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大唐天寶十四年,一個叫安祿山的人,打着“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的旗號於范陽(今天的北京)起兵。

安祿山起兵的時候,我們的大唐天子唐玄宗正在和他的愛妃楊貴妃在華清池嬉戲。他怎麼也沒想到,他的好臣子、好乾兒子會起兵造反。更讓我們沒想到的是這場叛亂持續了八年之久,史稱“安史之亂”。

這場持續八年之久的動亂,使得盛唐元氣大傷,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這標誌着唐王朝由盛轉衰,也是古代盛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後,走向內耗和衰落的唐王朝並沒有立馬亡國,而是苟延殘喘到了公元907年。這一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

唐朝從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大唐王朝,到公元907年亡國,一共持續了兩百多年,很多人都把唐王朝亡國歸咎於當年的那一場叛亂。

但我研究史書,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唐王朝興衰和一個地方有着密切的關係,那就是關中之地可以這麼說,唐朝的建立是得益於控制了關中地區,而唐朝的滅亡也是敗於關中地區資源耗盡。換言之,唐朝是成也關中,敗也關中。

興於關中

公元617年,隋煬帝大業十三年,李淵於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李淵就進入到了長安,控制了關中地區。次年,李淵就逼迫楊侑禪讓之後稱帝,建立大唐,改元武德。

唐王朝建立之初,並沒有統一天下,全國依然分佈着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所以,李淵、李世民父子又開始了蕩平天下之路。當時,李淵面對的勢力有這麼些:

西北部

1、薛舉、薛仁杲父子,盤踞在李淵的西部,控制了隴西之地,兵力十三萬。薛舉父子早在李淵進入長安的時候,就被李世民擊敗。拿下隴西之地。

東部

2、李密領導的瓦崗寨,控制了河北南部和洛陽以東的河南地帶。

3、河北義俠竇建德領導的大夏政權,控制了河北和山東的大部分地區。

4、隋朝將領王世充,控制了洛陽。

虎牢關之戰後,李世民一舉拿下竇建德和王世充。

北方

5、高開道,控制了今天的北京地區,自稱爲燕王。

6、劉武周,控制了山西北部,背後有突厥始畢可汗的撐腰。

7、梁師都,控制了雕陰、弘化、延安等郡,都在今天的陝西省內。背後也有突厥勢力的撐腰。

劉武周和梁師都背後都有突厥勢力的撐腰。

南方

8、宇文化及的大許政權,控制了揚州周圍和淮河及長江流域的隋王朝殘餘部隊。

9、李子通,控制了今天的江蘇和浙江沿海地區。

10、杜伏威和輔公祏,控制了南京地區的長江流域。

11、蕭銑,控制了整個長江中游和大部分南部中國。

除此之外,還有劉黑闥、徐圓朗、林士弘等等,總之,這些割據政權盤踞在大唐的四周,西北、東部、北部、南部,都有勁敵。這些勢力要麼亡於互相討伐,要麼被大唐擊敗,無疑大部分都是被唐政權擊敗的,隨着高開道死於河北和輔公祏的建康政權在公元624年最後被蕩平。

唐政權所面臨的大規模抵抗已不復存在,李淵、李世民父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隋末羣雄中脫穎而出。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李淵父子並非最早起兵的,最早起義的是瓦崗寨、竇建德、杜伏威、劉武周他們。

瓦崗寨在公元611年就起義了,比李淵起兵要早6年,但無論是瓦崗寨,還是竇建德、劉武周他們,都活躍關東地區,進本沒進入到隋王朝的核心地帶——關中地區,也無法完成改朝換代的命運。

但李淵、李世民父子就不一樣了,起兵很晚,但很快稱帝,稱帝后又在短短几年之內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而李淵能夠取得勝利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控制了關中地區。這就不得不說關中地區。

關中地區

有一句話叫:“關中穩固,則天下穩固。”

《史記·貨殖列傳》上也有這樣的記載:

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衆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意思就是關中之地不過只佔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也只有十分之三,但這裏的財富卻佔了天下的十分之六。足見其富裕。

從地理的形勢來看,關中的確是上上之地。西靠隴山、北依黃河、南抵秦嶺,東有崤函,沃野千里,河流縱橫,是北方的產糧區,有“八百里秦川”之稱。

關中的四面都是隘口:函谷關或者潼關、武關、散關和崤關。

函谷關是關中的東大門,南接着秦嶺,北堵着黃河,控制了洛陽到長安的咽喉。守在這個地方,中原的勢力就沒法進入關中。當年楚懷王帶着六國大軍浩浩蕩蕩殺向秦國,結果卡在了函谷關,無法西進,最後被秦打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過秦論》上說: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說到函谷關就順便提一下潼關,潼關在函谷關的西面。函谷關位於今天的河南省西部,潼關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東部。函谷關和潼關之間,是一條狹小的通道,蜿蜒山間,深險如函。總的來說,二者效果差不多,都能有效切斷中原勢力的進入。

武關是關中的南大門。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是從這裏進入關中地區的,繼而推翻秦王朝。

散關是關中的西大門。當年韓信還定三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從這裏進入關中的。

崤關是關中的北大門,在六盤山山口,是對抗西北遊牧入侵的。

這些關口都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優勢,以長安爲中心,有函谷關、潼關、武關、散關和崤關,就能分別阻擋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敵軍入侵,固若金湯。

從地理和防禦上來講,關中的確具無比的優越性。

從資源上講,關中之地有豐富的水資源,這裏河流縱橫,有涇、渭、霸、滻、豐、滈、潏、澇八水。八水之中,渭水爲大,自西而東,奔流不息。

再加上,歷代王朝在此次興修水利,尤其是秦國當年修的鄭國渠,使得“關中平原,沃野千里”。

所以說,關中就可以撐起一個大的國家,內部幅員廣闊,又安全富庶,進可攻,退可守。這就是爲什麼西周、秦朝、漢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都要在此建都的原因所在。

西周在這裏崛起,秦國在這裏壯大,漢朝在這裏強盛,唐朝在這裏走向世界。

而李淵爲什麼佔據關中之地後,能掃蕩羣雄,原因也在於此。因此說唐朝成於關中。

但唐朝耗盡了關中最後的資源,關中枯竭後,唐也就亡了,隨後歷朝歷代再也沒在此地建都。

亡於關中

《廿二史札記·地氣論》裏有一句話叫:

“地氣之盛衰,久則必變。唐開元、天寶間地氣,自西北轉東北之大變局也。……是時地氣將自西趨東北,故突生安、史以兆其端。”

意思就是說,安史之亂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就從關中轉向了關東,這是“地氣”變遷的大趨勢。

唐之後,長安成爲“廢都”,定都關東特別是北京成爲趨勢,遼、金、元、明、清歷代,越來越鞏固,越來越興盛。

問題是,關中爲何衰落了?

有兩個原因:一是戰爭破壞環境;二是羊喫垮了生態。

戰爭破壞環境

其實,到唐朝的時候,關中之地已經被開發了一千多年了。而隋唐兩代三百餘年間,關中地區的人口大量劇增,這必然導致土地過度開墾。土地過度開發,導致森林急劇消失,天然植被大量減少。

詩人韋莊在《秦婦吟》中寫道:“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採樵砍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

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糧食產量降低,最後進入到一個開發——降低——開發的惡性循環之中。

環境破壞必然導致水旱災害不斷出現,再加上八年的安史之亂和後來的黃巢之亂對關中地區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最終耗盡了關中的資源。

羊喫垮了唐朝

也有人說關中資源耗盡和唐人喜歡喫羊有很大的關係,因爲“羊”字通“楊”。李淵是從楊家搶過來的,所以在唐朝喫羊肉是政治正確。當然,這是個笑話,但唐人愛喫羊肉和養羊千真萬確。

首先,官方養羊。實際上,從北魏起,朝廷就在西北地區建了不少大型國營牧場,比如代郡牧場、漠南牧場、河西牧場、立河陽牧場,這些牧場養馬也養羊,之後歷代沿襲。唐玄宗開元年間,僅是隴右牧場,就有羊67萬頭。

其次,戰爭繳獲和藩屬國朝貢大量羊。唐朝前期,大規模對外擴張,與西北遊牧民族戰爭頻繁,而唐軍大多都是勝利者,贏得勝利後通常將所佔有的地方,羊、馬等牲畜全部據爲己有。

當然,遊牧民族臣服大唐後,每年也會進貢幾十萬頭的羊和牛,其中的羊佔了大多數。

《舊唐書》記載唐太宗貞觀十七年“薛延陀獻馬五萬匹,牛駝一萬,羊十萬以情婚,許之。”羊佔了大部分。

第三,唐朝民間養羊更是無法計數。

《舊唐書》記載“武德七年,蕃胡內附者,上戶丁稅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經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

唐朝已經向這些內附胡人以羊作爲稅收,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了當時民間養羊業的興盛。

羊和其他牲畜不同,特別是山羊,環境適應能力特別強,不僅只喫草葉,而且還會用蹄子把草根都扒出來喫掉,甚至還會喫樹皮。植被和樹木經不起羊的折騰,於是荒漠化現象嚴重。

總之,唐朝發達的養羊業摧毀了中國西北和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使其在唐朝中後期大規模沙漠化。

無論是戰爭破壞和羊喫垮了生態,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關中地區生態和環境已經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語。而當唐王朝耗盡關中最後一點資源的時候,大唐也就亡國了。

大唐的亡國也意味着關中地區爭霸天下的優勢不在,所以唐以後,關中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因此,唐朝是成也關中,控制關中繼而掃平羣雄,一統天下;敗也關中,人口增長、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再加上戰爭和山羊破壞,關中資源枯竭,唐朝失去生存的根本,最終走上了亡國之路。

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