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的來說,武仙僥倖從三峯山之戰中逃生,而後跑到南陽一帶聚衆再起,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南陽一帶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軍隊,加之他聚攏的部隊以潰兵和流民爲主,戰力不強,雖說屢次被金哀宗徵調,但武仙有自己的小算盤,不打算成爲金國的殉葬品,面對蒙古大軍越發逼近,他只能選擇了還有一絲希望的奪取川蜀計劃,但是,他面對的是南宋後期名將孟珙,他完全不是孟珙的對手,西進奪取川蜀的春秋大夢,最終被冰冷的現實摧毀了。南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年),曾經佔據中原之地的金國被崛起的蒙古追着打,金哀宗兩次遷都,從今天的開封一路跑到了汝南縣,而自從蒙金三峯山之戰後,金國最後一波所謂的精銳部隊被打垮,亡國在即,按理說金國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蒙古人身上,但是在這一年,宋金雙方的地方部隊發生了大規模戰爭,割據今南陽一帶的武仙號稱聚衆20餘萬,是金國末期最強的勢力集團了,也是金國最後的希望,但是武仙的勢力被孟珙擊潰,金國想要存活的最後幻想也破滅了。

南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年),曾經佔據中原之地的金國被崛起的蒙古追着打,金哀宗兩次遷都,從今天的開封一路跑到了汝南縣,而自從蒙金三峯山之戰後,金國最後一波所謂的精銳部隊被打垮,亡國在即,按理說金國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蒙古人身上,但是在這一年,宋金雙方的地方部隊發生了大規模戰爭,割據今南陽一帶的武仙號稱聚衆20餘萬,是金國末期最強的勢力集團了,也是金國最後的希望,但是武仙的勢力被孟珙擊潰,金國想要存活的最後幻想也破滅了。

這裏首先要說一下,南宋在面對蒙古滅金的戰爭時,是不是昏招頻出,我個人認爲昏招頻出到不至於,畢竟南宋對於金國有着刻骨銘心的仇恨,靖康之恥不是說時間就能淡化的。

而且在蒙金戰爭中,南宋跟多的是想當一個旁觀者,坐視二虎相爭,自己趁機漁翁得利,所以當初蒙古拖雷想要借道攻金,南宋是沒有答應的,是拖雷強行武力攻取宋軍關隘,變相借道了。

至於最後南宋執行了聯蒙滅金的策略,那也是金國自己作死,金宣宗南遷後,不思和南宋聯合,而是寄希望於從南宋搶奪生存空間,在北方和蒙古交戰同時,大舉南下攻打南宋,想要宋金聯合總要雙方都有意願吧,金國這態度,算是把爭論不休的南宋朝廷打成了只有一種聲音。

況且南宋徹底執行聯蒙滅金策略的時候,金哀宗已經逃到了蔡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汝南,亡國在即,聯合金國對抗蒙古,和南宋獨自面對蒙古沒什麼差別了,莫不如趁機滅金,奪取充足的和蒙古對峙空間。

話說回來,看看武仙是如何成爲金國最後一棵救命稻草的。

金宣宗在遷都汴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后,金國不可避免地放棄了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域,到了金哀宗時期,西據潼關,東據黃河,金國緊靠殘存的河南一代只能暫時延緩蒙古南下的步伐。

在拖雷強行借道宋境,從鄧州一線出擊,繞過了金國重兵補防的潼關黃河一線,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等人率部抵禦拖雷所部的進軍,原本金國的計劃是先滅了拖雷,在回師抵禦北線的蒙古部隊,但是三峯山一戰,金國主力部隊被蒙古擊潰,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等人逃到鈞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後來城破被殺。

當時參加三峯山之戰的大部分金國將領,要麼被俘,要麼被殺,但是武仙是一個例外。

《金史.武仙傳》仙從四十餘騎走密縣……遂走南陽留山,收潰軍得十萬人,屯留山及威遠寨。立官府,聚糧食,修器仗,兵勢稍振。

不知是當時戰場混亂還是因爲武仙早有預判,沒有和敗亡的金軍一起逃入鈞州城,而是跑到了密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密,這讓他從金國最後主力軍團覆滅的危機中僥倖逃生。

同時他選擇了遠離蒙金戰場的南陽作爲東山再起的根據地,很快他糾集了十數萬人。要說武仙也是有兩下子的,他找到了快速收攏殘部以及流民的辦法,那就是控制糧食。

當時他手裏可是沒什麼錢財的,應該是靠收攏潰兵,進而掌控南陽一帶的糧食,之後設立官府,平息混亂,可以說在亂世中,一個相對穩定且有糧食喫的地方,必然會吸引大批流民湧入,而這也是武仙可以快速從戰敗中崛起的關鍵。

《宋史.孟珙傳》仙時與武天錫及鄧守移剌瑗相掎角。

《後村先生大全集·孟少保神道碑》天錫者,鄧人乘虜亂聚衆二十萬爲邊患……仙,真定人。 聚衆亦二十萬。

同時武仙和鄧州的移剌瑗和唐州(今唐河)的武天錫呈相互掎角之勢,在這一帶,金國勢力算是暫時站穩了腳跟。

《後村先生大全集·孟少保神道碑》裏所說的這一代金國勢力可是不知20萬,武仙和武天錫都各自聚衆20餘萬,這還不算上移剌瑗所部,但是考慮到這裏面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大,但是綜合來看,當時武仙主導的南陽一帶金國勢力(武仙被金哀宗任命爲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河南行省)聚衆20餘萬還是可能的。

但是要說的是,20萬人不代表就具備20萬人馬的戰力,金國主力部隊早就在多年來和蒙古人的戰爭中消耗殆盡,武仙所拉起的隊伍主要成分就是潰兵和流民。

潰兵是三峯山之戰中的一部分敗兵加上蒙古軍隊行軍路線上各城池的敗兵,流民也是因爲戰爭而流離失所的百姓,所以說就算有20萬人,武仙統轄的金國殘餘勢力,戰力也是不強的。

不過即便這樣,武仙也的的確確成爲金國最後的救命稻草了,金哀宗從汴京逃出來,先遷都歸德府(今河南商丘),又遷到蔡州(今河南汝南),面對蒙古大軍,金人喪師失地,毫無抵抗之力,等到了蔡州,金哀宗帶着幾乎是流亡狀態的金廷,自然需要足夠的軍事力量保護,而距離蔡州不遠的武仙集團一個不錯的選擇。

只是武仙也不是一個甘心爲金國殉葬的人。

《金史.武仙傳》十一月,遣刑部主事烏古論忽魯召仙,仙不欲行,乃上疏陳利害,請緩三月,生死入援。

二年正月,仙閱兵,選鋒尚十萬,璠曰:“主上旦夕西首望公,公不宜久留於此。”仙怒,幾殺璠。璠及忽魯剌還歸德,仙乃奏請誅璠,哀宗不聽,以璠爲歸德元帥府經歷官。

當初汴京被圍的時候,金哀宗讓武仙率兵救援,他就沒有去,而且表明了立場,叫“上疏陳利害”,說白了就是找出了所有對及時出兵救援汴京的不利因素,展現了自己“忠臣”的一面。

而在金哀宗從汴京出逃,跑到歸德府的時候,金哀宗派遣魏璠去召武仙馳援歸德府,當時魏璠在武仙一次軍事作戰失利時收攏潰兵,這讓武仙認爲魏璠有奪權的意思,所以想要殺了魏璠,而且對於東進救援歸德府的事情也是表示不感冒,等到魏璠回到歸德府,這次不談領兵勤王的事情,反而是要求金哀宗殺了魏璠,這就是告訴金哀宗,現在是我說了算。

所以在金哀宗逃到蔡州,再次徵調武仙率兵護衛的時候,武仙提出了一個對自己對金哀宗都有利的計劃,那就是蒙古人打不過,可以打南宋啊,由南陽一帶西進,進取南宋的川蜀之地,之後再考慮把金哀宗乃至逃命的金廷迎接到川蜀,這樣的話,以川蜀爲根基,尚可於蒙古相抗,同時把蒙古的軍事壓力轉嫁到南宋身上,這計劃是多麼的完美。

可是從中可以明顯看到武仙的個人私利考慮,當時蒙古軍隊向蔡州方向突進,自己去蔡州那就是找死,而蔡州被破後,自己也就是蒙古人的下一個目標,所以莫不如讓蔡州附近的金軍暫且抵擋蒙古軍隊,給自己創造相對足夠的時間去擴張生存空間。

要是真的拿下川蜀之地,武仙完全可以自立爲王,就算真的迎接金哀宗入蜀了,那金哀宗也就是個傀儡,所以說西進,奪取蜀地,這對武仙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了,而對於金哀宗,這也就是權宜之計了,總比淪爲亡國之君要好。

《金史.武仙傳》衆未及應,即令戒行李。取淅川溯流而上,山路險阻,霖雨旬日水湍悍,老幼溺死者不可勝數,糧食絕,軍士亡者八九。

再者,當時武仙臨時拼湊起來的勢力集團也早已陷入到了缺糧的問題中,他曾向當時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尋求借糧,但是沒能得逞,而到了蔡州金哀宗發出救援信息後,武仙手下的金軍將士還是希望東進救援蔡州的,武仙就安撫部衆,說出了要吸取川蜀作爲根據地的計劃,並在部屬沒有做出應對前,倉促整軍西進了。所以說西進奪取川蜀之地,一開始就是武仙乃至金哀宗絕望時期的幻想。

在這個背景下,駐防在棗陽,崛起於金宣宗時期發動的宋金戰爭的孟珙,成爲了武仙幻想的毀滅者。

孟珙的戰場預判能力強於武仙,屢屢察覺到武仙的軍事動向,結果就是武仙西進計劃,屢屢受挫,折損將士,到最後只能憑堅固守。

《宋史.孟珙傳》犯光化,鋒剽甚......珙逼其壘,一鼓拔之,壯士張子良斬天錫首以獻。是役獲首五千級,俘其將士四百餘人,戶十二萬二十有奇。

武仙派遣武天錫攻打光化軍(今湖北丹江口市),記載稱敵軍兵鋒強勢,這不會是誇大,畢竟武仙是真打算佔據川蜀的,那是他唯一可行的活路,雖然實現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不也是常說嘛,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所以這第一戰,必然是武仙最有氣勢的一戰,其部衆戰意也是正濃的時候。

那麼他爲何要打光化呢?這是武仙勢力所在範圍決定的,長江中游的京湖地區是南宋防線的重點區域之一,所以南下打南宋的京湖之地,再沿長江西進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畢竟那是南宋重兵防禦的區域。

武仙就只能繞道進入川蜀,也就是沿漢江西進,那麼打光化就是第一步,這樣武仙可以率部沿漢江西進,先打漢中再入川蜀,這樣雖然更加困難,但是好歹有一定的可行性,即便在他出徵時,後方有被京湖地區宋軍襲擾的問題,只能說,到了那個時候的武仙,任何微乎其微的可能都要去嘗試一下了。

但是武仙首戰就戰敗了,還折損了武天錫,這絕對是對武仙的當頭一棒,首戰打光化應該算是整個西進川蜀計劃相對容易的一戰,可是被孟珙率部一次衝擊就擊垮了,此戰孟珙也是收納了很多當初依附於武仙的流民。

之後孟珙猜到了武仙會分兵攻打襄陽,所以提前佈置。

《宋史.孟珙傳》有頃,金人犯呂堰,珙喜曰:「吾計得矣。」亟命諸軍追擊呂堰,進逼大河,退逼山險,砦軍四合,金人棄輜重走,獲甲士五十有二,斬首三千,馬牛橐駝以萬計,歸其民三萬二千有奇。

當時史嵩之和孟珙聯繫的時候,就提過武仙的下一步軍事行動,武仙雖暫且駐兵在光化一帶,但是孟珙猜到武仙會打襄陽的注意,畢竟武仙在光化進攻受挫,的確是需要改變局勢的被動,那麼南下攻打襄陽,調動宋軍部署是不錯的選擇。

呂堰是襄陽北部的古驛鎮,孟珙提前佈置,從史嵩之那裏獲得了對呂堰附近宋軍的統轄權,於此重創武仙所部,至此武仙西進奪取川蜀的計劃就宣告失敗了,只能選擇北撤保命了。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六十七》珙言於史嵩之曰:“歸附之人,宜因其土地而使之耕,因其人民而立之長,少壯籍爲軍,俾自耕自守,才能者分以土地,任以職事,使各招其徒以殺其勢。”

孟珙也採取了分化武仙所部的策略,那就是恩服那些歸順於自己的武仙舊部,簡單來說就是給條活路,讓他們留下來,給地讓其耕種,這樣的話,基本上依附於武仙的流民也大多逃亡南宋這一方,甚至是武仙曾經招攬的潰兵,畢竟但是武仙屢戰屢敗,將士逃亡的事情太容易發生了。

孟珙在軍事打擊武仙的同時,增添了分化瓦解策略,更是讓武仙在戰敗後得不到及時補充,所以說只能憑堅據守,跑到了馬鐙山一帶,負隅頑抗。

馬鐙山大致位置在於今河南淅川縣以南,而武仙之前割據的南陽鄧州一帶,大多向南宋獻城而降了,可以說屯守馬鐙山的武仙敗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孟珙接受了武仙部將劉儀的建議,劉儀帶來了武仙在馬鐙山一帶佈防的虛實,當時武仙在此設置了九座營寨,先奪取武仙所部的離金寨,再徐圖逐個擊破。孟珙派宋軍假裝成武仙的士卒,混入了營寨,只有裏應外合,在攻破離金寨後,大舉攻破其他營寨,歷史記載此戰,“火燭天,殺僇山積”。

《宋史.孟珙傳》珙料武仙將上岵山絕頂窺伺,令樊文彬詰旦奪岵山,駐軍其下,前當設伏,後遮歸路。已而仙衆果登山,及半,文彬麾旗,伏兵四起,仙衆失措,枕藉崖谷,山爲之赬,殺其將兀沙惹,擒七百三十人,棄鎧甲如山。

被莫名擊敗的武仙本想帶領殘部上岵山,但是仍然被孟珙提前預判,宋軍提前在岵山山下設伏,等到武仙率部爬山的時候,宋軍伺機羣起圍攻,武仙所部再次遭遇重創。

後來武仙只能喬裝逃走,但是尷尬的是,在武仙北逃途中被蒙古人抓住了,難逃被殺的命運,至此武仙西奪川蜀的計劃破產,而在蔡州苦苦遙盼佳音的金哀宗也是徹底死心了,連武仙這樣他本不想依賴的人也敗亡了,面對國之將亡的困局,他也是無能爲力了。

總的來說,武仙僥倖從三峯山之戰中逃生,而後跑到南陽一帶聚衆再起,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南陽一帶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軍隊,加之他聚攏的部隊以潰兵和流民爲主,戰力不強,雖說屢次被金哀宗徵調,但武仙有自己的小算盤,不打算成爲金國的殉葬品,面對蒙古大軍越發逼近,他只能選擇了還有一絲希望的奪取川蜀計劃,但是,他面對的是南宋後期名將孟珙,他完全不是孟珙的對手,西進奪取川蜀的春秋大夢,最終被冰冷的現實摧毀了。

參考資料《宋史.孟珙傳》《後村先生大全集·孟少保神道碑》《金史.哀宗本紀》《金史.武仙傳》《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六十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