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門戶網站每年近3萬條政務公開信息,每年逾460萬次點擊閱讀量,行政服務大廳每年近30萬人次的業務量……如何讓羣衆在信息的海洋中精準獲取政務信息知曉“整件事”?如何讓羣衆減少無效勞動提升效率便捷辦好“一件事”?爲此,深圳市羅湖區藉助全國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契機,通過“互聯網+”智慧公開模式,推出五大舉措讓政務信息真正“好用”,讓政務公開真正“有用”,讓辦事羣衆“愛用”,切實爲企業發展添活力,爲羣衆辦事增便利。

一、推出“五公開”全集約鏈條服務

深圳市羅湖區圍繞羣衆辦事全流程,推出“五公開”政務信息集約服務新模式。站在辦事人的角度,將事項內容按照“五公開”劃分爲31個類別,羣衆可根據“五公開”環節、類別快速查找到“五公開”各個環節已公開的政務信息。

爲減少無效搜索,提高信息查詢效率,深圳市羅湖區依託信息化技術,實現事項與政務信息雙向關聯融合,目前在就業創業、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社會保險、戶籍管理、醫療衛生、城市綜合執法、義務教育和環境保護9個領域1206個公開事項與政府門戶網站的20972條“五公開”政務信息進行了智能關聯,並打通了辦事、投訴、監督全鏈條集約服務,羣衆通過事項可以找到所有相關“五公開”信息,知道怎麼辦、在哪裏辦、有哪些相關動態等。同時,通過政務信息也能找到所有相關的事項,組成一套以辦事人需求爲核心的易用數據庫,方便羣衆集約化了解、便捷化獲取信息,真正實現“1個頁面,五公開信息集約,諮詢、辦事、評價、監督全鏈條服務”。該項做法得到羣衆肯定點贊。據調查,2018年深圳市羅湖區政務公開羣衆滿意度從86%提升到了92.03%。

二、實行全預約政務服務

爲方便辦事羣衆自主安排時間辦理業務,避免現場排隊等候造成的不便,深圳市羅湖區行政服務大廳自2018年1月2日起率先實行全網上預約服務模式,羣衆可通過“智慧羅湖”微信公衆號選擇區大廳或街道大廳預約合適的辦事時段並實現手機取號功能,該功能每月可爲羅湖區行政服務大廳節省取號紙張約2萬張。同時,通過微信公衆號還可查看辦事指南、瞭解各行政服務大廳分廳辦事情況、追蹤辦事進展並對事項辦理進行評價建議,貫穿羣衆和企業辦事全過程,極大地提高了羣衆辦事效率,也讓深圳市羅湖區行政服務大廳服務效能大大提升,成功接受了大廳“集約擴容”後業務量從每月500件劇增至每月近3萬件的“井噴式”增長挑戰,並實現所有政務服務事項承諾時限在法定時限基礎上壓縮50%以上。

三、實現全渠道掃碼查閱的智慧公開

緊跟時代潮流,深圳市羅湖區進入“掃碼”時代。深圳市羅湖區將門戶網站所發佈的公開事項、標準目錄、辦事指南、政務動態等政務信息轉化爲“二維碼”形式,實現政府門戶網站“一站發佈”,區、街道、社區各個查詢場所和服務終端等全渠道可“掃碼”查閱。羣衆只需“掃一掃”,相關政務信息直達指尖,讓羣衆獲取信息更便捷。同時,爲讓羣衆便捷閱讀政府公報,深圳市羅湖區推出“羅湖區人民政府公報小程序”,打造“電子公報”、“掌上公報”,將政府公報推送到公衆“指尖”上。羣衆僅需掃一掃,即可查閱所有已發佈的政府公報內容,爲羣衆提供全新的政府公報閱讀體驗。

四、推出全域服務一張圖

爲加強“智慧公開”惠民便民,深圳市羅湖區推出便民服務地圖,內容涵蓋轄區教育、醫療、養老、政務服務等信息,提供機構信息、地圖導航查詢等服務,打造市民服務專屬“轄區地圖”。逐步拓寬服務地圖服務深度,深圳市羅湖區率先推出的“羅湖區智慧城市公廁”小程序即將融入便民服務地圖,羣衆通過小程序即可查找附近公廁,實時瞭解使用情況、衛生評價等,並可對公廁管理、環境衛生等進行評價,以智慧公開不斷促進服務質量提升。2017年,深圳市羅湖區還榮獲深圳市政府信息公開民間評議活動“金秤砣獎”,政務公開創新做法獲得民間第三方機構肯定。

五、探索全定製政務公開

爲更好地滿足企業和羣衆個性化政務公開需求,深圳市羅湖區政府門戶網站升級完善了“個性主頁”欄目,依託區行政服務大廳身份驗證數據,對政務服務數據進行跨領域、跨渠道的綜合分析,認真總結辦事人的特徵數據、辦事歷史數據、事項關聯數據等規律,做好主題分類服務和關聯性業務自動推送服務。此外,個性主頁可根據訂閱關注及瀏覽歷史智能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爲用戶提供個性化專屬定製服務。結合定製服務進行智能推送,深圳市羅湖區還創新將羣衆辦事、諮詢、反映的高頻事項和高頻問題梳理成42項標準化信息進行主動公開,2018年以來羣衆諮詢投訴量同比總體下降22%。針對網上辦事大廳羣衆高頻辦理的14個事項,深圳市羅湖區還專門爲羣衆量身製作了“辦理指引視頻”、“填寫指引文檔”,讓羣衆辦事更方便。深圳市羅湖區人力資源局還創新將14項就業創業主要業務製作成“微信明信片”,用全新定製化的方式讓羣衆方便了解、便利保存、便捷辦事;醫療衛生部門創新推出針對不同年齡段及不同需求的量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讓簽約居民對家庭醫生服務一目瞭然,便於接受各項精準健康服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