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白居易《弹秋思》

古之君子以琴棋书画为艺术必修课,“琴”即为古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于今人而言,学习古琴不仅是掌握一项技能,更是修养身心的闲情雅致。关于古琴的功能与属性,中国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博士、三智书院特聘导师纪志群,曾在三智古琴研习首期班上做以详尽解析。今天,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纪老师对于古琴功能的见解。

琴乐的功能与属性

学习乐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它的功能与属性,它属于什么种类的音乐。我们知道,中国从古到今的宫廷雅乐在用于仪式和礼乐中,很多已经失传。还有宗教音乐中,如佛教音乐、儒教音乐这种祭祀音乐。汉族音乐包括了三个方面:汉族音乐是器乐演奏出的音乐;戏曲,从宋代开始的戏曲以及从汉代开始的说唱,这些都是曲艺;民歌,民间歌谣。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民族音乐:首先,也是器乐,就是乐器演奏出的音乐;第二项就是歌舞;还有就是文人歌舞。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今天学习的乐器的属性与功能是什么。

从神秘符号走向理性功能

音乐的功能和表现性从春秋早期到汉代再到唐代,乃至到今天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我们第一节讲音乐从一些神秘符号走向今天的理性功能。其实琴乐最早在《左传》中记载:“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 •昭公元年》)琴和瑟是两种不同的乐器,瑟据说是古筝的前身,有20多根弦。君子之所以喜好弹琴弹瑟,目的是什么呢?在《左传》中就说是“以仪节”,是为了“仪节”。“仪”是一种礼,弹这种乐器是为了一种礼。古代的文人弹琴是一种礼,在礼乐制度中,弹琴是一种礼的表现。“节”是通过弹琴表示了我的身份,是一种符号的象征主义。一看到你弹琴,就知道你是士阶层,是士大夫,别的阶层不能够弹琴,而文人不懂得弹琴也是不知礼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一直强调我们要活读经典文献,这里讲的“非以慆心也”,“慆心”就是满足自己内心的审美要求,情感的表现欲。早在春秋早期,琴乐就已经开始从这种神秘的记事功能进入了表情达意的阶段,所以才会遭受到一些保守者反对,来提出这些话,告诉你是为了“仪节”而不是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也就是说在当时,琴乐的功能并不是为了像我们今天通过弹琴来表情达意,来表现自己内心情感,而只是一种符号意义。《礼记》里“士无故不撤琴瑟”,士大夫阶层没有特别的缘故,他是不会离开琴瑟把琴收起来的。这以后就把琴乐定格为文人音乐。

在汉代的桓谭《新论•琴道》中讲:“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汉文化机制的建立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楚文化是崇尚神秘文化的一种继承,那么在汉文化中,汉儒就是把楚文化的神秘主义与中原地区的理性思维相结合,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即体现在“天人合一”。所以儒家弹琴一定要达到“以通神明,弹琴一定要感动神灵,达到天人感应的状态,这就是当时琴乐的一种功能。

费邓洪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对一种主“静”的音乐美学观的探讨》,文章中就说追求宁静致远、追求大音希声是古琴音乐主要的审美准则。不管你的曲子有多激烈,它始终离不开追求宁静的表现形式。这种静和我们生活中的安静不同,这种静是去除了内心的功利色彩,最后达到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与道相同的一种静。这种静就是我们古今音乐所追求的,而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这种静的音乐达到静的心态。

琴曲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写渔夫和樵夫的生活状态,渔樵之音。都是描绘古代文士对山林,采菊南山来寻求内心的一种安逸舒适,来寻求内心的一片净土。这些音乐作品,像《渔歌》《樵歌》《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等曲子都表现了文人的一种热爱自然,崇尚逍遥,无拘无束,寻求内心自由的生活状态。这些文人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下,对琴曲进行创作。他们所创作出的琴曲就是他们精神境界所追求的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融入他们琴学观念中,融入他们的琴乐审美中。所以我们今天的人来弹奏它、学习它,来求得与这种琴乐审美相应和,来达到一种淡泊、大音希声、温柔敦厚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琴乐能修身养性,主要就是靠它的作品,作品来自古代文士他们的精神境界对美的追求,他们的情感经历,他们的心境和作品的融合。而我们来学习作品,来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倾向于他们的审美理念,来达到这种高度。

琴乐价值之开发

从春秋早期,琴乐就是一种身份符号。逐渐转向表情功能。慢慢到了汉代才有了表现性。这种表现性要归功于孔子。孔子使古琴音乐的价值开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孔子的形象教育思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用音乐教育来作为人格完善最重要的阶段,也就是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诗歌是可以用来表达情感的,孔子提出一个教学观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好像你不学诗无法和别人交流情感。但是这些和我们的古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 《诗经》里的所有诗篇都可以用古琴来伴奏,我们称之为弦歌。所以当时的弦歌有一句话叫做“家弦户咏”,也就是说当时文人用古琴来吟唱自己从《诗经》中所学诗歌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所以因为孔子所创的一些诗歌,提高了古琴音乐的表现性。后来这种边弹边唱的表演形式使这种表现性逐渐完善。孔子的“ 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用意中,“乐”包含了诗歌、舞蹈和音乐理论。但是孔子的三千门生里人人都要学琴。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都对琴乐非常重视,以致汉代后的儒生形成了对自己的一种琴棋书画修养的要求。

琴的文化定位

刘向《琴说》中的琴乐功能论讲到琴乐的文化定位,琴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种乐器。古代的许多典籍,从先秦一直到明代都强调琴文化这种文人音乐的重要性,这种修身养性的目的。汉代刘向对古琴的功能提出了七例总结。他说:“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琴说》)第一个是明道德。其实这是他对于古代音乐的总结,在古代的音乐里,其实都是在明道德,在歌颂古代圣人哲贤的丰功伟绩,为了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的精神靠拢;第二点就是感鬼神。汉代的儒士对于楚文化重巫、重神秘文化的继承,加之对自己理性文化的融合,追求天人感应的理念,所以重祭祀是汉儒的一种追求。今天我们弹琴时沐浴焚香就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延续;第三个功能是美风俗。刘向认为好的音乐对社会起正面的作用,我们今天的社会对各种音乐都能接纳,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好的音乐、好的歌词对人心、对社会产生的正面作用。比较有意思的是,对社会风俗美的认可在古代就已经形成;第四,妙心察。就是通过学琴能够丰富一个人的情感经历,提高我们的审美。孔子认为一个文人必须是一个知情知义之人,必须懂得自己的真实情感,有真性情,同时又有提高自己审美高度的取向,所以我们今天汉代以后的琴论都在强调意境的重要。

文雅二字说弹琴是大雅的行为,琴乐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所以 1986 年《法兰克福日报》有一篇文章开头就说,古琴,没有任何乐器能比它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通过学琴你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第七点,善传授。弹琴是一种美的思想,善的理念,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的传承。通过自我弹琴,自我修养,自我提高,来提高和影响旁边人。在汉代桓谭的《琴道》里,他的美学继承与琴乐审美是“直己陈德”,“直己”是表达内心情感,“陈德”是歌颂古代伟人 ,向他们的精神学习。他说琴乐的表现力: “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

琴乐的二元属性与双重功能

在先秦时期,琴乐是一种神秘主义,神秘主义的原始状态,在先秦开始走向了理性功能。汉代的文人已经非常注重琴乐的表现性,琴乐在千百年来已经产生了二元属性和双重功能。琴作为文人的乐器有两个身份。一方面是音乐自身,是一种写心之器,是我们通过音乐载体来表现内心情感,来修写内心心境的载体。

弹琴的技术只不过是最后要把内在形式流露出来。所以,技巧当然重要,没有技术你无法自如做到。但如果你单求技艺,而不提高自己琴乐的美学观念和主观修为,那你的技术是为谁服务呢?所以,《吕氏春秋 •音初》说:“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就是因为我内心对外物有所感触,受到外物的感动,才会通过音乐流露出来。而音乐出于外却是从内心而来的,当音乐形成一首《酒狂》,形成一首《阳关三叠》,形成一首《平沙落雁》,你听到的是一种外在的音象,其实是内心修为的流露。所以弹琴怎样,听琴听多了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心境,所以才有了《三国》里空城计的故事。你们以后演奏出的音乐是从何而来?不是从你的指尖而来,有首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们以后的音乐全部流露出自己的内心境界,非常重要。

那么琴是除了音乐以外,也是一种文化。《琴道》中讲:“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强调通过学习古琴,人的道德修养可以提高。朱权在他的《神奇秘谱》中说:“ 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器,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古人通过制琴,来正心术。怎么“正”呢?前面我们已经说了,通过自律,通过正确的琴乐审美来正心术,来导政治,使天人合一。我很乐意弹琴给不懂琴的人听,但是如果他没有一种恭敬心,没有准备好听琴,我是不会弹给他听的。后面还有一段话,他说有几种人是不能教的,完全不懂文化的人,夷狄之俗,还有歌姬戏子那些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只看钱不懂文化的人是不可以教的。那么在徐上瀛的《谿山琴况》中说:“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弹琴的目标是理一身之性情,强调了通过琴来修身养性必须通过亲自弹琴。只有自己亲自弹琴,才能通过琴曲精神去捕捉、去了解、去靠近古人的精神境界。

(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

亚洲浪潮,博鳌视野

“立足亚洲,面向世界”

传递论坛最新动态,促进亚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对话的传达者,亚洲共同发展的瞭望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