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還是依賴科學根據:功夫不負有心人,筆者終於在《中國木材志》P440頁(成俊卿先生等著)找到答案:著者客觀祥細作了解釋:相傳釋迦牟尼於菩提伽野(Buddha-Gaya)之畢鉢羅樹(pipul Tree)下圓成正覺,故名該樹曰“菩提樹”,意即菩提樹與佛教發生有關係,非有人稱椴樹科一個樹種爲菩提樹(Tilia sp)的錯誤稱謂。請人代寫他對菩提樹的另一種看法:“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衆生芸芸都在尋找何謂是菩提樹?按照植物分類學考證:“菩提樹是桑科、榕樹屬樹種”。每個樹種名都有它的出處,菩提樹拉丁文爲Ficus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英語菩提樹爲:Botree,Botree Fig,其意是: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菩提”是佛語,屬於印度語(梵文Bodhi的譯音),竟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在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印度是個佛國自然就把菩提樹定爲“國樹”了!
既然要搞清楚菩提樹究竟有否?還是依賴科學根據:功夫不負有心人,筆者終於在《中國木材志》P440頁(成俊卿先生等著)找到答案:著者客觀祥細作了解釋:相傳釋迦牟尼於菩提伽野(Buddha-Gaya)之畢鉢羅樹(pipul Tree)下圓成正覺,故名該樹曰“菩提樹”,意即菩提樹與佛教發生有關係,非有人稱椴樹科一個樹種爲菩提樹(Tilia sp)的錯誤稱謂。菩提樹因佛緣而生,頗具神奇色彩,爲佛教徒所敬仰聖樹,普遍種植於寺廟被視爲“聖樹”;廣東、雲南亦有栽培。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的寺廟都有種植。
菩提樹是常綠喬木,葉片美麗綺麗,是典型滴水葉尖,似心形或三角形,厚而多葉肉,清洗外表葉肉後,薄如輕紗,像蟬翅翼狀葉脈,名爲“菩提紗”可製成書籤,長年不會受蟲蛀;樹幹多叢生雄偉壯觀,伴隨無數條氣根似長長的龍鬚,天地合一,顯得格外蒼老古樸、典雅神奇。然而菩提樹材性一般,只能用作砧板、木屐和包裝箱,纖維原料。
四季常青的龍柏、葉如黃金的銀杏、還有散發陣陣清香的樟樹,只要你信昂、尊重它,心中有它的存在,那就是“菩提樹”。人類與樹木同屬於生物,應該和諧相處。無論你的信昂、思想,境界等不一樣;既然你有了心中的“菩提樹”,那麼他就是“天”;人們總是說:“人在做,天在看”就是這個道理。
“得其三昧”意思是: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三昧”一詞來自梵語:意爲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志,達到悟境。引申爲訣竅或精義。
意爲正定就會排除一切雜念,人的心境平靜了,就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問題,頓悟真理,從而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
佛教的祖師爺,印度,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他王子不當,專心致志在菩提樹下,跏坐四十九天,放開雜念,覺醒從佛;雖然“骨瘦如柴”,克服重重艱難困苦,終於頓悟佛法真諦,開創佛教覺義成了佛陀。
中國佛敎的最高境界是禪宗,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老態龍鍾時,他要選擇禪宗第六代衣鉢的接班人。一天他邀集弟子,要他們陳述對菩提樹的見解。大弟子神秀是公認有極高禪宗修行的僧人,他的論文(偈子即頌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此時掃地的“燒飯小僧人”也去聽講,慧能不識字只好請人把牆上偈子讀給他聽,聽了之後,他對師兄偈子有了自己的見解;請人代寫他對菩提樹的另一種看法:“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的觀點是“有”;而慧能的看法是“無”兩者對待菩提樹的見解截然不同?弘忍認可的是小徒弟慧能的看法:凡事都是一張白紙,也就是佛教上說的“四大皆空”,要靠自己覺悟理解眀辯是非。也符合“三字經”所說的:“人之初,心本善”之說。最後弘忍選擇了慧能爲禪宗六祖,也就是南宗的創始人,把禪宗發揚光大;神秀也不落後,繼續修煉成爲北宗的創始人。
巜西遊記》唐僧師徒到達西天后,取得佛經三藏,從佛思想已經覺悟,突現真果,最後他們特地來到菩提樹下,體驗菩提樹下佛祖“如來”成佛聖地的感受。唐僧師徒一切都是那麼完美,己成爲人們心中的菩提樹。
好大的一棵樹,它是何種樹並不重要?樹能見世人的一切善惡,人也是如此,凡事都有因果關係,見樹尤如見佛:放下的該放下,得到的自然會得到,這與信昂無關?人人平等,和諧相處,盡做善事,天下良心放中間,心境平靜,清澈透明似水,超凡脫俗,明白“得其三昧”,這就是做人覺悟的真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