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個謎。衆所周知,他的起點很低,史書上說他“淮右布衣”,意思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出身。然而,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可謂是生在社會的最底層,連正經的名字都不配有。他的原名叫朱八八,後來加入了起義軍才改名爲朱元璋。而爲了生存,他要過飯,還當過和尚,可謂悲慘至極。然而,就是這樣布衣討飯的出身,最後卻能一統天下成就帝業,這又是爲什麼呢?

很多人將其歸結於朱元璋的創業團隊太厲害,所以導致無論是軍事還是治國,都有一大批能力逆天的文臣武將搞定,根本用不着朱元璋動手。然而,這種想法太過於理論化。要知道,任何一個人能夠在一個團隊長期存在,一定是有足夠的過人之處,要不然根本無法震懾他人,跟別提統領了。而朱元璋被徐達、常遇春等悍將名臣信服的,就是他的戰略能力。最突出的表現是,當時元末起義軍都在各地稱王稱霸,他卻採納了謀士的建議選擇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明智策略,從而在羣雄逐鹿中笑到了最後。

而他的戰略能力哪裏得到的?很簡單,是他在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在參加起義軍之後,其他的將軍都忙着搜刮金銀財寶美女,然而朱元璋每攻下一個城池之後,雷打不動的內容就是聘請當地的大儒名家給自己講課,提高自己的視野和層次。比如朱升、宋濂,這些都是朱元璋從底層逆襲到最高層的得力助手。而相比較之下,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以殺人武力橫行天下的梟雄,根本不可能長久。

有人說,打江山時學習是迫不得已,所以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朱元璋成爲了皇帝之後,依然是勤奮。根據史書記載,整個17年的洪武時代,朱元璋每天要處理超過200個奏章,都是親歷親爲。而且還要聽大學士的彙報,雙方各抒己見,令明朝的大學士們佩服不已。這種勤學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朱元璋去世,從來沒有停下來過。不得不說,朱元璋的確一枚狠人。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懂得民間疾苦。他少年時受盡苦難,見慣了人世間的不平事、悲慘事,這些讓他既有堅韌的毅力,又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所以他從不放縱自己,也沒有過盛氣凌人。這些品質讓朱元璋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沒有利令智昏,因此才贏得了一大批才俊名臣的真心歸附,最後建立了強盛的大明帝國。對於他的一生,只能說,起點低到塵埃,終點望塵莫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