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广东深圳#11岁小女孩打赏男主播140万刷爆母亲信用卡#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

一开始,女孩偶然来到直播间,出于好奇给某主播进行打赏,并迅速建立起所谓的“友谊”

之后,其他主播以“我们都是好朋友,你给他打赏不给我们不合适”为由进行精神绑架,甚至有人以自残威胁,小孩子为了面子,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砸钱。

得知“金主”是个小学生后,主播们并没有停止,反而继续诱导,小女孩越陷越深,打赏金额蹭蹭上涨,直到刷爆母亲的信用卡。

事情爆出来以后,有人谴责无良主播吃相难看,毒害祖国的花朵,也有网友吐槽父母心真大,孩子花起钱来也没概念。

对金钱没概念的孩子显然不止这一个。

重庆,11岁熊孩子为玩游戏充值一万多元,而这笔钱,是50岁老母亲辛辛苦苦洗车攒下的全部积蓄。

再往前一搜,熊孩子花光家里积蓄,玩游戏充值打赏的事情隔几天就会上一次新闻,这还只是报道出来的,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类似事件屡屡发生。

孩子们对金钱概念模糊,尤其不了解移动支付所付出的巨额数字代表什么,他们轻飘飘地点几下屏幕,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所得的积蓄就被挥霍得一干二净。

开展金钱教育刻不容缓,你不着急,你家银行卡和支付宝余额也着急。

△长按图片可保存分享至朋友圈

孩子,金钱是对等的劳动换来的

移动支付时代,手机扫个码,或者一键下单就能完成交易,懵懂的孩子看在眼里,会形成模糊的“钱=手机”的金钱观,它可以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能获得愉悦和满足。

至于“换东西”能够发生的前提,或者说获得“钱”需要付出什么,他们并不知道。一样东西需要多少钱,也没概念。

这种错误的金钱认知让孩子花钱如过家家,哪里高兴点哪里,反正是一串数字而已。

因此,金钱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孩子认识钱。

去年,重庆9岁男孩偷拿奶奶2000元买游戏装备,父母发现后,没有把熊孩子暴打一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他赚钱有多不容易,而是让孩子自己捡废品还债,体验一下钱是怎么来的。

连续两个星期的捡废品生活对航航来说又苦又累,每天重复单调的工作,没有任何娱乐,一天下来只能赚一百块不到,而游戏里随便几件装备就要上千。

劳动的辛苦让航航第一次认识到:钱不是天上掉下来或者手机里蹦出来的,而是自己一件件废品卖出来的,一分一毫都来的不容易。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沉迷游戏,只是希望这个故事能够给家长们一点参考,怎么去给孩子解释关于金钱的概念。

逛商场时经常看到一些小孩子在兜售报纸,街边偶尔也有小孩子在练摊卖东西,这些活动,其实都可以带孩子参与一下,让他们去体验这个过程:工作的枯燥与辛苦,被拒绝的尴尬,以及最后拿到报酬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认识到:

钱不是手机里掉出来的,而是付出辛苦劳动后的报酬。

明白了这个道理,孩子在花钱的时候,就不会把他当成一张小小的卡片或者冷冰冰的数字,他会去学着珍惜、感恩、以及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长按图片可保存分享至朋友圈

妈妈给你零花钱,别去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不需要钱,或者担心花钱没有节制,就不给孩子零花钱,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加强,孩子渐渐产生金钱需要,如果一直得不到满足,享受不到花钱的乐趣,那么在“缺钱”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极度渴望金钱。

这种冲动往往会养成偷窃,骗钱等不良习惯。

培根也说过:“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在金钱上过份吝啬于他,孩子在性格上将会变得猥琐”。

父母要给孩子稳定的零花钱,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就不会去动其他的歪心思,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而且,拥有小金库会让孩子产生自主意识,花钱也变得有计划起来,毕竟是自己的私人财产。

小的时候少给点,长大了多给点

给钱不是问题,怎么给才是关键,给多了容易养成骄奢习惯,给少了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真的是令人捉急。

知乎上,有个妈妈是这样回答的——

每个家庭的水平不同,照搬也不合适。

给孩子零花钱,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同龄玩伴的消费水准而定。

低年级的孩子本身还小,对金钱的意识没有大孩子们清晰,所以不能给太多。调查发现,一周维持到30元-100元之间是最为合适的,这个范围,任何家庭都能负担的起,也能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高年级的孩子,一个星期零花钱控制在100元-300元之间,家庭条件普通的往100元方向靠拢,条件好一点的像300元看齐,这样既不会造成铺张浪费,也不会让孩子因为兜里没钱自卑。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的父母喜欢通过让孩子做家务来换取零花钱,认为这样能培养孩子的行动力和责任感,也能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

这个举动其实是错误的,孩子做家务的原因应该与父母一样,是主动家庭承担责任,而不是为了拿零花钱,再说,父母给的钱,也并没有来的很不容易呀。

△长按图片可保存分享至朋友圈

需要的东西优先买,想要的东西考虑买

很多时候,我们买东西只是出于冲动消费,有些并不是十分必须的。

在买东西之前,可以让孩子列出想买的物品,然后问他“是不是必需的?”“家里有没有别的可以替代?”

根据孩子的回答,把物品分为“需要”和“想要”两种类型,并教孩子优先买“需要”的物品。如果非常想买某个“想要”的物品,鼓励他说出买的理由,并且让他在其他物品上削减预算。

比如说,带孩子去逛街买衣服,设定一条线,300以下属于需要,300以上属于想要,如果孩子看上了一条500块的裙子,可以满足,但这之前,家长要先告诉孩子,多出来的这部分钱必须用零花钱或者压岁钱补上,让她自己做决定。

分清“想要”和“需要”,认真思考后再做决策,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健康的金钱观。

△长按图片可保存分享至朋友圈

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去享受快乐

金钱固然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给人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 文盲也许可以花钱买一张文凭,但真正需要知识解决的问题他依然不会;
  • 忙于工作的大人们可以花钱给孩子买很多玩具,但是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陪伴终究是遗憾;
  • 时间、健康、友情......这些东西都是花再多的钱都无法买到的。

我们教孩子认识金钱,给他零花钱,教他分配,也要让孩子认识到金钱的局限性,用更有意义的东西去替代金钱。

抽一点时间陪孩子玩耍,聊聊天,辅导一下作业。或者,带孩子去参加公益活动,看望一下老人,义捐义卖,这些带来的快乐,都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即使不富有,依然可以享受很多快乐。

金钱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是给他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让他对金钱有认识。

正如《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所说: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取代你,这个人是谁?

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这句话值得我们所有父母深思。

关注我们

▲文章转自小学语文,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