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小思姐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肃宗对于李辅国评价极高,其中“职统中外”之语,说明肃宗对李辅国沟通内外,参与决事的认可。虽然李辅国因李岘的建言而被迫让“行军司马”一职,但他并没有失去肃宗的信任,很快李辅国便被官复原职,终肃宗一朝,李辅国一直是肃宗最为信任的人。在二元格局下,出于军政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肃宗设立天下兵马元帅府,置于禁中,任命亲信为元帅府僚佐,将军政大权集于一手,形成了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负责决策、行军司马李辅国负责文书、沟通内外的政治结构。
收复长安后,二元格局随之打破,李泌也被迫隐退。但肃宗为了制衡宰相,重用亲信李辅国,进一步强化行军司马一职的职能,使李辅国通过“元帅府行军司马”的职能参与行政决策、掌握禁军。但这一行为是肃宗出于当时情况所采取的特殊行为,故肃宗去世代宗即位之后,势必会对“元帅府行军司马”进行限制。上元三年(762),唐肃宗病逝。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程元振等人的支持下,挫败张皇后兵变的计划顺利继位,是为唐代宗。
作为从元功臣李辅国的权势达到顶峰,代宗尊奉李辅国为尚父,宝应元年五月,任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以宦官任中书令,唐代独李辅国一人。此时“李辅国恃功益横,明谓上曰:‘大家(指皇帝)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这句话曾被认为是李辅国骄恃蛮横的依据。但在肃宗朝,李辅国凭借肃宗对他的信任,以“元帅府行军”之职于银台门决天下事,职统内外,纵然有敕,也要辅国押署才能实行,已然是“外事听辅国处分了”。因此李辅国对代宗所说“外事听老奴处分”只不过是对肃宗朝政策延续。
对于代宗来说,他身为太子时便对李辅国有很深的忌惮,“以李辅国专横,心不甚平”。但李辅国是肃宗最为信任者,代宗不得不对忍气吞声,伺机寻找机会。在即位不久,宝应元年六月,代宗联合宦官程元振,免去李辅国行军司马、兵部尚书之位,命其迁居外第,“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一职改由程元振担任,“辅国始惧,上表逊位”。随后又罢李辅国中书令,迁博陆王,完全剥夺了李辅国的实权。对李辅国“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一职任免,是扳倒李辅国的重要一环,李辅国在罢免行军司马一职后,才开始害怕,请求逊位,说明“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一职的重要性。
在将李辅国罢免后,肃宗曾欲右武卫大将军药子昂担任此职,欲分程元振之权,但药子昂固辞,最后代宗只能让程元振担任“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一职。代宗虽认识到“判元帅府行军司马”的重要性,但是他在此时却并没有对这一职位的职权进行削弱。“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一职的职责在李辅国时期,它的职责主要是参与决事、沟通内外,掌管符印,控制禁军等。在程元振担任行军司马时,这些执掌仍未被剥离。在参与决事方面,代宗仍将政事交由程元振管理,仆固怀恩曾对代宗控诉“窃闻四方遣人奏事,陛下皆云与骠骑议之,曾不委宰相可否,或稽留数月不还,远近益加疑阻”。
当奏章抵达代宗面前,代宗却交由程元振处理。说明代宗虽将李辅国罢免,程元振作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仍有处理政务,参与决事之权;同时程元振仍负责沟通内外,文书传递之事,最为明显的是广德元年吐蕃入侵之事,“吐蕃之寇边也,程元振皆不以闻”,正是由于程元振对于前方奏报的隐瞒,最终使得代宗被迫出逃长安。而这些都是“判元帅府行军司马”的职掌,因此在程元振时期,依靠代宗的信任“不逾岁,权震天下,在辅国右”,较李辅国权势更胜。代宗对程元振过分的信任,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广德元年七月,吐蕃侵入唐境,程元振却对代宗隐瞒了吐蕃入侵之事,等到代宗得知此事,吐蕃军队已经接近长安。
最后为平息众怒,代宗不得不将程元振罢免。在吐蕃入侵之时,程元振竟能够将如此重要的军情对皇帝隐瞒,说明了当时程元振对于皇宫内外信息控制十分紧密,按照正规的渠道,文书从中书门下向皇帝传递,便可避免程元振隐瞒军情的情况发生。但正是肃宗为了制衡相权的需要,将沟通内外与决策权归于“天下兵马元帅府”,干扰了中书门下政治体制的运行。代宗虽诛李辅国,并未将肃宗所建立起来的“元帅府”决策体制废除,因此程元振倚靠“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便可沟通内外,决天下事。他敢如此作为,除了代宗的信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依靠了肃宗建立起来的“天下兵马元帅府”的决策体制。而这一体制最终随着程元振的罢免而被打破。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