;進口1.26萬億元,增長26.3%。

今年前10個月,貿易順差1.65萬億元,收窄26.1%。其中,10月份貿易順差2336.3億元,收窄5%。

今年前10個月,我國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快速增長且比重提升,增長14.1%,佔外貿總值的57.9%,比去年同期提升1.4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長5.4%,佔外貿總值27.3%,下滑1.5個百分點。此外,我國以保稅物流方式進出口2.79萬億元,增長20.1%。同期,服裝、傢俱、鞋類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2.56萬億元,增長0.6%,增速緩慢。機電產品出口7.82萬億元,增長9.3%,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3.54萬億元,增長11.2%;機械設備2.31萬億元,增長9.9%。

我國對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進出口均增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高於整體。前10個月,中歐貿易總值3.68萬億元,增長8.4%。中美貿易總值爲3.44萬億元,增長7.4%。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6.84萬億元,增長14.8%,高出全國整體增速3.5個百分點。

3.2 國內市場經濟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數據,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5%,漲幅與上月相同。其中,衣着價格同比上漲1.4%,衣着類中服裝、衣着加工服務費、鞋類分別同比上漲1.6%、4.5%、0.7%。據測算,在10月份2.5%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爲0.3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爲2.2個百分點。

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0.2%,漲幅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由漲轉降。其中,衣着價格環比上漲0.8%,影響CPI上漲約0.06個百分點。衣着類中服裝、衣着加工服務費、鞋類分別環比上漲0.9%、0.4%、0.6%。

10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3.3%,漲幅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2%,影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3.18個百分點。生產資料中,原材料工業價格上漲6.7%,加工工業價格上漲2.5%。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7%,影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16個百分點。生活資料中衣着價格上漲1.2%。據測算,在10月份3.3%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爲1.2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爲2.1個百分點。在主要行業中,紡織業同比上漲3.1%,紡織服裝、服飾業同比上漲1.4%,化學纖維製造業同比上漲7.4%。

從環比看,PPI上漲0.4%,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0.6%,生活資料價格與上月持平。從調查的40個工業行業大類看,價格上漲的有27個,持平的有8個,下降的有5個。在主要行業中,紡織業環比上漲0.3%,紡織服裝、服飾業環比上漲0.2%,化學纖維製造業環比下降0.3%。

目前看來,我國CPI與PPI指數均環比上漲,但漲幅較上月回落,國內經濟仍在平穩運行,增速放緩。同時,國內政策開始扶持民營企業。

四、月度總結及展望

金秋10月份歷來是棉花市場最爲活躍的月份,往年大量採摘工進疆,紡企採購大量走訪軋花廠皆爲盛景,但今年棉市的冷淡情況明顯出人意料,棉花價位持續下跌,企業庫存相對充足採購趨於謹慎,令棉花市場仿若進入寒冬。

截至 11月初,全國新棉採摘進度爲 84.0%,其中新疆採摘進度爲83.4%,顯示新年度棉花采摘進入尾聲,而目前新疆棉已加工242.1萬噸,檢驗量191.4萬噸,出疆量卻不足13萬噸。這無不顯示着新棉銷售的不暢和市場採購的冷淡。

近一年多以來,行業內一直堅信一種觀點:棉花後市看漲。該觀點最主要的依據是:國家儲備棉庫存日漸減少,對市場的調控能力減弱;國內棉花產量明顯小於棉花消費量。即:大環境看棉花供小於需。但事實並非如此。截至9月底,全國棉花商業庫存超166萬噸,即在新棉上市前,市場備貨已超過2個月的用量。而隨着新棉的大規模上市,據中棉協信息,截至10月底,全國棉花週轉庫存總量約226.10萬噸,較上月增加118.82萬噸。同時鄭棉尚有近40萬噸倉單。因此,從10月末的庫存來看,目前市場棉花已可以用到2019年2月。但從目前新疆棉的加工上看,前期預計新疆棉產量爲510萬噸(近期有觀點稱過於樂觀),尚有近260萬噸新棉未加工完成。因此,目前看來2018年市場棉花供應明顯十分充足,棉花價格延續下跌趨勢。

但目前市場並不需要一味的悲觀,從棉聯市場調查上看,大部分紡企的庫存僅可用至12月中旬,即11月底開始,隨着新棉大規模上市和棉花價位的穩定,紡企採購將會明顯增加。且今年新疆棉品質明顯較好,新疆棉抗跌性增強。

雖市場目前關注11月底的G20峯會中美領導人會談,但對中美貿易關係明顯好轉的預期並不樂觀,棉市運行仍會相對平穩。因此預計11月棉價仍會低位震盪爲主,價位或會緩慢上漲,大漲或大跌的行情出現的概率均不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