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见,这一句中的每一个字和词语,都饱含着诗仙的别有用心:诗仙将整个山峰比喻成“香炉”,将山峰上空的青云比喻成“紫烟”,将日照比喻成“生烟的动力”,再结合夸张的艺术手法,仿佛“将我们自身于万米高空之中,才看到如此景象”,开头便给我们营造出如此气宇轩昂的阔然氛围。这首诗集夸张、比喻和想象三种诗词艺术手法于一身,凝聚“香炉”“紫烟”“前川”“银河”“九天”等精美词语创作而成。

作为文学创作领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夸张”不仅适用于小说散文类的文学体裁,而且在古今诗词创作领域中也有着极为巧妙的艺术呈现。

诗仙李白的诗词之所以能给人以大气磅礴、咄咄逼人的气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仙对各种诗词表现手法的灵用活现。而其中“夸张”修辞手法,在李白笔下更加显得纯青如火和登峰极造。

譬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如“水深千尺,不及汪伦之情”;诗仙笔下的诗词,总能将难以形容的事物和难以表达的情感表达得极其生动和更富具感染力,这往往都归功于“夸张”手法的艺术功能。

《望庐山瀑布》一诗,是诗仙李白五十六岁之时,暂隐于九江庐山之时所作。这首诗集夸张、比喻和想象三种诗词艺术手法于一身凝聚“香炉”“紫烟”“前川”“银河”“九天”等精美词语创作而成。这首诗宛如一颗漂亮的翡翠宝石,凭借着独特的诗词韵味和艺术表现,岿然不动地镶嵌在小学二年级或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上,被每一位莘莘学子朗读和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中的艺术表现效果,毫无疑问,“夸张”成了渲染的主题。

当时诗仙李白游览于庐山,望着形似“香炉”的山峰以及黄岩瀑布,于是诗情大发,随即便磨笔吟诗。

(庐山香炉峰)

开头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便采用了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当李白看到了形似“香炉”的山峰之时,便将山峰比喻成“香炉”,如此便在脑海中给我们画出了香炉峰的大致形态;同时将小小的“香炉”说成是巨大的山峰,无疑这里面也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现实中的香炉规模绝对没有像山峰那么大)。另外,香炉普遍都在于寺庙之中,主要用于香客燃香祈福之用,因而香炉在燃香之时会生起屡屡青烟。在这一句中,诗仙不仅将山峰比喻成“香炉”,把“香炉”夸张成山峰,而且还把山峰上盘旋着的青云描述成“紫烟”,如此也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的画面。再者,“香炉”需要燃香才能生烟,也就是说,香炉需要有温度才能生烟,而如此巨大的“香炉”(指山峰),又如何生得了“紫烟”呢?“生烟”的动力何在?诗仙在此把生烟的动力归功于“日照”,“日照”而“生烟”,于是成了“日照香炉生紫烟”。可见,这一句中的每一个字和词语,都饱含着诗仙的别有用心:诗仙将整个山峰比喻成“香炉”,将山峰上空的青云比喻成“紫烟”,将日照比喻成“生烟的动力”,再结合夸张的艺术手法,仿佛“将我们自身于万米高空之中,才看到如此景象”,开头便给我们营造出如此气宇轩昂的阔然氛围!

诗中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之中,“挂”字一词也运用得极佳。我们试想,这个“挂”字是否可以替换成“垂”字或者“竖”字呢?“垂”和“竖”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形容体现,用来描写景物可以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直观性。然而,诗词的艺术表现则刚好相反。诗词的艺术更多的在于“不按常理出牌”,倘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样未免有失生动。因而诗仙采用了一个“挂”字,仿佛瀑布是鬼斧神工般的,由人“挂”上去的一般,或者是由上天精心“挂”上去的一般。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的能“挂”东西,要么是钩子,要么是衣架,都是一些轻而小的东西,而瀑布那么大,也能用“挂”么?这未免显得太夸张了吧?故而,这个“挂”应用在诗句当中,颇带有着拟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从而更能给我们呈现出瀑布“巧夺天工”的神态,以及通过“以小衬大”的方式更加突出了瀑布的壮观和绚丽。

诗中后面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诗中的“神来之笔”,凭借这两句便奠定了此首诗在诗坛中的崇高地位。

这两句诗中,诗仙将“夸张”的艺术手法运用到极致。正如高我们所知,物体从高处到达地处,是一种自由落体运动,用语习惯上都会称之为“落下或者坠下”,而诗中所用“飞流”,首先表明了瀑布落下的速度之快和气势磅礴,在用词上同样让人耳目一新。而“三千尺”便是诗中“夸张”的“高潮”。

诗仙所指的香炉峰瀑布,实际宽度为5米,垂直落差为150米。但是游客在赏瀑之时,并无法衡量瀑布的准确高度,而只会被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感到惊奇。故而诗仙在诗中采用夸张手法,将150米的瀑布“夸张”成1000米的感觉,如诗中所言: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便把瀑布给人形成的壮观景象渲染得更加浓烈而气势如虹。

如此绚丽壮观的景象,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别有匠心和鬼斧神工。当我们陶醉在这前三句当中之时,诗仙觉得“夸张”得仍然不够,应该给我们“再加点火候”:于是再来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眼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通过进一步的“夸张”比喻成从“九天”落下的“银河”;于是呼,“瀑布”成了“银河”,“三千尺”也进一步升华成“九重天”。无论是从现实感觉出发,还是基于想象之中,都将瀑布的壮观气势推澜到“绝无仅有”甚至是“达到宇宙范围”的高度!

诗仙采用这进一步的“夸张”手法,将整诗的艺术效果表现得“酣畅淋漓”,同时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前所未有、叹为观止的瀑布景象,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而大饱眼福!

通过对夸张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意境让我们“高潮迭起”,而且还将我们推向了“高潮”之中的“高潮”,仿若将我们从“三千尺”送到了“九重天”。这便是整诗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是“夸张”、“比喻”和“想象”三者连用的艺术表现效果!更是“夸张”修辞手法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经典表现。


结束语

严格来讲,这首诗应该归于“自由诗”,因为这首诗不仅没有严格的平仄(虽然我也不懂平仄),而且诗中一二四句也并无押韵。然而尽管如此,这些因素丝毫不会影响此诗的创作水平!此诗中的意境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堪称是诗中的经典!各位诗词爱好之人,可以借鉴此诗中的意境描述以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技巧,结合自身的创作灵感进行写诗,久而久之,诗词创作水平定能稳步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