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五十天小沙彌後,17歲的朱元璋不得不離開皇覺寺“行腳化緣”。因爲廟裏的糧食喫光了,和尚都得自謀生路。

朱元璋穿着一套破爛的僧裝,揹着一個木魚、一隻瓦鉢上路了,名爲“化緣”,其實就是乞討。

朱元璋劇照

他聽說西汝州一帶收成還不錯,就向南先到合肥,後來又轉而向西,到固始、光州、息州、羅山、信陽,又向北轉向汝州、陳州,又經鹿邑、亳州東返到達潁州。

三年間,他走遍了淮西一帶的名城大邑,熟悉了周邊的每一條山川河流,瞭解了各地物產人情,豐富了生活的經驗,也鍛煉出了堅強的體力,這些都爲他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基礎。但是,最重要的是,三年的流浪生活,使他形成了堅韌頑強而又陰狠殘酷的性格特點。

朱元璋的個性,對大明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甚至對中國歷史的走向,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究竟該如何評價,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說得清楚。

出了皇覺寺,離了孤莊村,這個世界第一次展現在了朱元璋面前。若是沒有這次大饑荒,他也許一輩子也不會離開家鄉,儘管他比同伴都要聰明膽大,但也只是一個聰明膽大的佃農,最多也就是置買一些土地房產,成爲一個土財主,朱重八永遠不會成爲朱元璋。

朱元璋塑像

但命運就是這樣,元朝政府的腐朽,空前慘烈的大災荒,硬生生地造就了這樣一個出身微賤的草根皇帝。

雖然和尚化緣比乞丐乞討要容易一些,因爲無論窮人富人,總會對菩薩、地獄之類的存在一點敬畏之心,但流浪生活還是極爲艱難的。

失去家庭和寺院那點微不足道且脆弱的庇佑後,世界的兇險、混亂、無序的一面,展現在了朱元璋的面前。當他在一家家高門大戶的院子外面使勁敲打木魚時,當他一次次懷着羞怯叩響深宅大院外面的門環時,當他伸出瓦鉢接過施主施捨的半勺糙米時,當他在主人家放出的惡狗的追趕下拼命逃跑時,這個單純樸實的農村孩子慢慢發生了改變。

一個17歲孩子孤身闖蕩的艱辛,別人是很難體會的。伴隨他的,常常只有飢餓和孤獨。

有時,他蜷縮在大戶人家的屋檐下度過寒夜,而更多時候,是在村邊的破廟,是在山洞崖腳,是在荒郊野外,甚至是在風雨雪地。就像他後來在《皇陵碑》裏寫的那樣:“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窮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

他也曾念上兩句佛號幫人做法事蒙口飯喫,也曾脫得赤膊幫人打短工度日;他也曾爲了一口飯一文錢和乞丐打過架,也曾加入當地的流氓團伙一起設局騙過人。他做過小偷,穿房入室盜竊財物;他做過強盜,搶奪過路行人的糧食衣物。甚至,他還幹過挖墳盜墓的勾當。

朱元璋畫像

元朝末年,人口繁盛,政府的控制力低下,在整個社會的底層,世相繁雜,百態紛呈。

有人天生就是用來適應社會的,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三年的江湖生涯,使他對險惡的社會有了深刻的瞭解,使他對人性有了深刻的瞭解。他學會了如何處理各種事情,他學會了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方法。

晚年回憶起這段日子時,他曾頗爲得意地對子孫說,在這期間,他“閱人既多,歷事亦熟”,“人情善惡真僞,無不涉歷”,“人之情僞,亦頗知之”。

三年的江湖歷練,他見過善良慷慨,見過勇敢義氣,但更多的是冷酷殘忍。

對於一個在飢餓、生死邊緣掙扎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有口飯喫,活下去。

農民天性中的逆來順受,漸漸被勇敢果決、堅毅頑強取代了。而且,在生死關頭,他敢於主動冒險。

農民天性中的質樸善良,慢慢被冷酷無情、殘忍狡詐取代了。因爲他知道,要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就一定要心硬、心狠,而且不能被別人猜出自己的心思。

所以,當三年後回到家鄉時,他沒有了年輕人應有的熱情和天真,眼睛裏閃現的是和年齡不相符的城府和陰冷,就像史書裏所說的:“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