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思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肅宗對於李輔國評價極高,其中“職統中外”之語,說明肅宗對李輔國溝通內外,參與決事的認可。雖然李輔國因李峴的建言而被迫讓“行軍司馬”一職,但他並沒有失去肅宗的信任,很快李輔國便被官復原職,終肅宗一朝,李輔國一直是肅宗最爲信任的人。在二元格局下,出於軍政的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肅宗設立天下兵馬元帥府,置於禁中,任命親信爲元帥府僚佐,將軍政大權集於一手,形成了元帥府行軍長史李泌負責決策、行軍司馬李輔國負責文書、溝通內外的政治結構。
收復長安後,二元格局隨之打破,李泌也被迫隱退。但肅宗爲了制衡宰相,重用親信李輔國,進一步強化行軍司馬一職的職能,使李輔國通過“元帥府行軍司馬”的職能參與行政決策、掌握禁軍。但這一行爲是肅宗出於當時情況所採取的特殊行爲,故肅宗去世代宗即位之後,勢必會對“元帥府行軍司馬”進行限制。上元三年(762),唐肅宗病逝。太子李豫在李輔國、程元振等人的支持下,挫敗張皇后兵變的計劃順利繼位,是爲唐代宗。
作爲從元功臣李輔國的權勢達到頂峯,代宗尊奉李輔國爲尚父,寶應元年五月,任李輔國爲司空兼中書令,以宦官任中書令,唐代獨李輔國一人。此時“李輔國恃功益橫,明謂上曰:‘大家(指皇帝)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這句話曾被認爲是李輔國驕恃蠻橫的依據。但在肅宗朝,李輔國憑藉肅宗對他的信任,以“元帥府行軍”之職於銀臺門決天下事,職統內外,縱然有敕,也要輔國押署才能實行,已然是“外事聽輔國處分了”。因此李輔國對代宗所說“外事聽老奴處分”只不過是對肅宗朝政策延續。
對於代宗來說,他身爲太子時便對李輔國有很深的忌憚,“以李輔國專橫,心不甚平”。但李輔國是肅宗最爲信任者,代宗不得不對忍氣吞聲,伺機尋找機會。在即位不久,寶應元年六月,代宗聯合宦官程元振,免去李輔國行軍司馬、兵部尚書之位,命其遷居外第,“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一職改由程元振擔任,“輔國始懼,上表遜位”。隨後又罷李輔國中書令,遷博陸王,完全剝奪了李輔國的實權。對李輔國“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一職任免,是扳倒李輔國的重要一環,李輔國在罷免行軍司馬一職後,纔開始害怕,請求遜位,說明“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一職的重要性。
在將李輔國罷免後,肅宗曾欲右武衛大將軍藥子昂擔任此職,欲分程元振之權,但藥子昂固辭,最後代宗只能讓程元振擔任“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一職。代宗雖認識到“判元帥府行軍司馬”的重要性,但是他在此時卻並沒有對這一職位的職權進行削弱。“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一職的職責在李輔國時期,它的職責主要是參與決事、溝通內外,掌管符印,控制禁軍等。在程元振擔任行軍司馬時,這些執掌仍未被剝離。在參與決事方面,代宗仍將政事交由程元振管理,僕固懷恩曾對代宗控訴“竊聞四方遣人奏事,陛下皆雲與驃騎議之,曾不委宰相可否,或稽留數月不還,遠近益加疑阻”。
當奏章抵達代宗面前,代宗卻交由程元振處理。說明代宗雖將李輔國罷免,程元振作爲“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仍有處理政務,參與決事之權;同時程元振仍負責溝通內外,文書傳遞之事,最爲明顯的是廣德元年吐蕃入侵之事,“吐蕃之寇邊也,程元振皆不以聞”,正是由於程元振對於前方奏報的隱瞞,最終使得代宗被迫出逃長安。而這些都是“判元帥府行軍司馬”的職掌,因此在程元振時期,依靠代宗的信任“不逾歲,權震天下,在輔國右”,較李輔國權勢更勝。代宗對程元振過分的信任,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廣德元年七月,吐蕃侵入唐境,程元振卻對代宗隱瞞了吐蕃入侵之事,等到代宗得知此事,吐蕃軍隊已經接近長安。
最後爲平息衆怒,代宗不得不將程元振罷免。在吐蕃入侵之時,程元振竟能夠將如此重要的軍情對皇帝隱瞞,說明了當時程元振對於皇宮內外信息控制十分緊密,按照正規的渠道,文書從中書門下向皇帝傳遞,便可避免程元振隱瞞軍情的情況發生。但正是肅宗爲了制衡相權的需要,將溝通內外與決策權歸於“天下兵馬元帥府”,干擾了中書門下政治體制的運行。代宗雖誅李輔國,並未將肅宗所建立起來的“元帥府”決策體制廢除,因此程元振倚靠“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便可溝通內外,決天下事。他敢如此作爲,除了代宗的信任之外,更爲重要的是依靠了肅宗建立起來的“天下兵馬元帥府”的決策體制。而這一體制最終隨着程元振的罷免而被打破。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