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銀行奉天支店舊址位於瀋陽市和平區中山路112號,中山廣場北部中山路與南京北街之間。現爲華夏銀行用房。1996年7月17日由瀋陽市人民政府公佈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5月26日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列爲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山廣場建築羣之一)。

大家現在隨我一起來看這個建築,該建築完工於1920年,是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鑲白色瓷磚,形象突出。正面主體設計了支撐兩層樓的突出於牆體的愛奧尼克柱,寬大的長方形窗子與兩側的長方形窄窗形成對比,強調了縱向線條感。主入口牢固穩健,門柱兩側向上的花葉紋飾、門上小平臺的歐式花墩與愛奧尼柱頭向下翻卷的雲紋相互呼應,相得益彰。這是一座西洋古典復興樣式建築。

朝鮮銀行奉天支店是日本朝鮮銀行設在奉天的分行。該大樓其外觀是歐洲古典復興樣式風格的建築,建築佈局基本對稱,從表面上看正面的6根愛奧尼氏柱是它的標誌特色,但實質卻是鋼筋混凝土建築的裝飾。建築的入口根據功能需要分爲3個入口;主入口面向中山廣場,主要引導辦理業務的顧客入流,其它兩個分別面向南京北街和中山路爲內部人員辦公入口和外來辦事人員入口。該建築面積爲2881平方米。這座歐式建築是由日本中村與資平建築事務所設計的。

歷史迴轉到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十二日,日本韓國兩國政府議決,將日本東京第一銀行釜山支行改爲韓國中央銀行,宣統三年(1911年),改爲朝鮮銀行,總行設在朝鮮漢城(今韓國首爾)南大門通。是日本對朝鮮進行殖民侵略而設立的銀行。民國7年(1918年)成爲朝鮮中央銀行。

歐戰前,該行在奉天、安東、大連設支店3處。歐戰期間,乘隙進一步擴張,在東北共設支店、出張所18處,其中遼寧境內9處(除上述3處外,還有營口、開原、旅順、遼陽、鐵嶺和奉天商埠地等6處)。成爲日本在東北的金融中樞,在遼寧的9個支店中,以朝鮮銀行奉天支店爲最大。民國2年(1913年)7月15日,當時日本提出了“鮮滿經濟一體化”的政策,所以創辦了朝鮮銀行奉天支店的前身--奉天小西關出張所,地址在奉天省城小西關大十字街。民國5年(1916年)改爲支店。民國9年(1920年)加茂町(今南京北街)大廣場新營業樓建成後,支店由小西關搬進新大樓(今中山路與南京北街交匯處)。該支店主要業務是行使朝鮮中央銀行支店的職能,代理日本政府國庫業務,發行金本位銀行券,辦理在奉省的日本軍政機關、事業單位公款收支、日本商民租稅款項的繳納,辦理普通銀行各種存貸款業務。自從接管了金票發行權和代理國庫業務後,該行成爲日本在東北的金融中樞,業務量顯著增加。民國25年(1936年)12月,日僞當局依據其金融一體制的方針,將滿洲銀行、正隆銀行、朝鮮銀行及其在東北的分支機構,一律合併於滿洲興業銀行及其分支行,朝鮮銀行奉天支店遂即告終,其生存期共27年。

1949年建國後,該建築曾分別由瀋陽海關、瀋陽市交通局使用。1958年改爲由瀋陽真空技術研究所使用。1999年改爲華夏銀行瀋陽中山廣場支行使用至今。

朝鮮銀行是特殊時期的一個特殊的殖民產物。1878年,日本第一銀行韓國支店在韓國漢城開業。1884年,朝鮮的李氏王朝委託該行進行關稅收入管理。1902年,擺脫了大清附屬國地位的大韓帝國同意日本第一銀行發行可流通的“第一銀行券”,此舉使第一銀行成爲了事實上的韓國中央銀行。在1909年日韓合併前夕,大韓帝國爲了保全自己的金融管理權,極力爭取在未來的國家央行中要有最大的話語權,經與日本政府協商並得到同意後,由大韓帝國政府、日本皇室、韓國皇室及其它商股出資,在韓國首都漢城(現首爾)設立了韓國銀行,宣佈其爲大韓帝國的中央銀行,並承擔了原日本第一銀行所擔當的韓國央行的職能。1910年日韓合併,韓國變成了日本的一部分,日本設立了朝鮮總督府來管理整個韓國疆土。那時日本的海外殖民機構包括臺灣總督府、關東都督府、朝鮮總督府等,就連現俄羅斯庫頁島(日本稱樺太)的一半也是日本的,現如今日俄的北方四島之爭跟那時的區域劃分也是有些關係的。1911年,依據日本的銀行法,韓國銀行成爲日本在朝鮮殖民統治的中央銀行,因日韓合併後日本忌諱“韓國”一詞,怕由此引起民族復興,日本人就將韓國之名普遍更名爲朝鮮,韓國銀行遂更名爲朝鮮銀行。

這家銀行後來成爲日本海外殖民統治和侵略中國的金融幫兇,隨着日本對中國和西伯利亞的軍事擴張,這家朝鮮銀行在中國的東北、華北以及西伯利亞等地陸續開設了多家支店,當時在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都有朝鮮銀行的支店。1936年,隨着“滿洲國”金融事業的整合,在“滿洲國”境內(不包括大連的關東州地區)的所有朝鮮銀行支店都被整合到了位於新京(長春)的滿洲興業銀行總行內,“滿洲國”境內不再有朝鮮銀行的支店。

歷史就是這樣滴答滴答地一天天走過來的,這棟建築至今已經有九十年的歷史,在這段紛擾繁複的九十年中,這裏見證過的既有殖民時代的不可一世,也有蘇軍佔領時期的幣種混亂,當然也不乏解放後大連逐步發展的歷史進程。悠悠的九十年都刻在老建築上呢,顯得那麼清晰!

現在的建築,翻過去掉過來的看,只注意了擴大使用功能,放棄了藝術的成分,不能不說,這是時代在進步的表現同時,也丟失了人類本應保留的歷史文化審美觀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保留至今的那些建築藝術文化,讓一代一代從她面前走過的人們,從心底對這些近乎於藝術品的建築由衷的發自一種潛默的愛和留戀......

建築同時應該是一種藝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