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把前面这段内容放进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浪潮中你会发现,当新教还没成气候的时候,英国因为统治者的一己私欲而与罗马教廷决裂,成为了与欧洲大陆关系最不好的国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从欧洲历史大事件中,找一个英国与其他国家做法完全不同的事件,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个转折点原来是英国的宗教改革。

大英帝国,是世界上出现过的第一大帝国,人口数量达到当时世界的四分之一,总面积达3000多万平方公里,跟今天全球面积最大的前三国的总和差不多,而且在它这些面积里,没有像俄国那种大面积的西伯利亚地区,而是要么平原,要么河口,要么把控世界最主要航线的关键海峡或运河。
但英国原本就是一个欧洲大陆最西端悬于海外的小岛国,面积又不大、平原又不多、人口在欧洲也没有优势,论大航海最早的也不是它,而是人家西班牙和葡萄牙。那它是怎样从弹丸之地到有能力向海外扩张的呢?也就是说后来所发生的的一切起点是什么?很多人觉得英国靠的是商业,而商业是从工业起家的,那么这个转折点一定就是工业革命。错,法、德做的也很好,工业革命虽稍晚但后来发展强劲,却没有建立起像大英帝国这样的庞大政治体。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从欧洲历史大事件中,找一个英国与其他国家做法完全不同的事件,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个转折点原来是英国的宗教改革。
有人可能会认为,宗教改革只是在宗教层面上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相对进步而已,能够成为一个大国崛起的转折点吗?我们先来先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宗教改革;第二,英国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咱们用概括的语言对这两个问题了解一番,有利于理解后面的问题。
在基督教统治的黑暗中世纪,突然蹦出个叫马丁路德的教士,他把基督教清新脱俗的给重新解释了一边,而他所主张的恰恰是很多教徒平时敢想而不敢说的,于是他们从基督教脱离出来成为新教,而没有脱离出来的那部分被称为天主教。两者的本质区别就是天主教教皇对教徒的统治权威,新教的核心就是为了脱离教皇统治,宣扬只有一神就是耶稣,连圣母都不是神更何况教皇?因此在新教教义里,只要你心中虔诚的信仰上帝,其他的像教皇、大主教之流类似于封建领主性质的人,你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一样能够得到救赎。
所谓宗教改革,就是新教教徒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无论从信教人数还是从变身新教国家的数量来看,都远远超过天主教的这么一个过程。那它是以一种什么方式进行的呢?是战争与死亡。宗教改革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新教教徒刚刚开始萌发,数量和实力远不及天主教徒时,这个阶段在欧洲各地出现了无数的悲剧。比如有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有一天这个家里的儿子或者女儿,接受了新教思想,变成了新教教徒,结果晚上睡觉的时候被自己的天主教父母杀死了,而且他的父母是在“拯救他的灵魂”。同样的也有丈夫信了新教,在睡梦中被天主教妻子杀死的,我们看着简直没有人性,但在宗教教育下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第二个阶段是当两者之间势均力敌时,爆发了欧洲30年战争,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这个战争历时有多长,参与者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欧洲国家,主要战场多集中于神圣罗马帝国。我之前专门写过欧洲30年战争的始末,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战争打完时神圣罗马帝国人口削去一半。
现在知道了宗教改革并不是一场文化辩论性质的事件,而完全是一种有我没你的生死较量。说到这儿,估计大家已经能够猜到了,英国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温和。接下来咱们先说它有多温和;再说它为什么会这么温和;最后这种温和给英国带来了什么好处及对之后的大国崛起有什么作用。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对于英国的“起步点”也就有了一个较为通透的理解了。
好,英国的宗教改革有多么温和呢?前面我们提到新教是要回归《圣经》的“初心”,把那些后人一点点加上去的膜拜对象,比如教皇等全都剔除,这样一来经常出现在天主教壁画和雕塑中的圣母和那些圣徒都不算了。因此在当时的欧洲大大小小的教堂里,出现了无数的打砸圣母像的事件,可以说除了十字架什么都不留。由于今天的欧洲早已是新教占绝对优势,因此如果你去德国旅游会发现,他们的教堂与梵蒂冈的截然不同,进去后非常朴素,前边一个十字架,然后一排排整齐的座位如此而已,再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跟天主教那种雕梁画栋、极致奢华完全是两码事。
而你去英国的教堂会发现,在今天这样一个纯粹的新教国家,教堂装饰却与梵蒂冈如出一辙,比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等,可以说同样的金碧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英国人没有去砸、去破坏,而是“我改信新教了,除了十字架以外的人物、雕塑和壁画就当装饰品吧”。也就是说心里改了信仰,却还在原先信仰的地方祷告,且不对这些表面的东西进行更改,是不是很特殊?
这还只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在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甚至能引起一个国家的分裂。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由于它的内部由三百多个诸侯国组成,而且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因此可以各自为政,那么也就可以各自选择自身的信仰。比如勃兰登堡就选择了新教,而皇帝所在的奥地利就选择了维护天主教。三十年战争主要都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勃兰登堡也借信仰新教的瑞典南下而乘势崛起,成为战争的胜利方。后来勃兰登堡发展为普鲁士,普鲁士发展为今天的德国,同样是德意志民族除了短暂的第三帝国期间,再没有跟奥地利合并过。
而英国没有出现这种问题,有人会问难道英国就一边倒的全民皆改信新教么?当然不可能,在宗教改革初期,还是有相当多的天主教徒不愿意改宗的,甚至可以说当时双方是势均力敌的。但两者之间不仅没有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反而以互相妥协解决了问题,如何妥协呢?宗教除了装饰以外,还有一个要素就是仪式,天主教自罗马帝国以来漫长的发展,仪式已经变得极其繁复,而新教思想要求全部简化甚至摒弃,强调虔诚的信仰只源于内心。而英国新教徒选择依然沿用天主教的那些仪式。
外表不动、仪式也不动,搞得英国天主教徒一点脾气都没有,甚至让一个非基督教世界的人来看,一眼都看不出两者的区别在哪。可能有人看到这儿会问,温和是真温和,可啥都不变这还能算是宗教改革么?英国是不是经历了一场假改革?你问到点子上了,这正我们的下一个问题:英国的宗教改革为什么会这么温和。
首先说明,英国所经历的绝不是假改革,因为宗教改革最终改的是人心,改的让新教徒与罗马教皇越行越远,目的就是为了摆脱教廷的束缚,而不是摆脱基督教本身。英国在这一点可以说做得非常彻底,装饰和仪式只是保留了一种形式罢了,英国可是全欧洲第一个脱离罗马教皇的国家。之所以能在森严的基督教世界公然成为第一个,而且改革过程还如此温和,就是因为英国开展的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改,与欧洲大陆上那些国家从底层信徒慢慢扩散是完全相反的。
事情是这样的,基督教教义不允许离婚,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想要离婚另娶一个,给教皇写信说啥也不同意,国王一气之下宣布脱离罗马教宗。那不信你了总得信点什么,恰好当时已经出现更为自由的新教,国王说那我们全国上下都信新教吧。国王娶新欢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并没有想过要把天主教徒赶尽杀绝,依然选择继续信天主教的也就没必要非得冒着生命危险跟国王对着干,本来就想得到更多自由的信徒,也就跟着国王吹起的这阵“东风”改信了新教。就这么干脆利落、各得其所。
如果把前面这段内容放进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浪潮中你会发现,当新教还没成气候的时候,英国因为统治者的一己私欲而与罗马教廷决裂,成为了与欧洲大陆关系最不好的国家;当新教成为主流,由于英国是先驱,又成了欧洲大陆的榜样;当其他国家改的特别彻底,你会发现与天主教堂装饰风格和宗教仪式最接近的还是英国,英国又成了与罗马教廷最亲近的新教国家。这还只是一例,今后我们要聊的许多欧洲话题里,你都会发现英国向来如此,一意孤行又余地满满。
好了,俩大问题都解决了,最后咱们来看这种温和的宗教改革给英国带来了什么。开篇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工业革命,当时的欧洲大家都在争相发展工业、发展经济,从而提高自身国力。这一点除了英国以外,法国和德国做的也都很好,但最终保持绝对优势并建立最大帝国的还是英国。那么我们来看工业革命萌发阶段,也就是各国资产阶级诞生的初期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需要什么?
举例最直观,比如法国或德国的某个城镇里,由于天主教会与部分极端教徒勾结,大肆屠杀当地的新教徒,这些新教徒中一部分因没有能力外逃而被害,成为了推动当地宗教改革的助燃剂。另一部分有点钱或有很多钱的人便会坐船去社会平稳的英国谋生,那些有很多钱的就是资本家,他们到了英国为了扎根就得通过投资当地工厂、作坊来继续赚钱,而那些有点钱的就是原先的手工业者,他们“偷渡”完后也就没剩多少钱了,就剩下一身的技术,于是他们就得去找工作谋生。没错,这恰恰是完成好一个国家工业革命进程所需的资金和熟练工人。
要知道宗教改革整整持续了长达一个半世纪,而期间欧洲的人员流动一直就这么个结构,真不敢想象到底有多少工业革命所急需的人才一批接着一批的涌入英国。难道这是英国计划好了的么?当然不是,这完全是历史的巧合或者说机遇,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你选择了温和,机遇便选择了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