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把握智能製造使能技術在全球的發展前沿和應用趨勢,借鑑和深入剖析國內外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的案例和實踐經驗,共享全球智能製造的成功案例和應用成果,積極引入能推動智能製造發展的最新成果、領先技術和高端產品,在10月11日舉行的世界智能製造大會“智領全球發佈會”上,特意邀請入選2018智能製造科技進展的企業代表、行業內的院士舉辦了一場高端對話,與到會專家學者、企業家們一起展開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國科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常務副祕書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吳幼華先生主持了此次高端對話。

高端對話嘉賓(左起):吳幼華(主持人)、戴高敏、曹曉兵、彭曉偉、李駿、張廣軍、劉琳、嚴思傑

議題一:對智能製造的理解

彭曉偉(菲尼克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行業發展與自動化副總裁及總經理):智能製造是針對生產製造過程,第一是精益化,第二是自動化,第三是數字化,第四是雲端的信息化,這些都是通過IT、OT,大數據以及雲計算技術的集成,得以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智能製造。近兩年來,還有一個趨勢就是,隨着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人工智能現在也逐漸融入智能製造,我們原來談智能製造是從IA(Industrial Automation )開始,人工智能是AI,有些人理解,IA+AI就是智能製造。現在各種技術的發展使得製造變得越來越聰明。另外,從客戶端來講,隨着智能製造的發展,客戶體驗也是越來越好,從端到端的下單定製,對產品的生產過程,交付到最後的服務,客戶有全面清晰的瞭解。作爲製造企業來講,通過數字化實現產品從設計、生產、交付到最後的維護整個全生命週期的智能管控,這是我對智能製造的理解。

簡單提一下PLCnext,這是菲尼克斯在兩年前重磅推出的革命性產品,它是一個端對端完全開放的平臺,集成了硬件通訊和軟件編程的開放性,使的企業的生產過程數據能夠從底層直達企業雲端,打通了企業的數據鏈。另外切入了數據安全防護系統,使企業的數據更安全,給企業提供了新的獨特的解決方案。

曹曉兵(軟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邊緣計算產業聯盟副祕書長):簡單的談一下粗淺的認識和理解,我認爲智能製造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維度來講。從狹義角度講,就像彭總講的一樣,包含了整個設備、產線、廠區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從廣義上來講,包括了整個的產業鏈條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上下游的產業,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與製造技術的高度融合,更廣泛的說它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的創新,過去是B2C,未來的趨勢則一定是基於個性化需求的柔性製造。現在很多企業,如製衣公司、傢俱公司都已經在嘗試。未來的趨勢一定是C2B的,消費者提出需求,製造企業提供更多個性化的生產製造能力。

戴高敏(日電信息系統(中國)有限公司 製造裝置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我想從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理解。

從經濟角度講,現在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的發展促成了新的經濟模式的產生,剛纔有嘉賓講到按需生產,爲什麼呢,消費方式已經發生改變,生產方式不改變肯定是不行的。

從社會角度,大家關注環保、食品安全以及現在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社會民生問題在中國也比較突出,所以在這種大背景下,從戰略上製造業必須要轉型,怎麼轉,往哪個方向轉,智能製造就是將來的目標。

針對此目標,從技術角度,要搞清楚自己現有的基礎技術條件。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爲智能製造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同時在美國、德國等國家的企業提供了很多先進的案例,中國的企業可以學習這些先進的東西,但是大家也知道,實際上中國與這些發達國家也存在着一些更深層次的競爭,逼迫中國製造業必須要轉型,這是其一。其二,智能製造的智能化不是一個突然出來的概念,它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的產物,尤其是人工智能。國內發佈了很多人工智能的規劃,因爲它實際上已經作爲一項技術能夠產生一些社會推動作用。日本提出了“社會5.0”的概念,它是基於信息社會提出“社會5.0”,簡單講就是超智能社會,核心就是人工智能。所以,智能化就是一個社會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那麼如何實施智能製造呢,希望大家能夠結合自己的行業特點、自己所處的不同階段,不要盲目的、非常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有的放矢、融會貫通的去推行智能化。中國工程院發佈的智能製造三步走的戰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就非常好。

李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智能製造是人們一種理想的實現,這是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的。實際上,智能製造首先第一步是數字化,如果沒有數字化,後續工作也無從談起。如果大家只看到製造的環節去談論智能製造,這種智能製造就不會是人們理想的這種智能製造,智能製造必須從製造的上游談起,這個上游就是指設計。如果設計不是數字化,製造的環節就做不到數字化甚至不可測量,所以對於各行各業來說,智能製造要更加重視製造的上游即設計。智能製造最大的作用在於它能夠給人們帶來一種創新,我國在創新方面能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設計不強導致。所以我個人的感受就是,我們若想在智能製造方面走到世界前沿,要向智能製造的上游出發,從設計出發,這樣智能製造纔是有源的製造服務。

張廣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理事長、東南大學校長):現在全球面臨着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在這個過程當中,智能製造是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智能製造和自動化的生產線還是不太一樣,前10年、前5年,我們談生產線的製造、CIMS等等,但是智能製造的範圍應該更廣,它涉及的不僅僅是自動化,還包括自動控制、大數據、雲計算甚至人工界面、美學、藝術、服務諸多領域,基於此,智能製造成爲工業4.0的一個典型領域。個人感覺智能製造涉及很多技術,從整個生產的方向來講,有一些比較獨特的方面:更加的精準、更加的精細、更加的高效、更加的智慧、更加的多領域、更加的跨區域、更加的服務。智能製造不光是一種生產模式,剛纔有老總就講它是一種商業模式,個人覺得它更是一種服務模式,它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更加的平衡、更加的充足。而現在,我們所談論的智能製造在自動化層面更多一點。

智能製造是一種更廣義的製造,其前景無限,隨着諸多技術的參與,諸多技術的應用,它定能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議題二:實施智能製造的效果以及企業實施當中的困惑

劉琳(山東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個人認爲,智能製造在傳統行業中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把原來人員密集型的工作轉向了技術密集型工作,對於提高產品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並且使得產品更加綠色、更加節能。康平納在這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與印染行業傳統企業相比較,康平納現在做到了節省人員80%,提高效率35%以上,節能減排達到50%以上,這是非常明顯的一種提升。談到面臨的困惑,就是人才團隊的建設,管理團隊的建設遇到一些困難。傳統行業的一些高技術人才,大部分都在一二線城市,且從事實體經濟的人才比較少,特別是傳統實體經濟里人才還是比較少。希望國家能在這方面出臺一些好的政策和措施。

我們和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合作,用了四年的時間,花費了9.75億元經費,一點點從人工工藝改進到自動化工藝,再到數字化工藝一直到目前,做了大量的模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將傳統紡織行業中印染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到在國際領先的水平。我們在全國建了很多工廠,推行智能製造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可以統一排產、布產、銷售視察,直到付款等。

嚴思傑(無錫中車時代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實施智能製造,對我們這樣一家人員比較年輕的、成立時間不長的公司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主要就是智能製造對人的要求,比如一條生產線涉及結構、電氣及整個系統,再比如像風電葉片這種大型構件的質量評估,這些對我們公司而言面臨着很大的挑戰。對於公司來說,智能製造需要全面的人才隊伍,如何培養出適合公司發展的人員,並把他們留下來,這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們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集成,在一個大的平臺上,進行統一的數字計算,把人工的經驗轉移到機器上,進行生產過程的有效控制,成功實現國內首臺套全數字式的機器人打磨,公司現有三條線已經投入使用,效果非常好。同時,我們又將這項技術應用到新能源客車的製造,從一班八個人,幹四小時,實現兩臺機器人兩個小時完成同等工作量,效果同樣非常好。軍事行業的潛艇打磨也可以使用到這項技術,應用前景寬廣。運用這項技術也很好地解決了困擾打磨行業多年的粉塵污染問題。

曹曉兵:實施智能製造,實現保值增產增效,同時通過這幾點帶來商業的創新、服務的創新、產品的創新。目前,我個人覺得面臨的問題或挑戰可能有三點:第一點,“智能”一定是要基於很好的發展基礎,國內智能製造發展階段如果說有四個階段,即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到最後的智能化,而我個人感覺目前產業發展階段處於自動化向信息化的階段,而且相對靠前,如果沒有真正實現數字化,也很難實現智能化;第二,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標準的“產品”,即能夠提供可複製的解決方案還不太多;第三,從商業的分工、商業價值方面,我們沒有形成一個很平衡的邏輯,比如,如何通過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去支撐製造技術的發展,能夠帶來更多的效益,在提升效益的同時反哺過來,讓信息技術企業、通信技術企業也能從裏面分一杯羹,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挑戰。

互動環節

李奉珠(北京寶沃發動機廠副廠長) :剛纔幾位老總提到智能製造的這些理念,宏觀上來講,我們覺得製造是一個大的概念,同時,具體在工藝層面、設計層面、創意式層面等這樣一些小的層面也要實現智能製造。同時大的系統也要實現上下游供應鏈系統,這些環節都要做智能製造方面的工作。想請臺上嘉賓分享一下AI技術、區塊鏈技術在智能製造造方面的一些應用或者展望,謝謝。

張廣軍:實施智能製造是個體系建設,不是一個單項技術,不管是AI還是區塊鏈,只是提供技術之一,再過五年、十年,大家可能又不太談這個東西了,智能製造內涵又發生新的變化,所以智能製造是一定要談體系的,什麼體系呢?是一個產品生命全週期的製造、商業和服務模式的體系。比如“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裏的“農業全程機械化雲管理服務平臺”,就有點這個意思,農業機械化的整個過程及其維護,通過信息化手段傳輸,在雲端處理。所以AI、區塊鏈只是技術之一,隨着時間的變化,智能製造可能有新的內涵。總之要將智能製造當作一個體系去建設,同時一定要致力產品全生命週期的製造、服務的模式探索。這纔是關鍵所在。

趙新(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諸位企業家能否談一談,實施智能製造,對學校有哪些要求。

李駿:正如張廣軍院士所說,智能製造是一個體系建設,所以就要求從業人員有全流程全系統的知識,要有深度和廣度。我們現在非常缺少具有綜合性知識、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所以現階段我國智能製造的水平與國際上還是有差距的。剛纔有專家談到數字化,爲什麼國內企業很多還沒有實現數字化呢,不是說企業不想數字化,而是企業不知道該怎麼把生產過程數字化,企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而也就沒有實踐的機會。作爲大學來說,很多高校都在追求發表SCI、EI論文的指標,我個人感覺沒有必要過分追求這些數據指標,一定程度上追求這些指標對人才培養不利,SCI、EI論文限制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廣度,只有在某一領域鑽研的很深很深,纔有可能寫出符合SCI、EI的論文,學生將大量的時間花在了論文上而失去了實踐的機會,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們的教育理念、導向真是到了要改一改的時候了。(注: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定)

2019鄭州工博會、2019鄭州機牀展、2019鄭州工業自動化展,將於2019年6月4-6日於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本屆展會展出面積達70000平方米,彙集上千家展商,60000餘專業買家,打造中部製造業旗艦大展。官網:www.hm-zif.com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