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君說:

海爾首創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以其對傳統經典模式的顛覆性創新,在物聯網時代,再次引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4月26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埃裏克·馬斯金帶着他的最新理論來到海爾,用3幾個由簡入繁的生動案例,從生活中遇到的小事到海爾集團的管理模式,講述“機制設計理論”的含義和在現實中的實踐。

口 述:埃裏克·馬斯金

編 輯:阿震 風風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這樣一個話題,也是我學術生涯的主要研究方向——機制設計理論,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是機制設計的話,希望我講完之後,你會對這一理論有所瞭解。

海爾內部分享罕見公開:3個故事,解開千億市值背後的祕密


01

一塊蛋糕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在經濟理論中,我們通常會分析現有的經濟制度,比如說市場制度,我們試圖預測或者解釋這些制度所能產生的結果,80%的經濟學都屬於這個領域,而剩下那20%的經濟學理論,就是機制設計理論。

機制設計理論,是一種會反向去設計和實現種種目標或結果的制度,是一種規範性的或者說規劃性、設計性的經濟學,也被稱爲經濟理論中的工程零件。

在這裏,我們可以通過幾個具體的例子來對它有一個更具體的瞭解。

現在假設你有一塊蛋糕,你希望把它平分給兩個孩子,那你怎麼實現這樣一個公平的分割?

一般情況下,你會認爲孩子跟你看蛋糕的方式是一樣的,就是說大家的理念或者標準是一樣的,這樣的話你用刀把蛋糕分成你認爲是一樣大小的兩半,每個孩子給一塊,問題就解決了。

但在現實中,孩子對蛋糕的看法跟成年人的看法往往是不一樣的,你可能認爲已經把這塊蛋糕平分了,但在孩子眼中,這塊蛋糕就是比另一塊大,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機制設計的問題——你希望實現一個公平的分配,但是你並沒有足夠的信息來確認這一點,因爲你並不知道孩子怎麼看待這塊蛋糕的大小。

而機制設計的目的就是要在這種信息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建立一個使蛋糕平分的措施和機制。其實這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在《聖經》猶太人和基督教的舊約當中就有過相應的闡述。

不過《聖經》中的解決方案非常簡單和智慧。比如分蛋糕這個問題,如果你讓一個小孩負責切分,另外一個小孩負責選擇,這樣一種分割選擇的方案,就能夠解決我們之前遇到的困惑。

爲什麼?因爲如果其中一塊大,另一塊小的話,切蛋糕的孩子就知道另一個孩子會把大的那一塊拿走,自己只能拿小的那一塊了,所以他會盡量切分到最平均的狀態,這樣不管另一個人選擇哪一塊,至少他會認爲對方拿到的那塊跟自己的一樣大。

而另一個孩子因爲能夠優先選擇,可以先選擇拿走哪一塊,也會對分配方式感到滿意,這樣兩個孩子都開心了,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分割選擇的方案,一個人切一個人選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在一個制度的運轉中,參與者其實並不一定跟設計者有着同樣的目標,只有設計出一個使雙方動機相一致的機制,才能保證機制參與者和設計者的目標相融合、一致。

02

從企業競標中看機制設計的實際應用

我們再看一個電線行業的例子。

20多年前,很多國家都意識到政府控制無線電頻段的做法已經變得愈發不合理了,因爲像手機、衛星等等越來越多的電信企業需要使用這些無線電頻段來實現通信革命。所以大多數政府都決定,他們要把無線電頻段的使用權許可給這些電信企業。

而政府的目標是要把頻段許可給對這個頻段估值最高的企業,因爲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也能夠給社會帶來最大的福利。但問題是政府並不知道哪家企業對這一許可的估值最高,他不知道每一家公司的估值是多少,所以也不知道結果是怎麼樣。

那政府能怎麼做呢?最簡單的一個機制就是政府可以詢問各家公司對許可的估值,然後把許可授予估值最高的那家公司,但是這個簡單的機制並不可行,因爲參選的公司如果知道他們估值越高,獲得許可的機率越大,他們就有足夠的動機去誇大估值,而如果所有的企業都在誇大估值的話,就不能確保真正重視許可的企業能夠獲得許可了。

所以政府必須要採取更加巧妙的辦法,比如說他們可以讓每一家企業對許可進行投標,各企業標出願意爲許可支付的費用,政府就可以把出價最高的公司作爲得標的公司,然後讓出價最高的企業來支付標價。

這個機制要比第一個機制好,因爲這種情況下企業不會再誇大標價了,如果這個許可對我的企業值一千萬美元的話,我就不會說是一千兩百萬美元,因爲如果報了一千兩百萬,一旦中標,我就要多付兩百萬,所以企業就不會再誇大估值了。

但問題是這個機制也行不通,因爲現在企業會壓低他們的報價,如果這個許可對我來說是值一千萬,那我就不會報一千萬,因爲如果我報了一千萬,我贏了的話,雖然拿到了一千萬,但我也付出一千萬,所以最後我的所得就是零,這樣的話我就不應該參與這個項目了。所以我報的價格一定要低於一千萬,我需要壓低報價。

如果所有的企業都壓低報價,就又不能確保中標的公司是對許可估值最高的公司,所以這個機制也行不通,現在大家可能會想,那到底有沒有一個可行的機制來恰如其分地判斷出各個公司對許可的估值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一起來看下解決方案。

在這個機制中,每家公司要做的是對許可進行投標,這和上一個機制是一樣的,也是出高價者中標,但中標公司支付的並不是自己的標價,他支付的是次高標價。

比如有三家投標企業,一家報一千萬,一家報八百萬,一家報五百萬,勝出的自然是報一千萬的公司,因爲他是出價最高的公司,但是他實際支付的只有排在第二高的八百萬美元,所以這也被叫做次高標價機制。

可以說這個機制是可行的,在這種標價機制當中,企業沒有動機去壓價,因爲他最後支付的也不是自己的標價。

比如它對我來說是值一千萬的,我出了七百萬的報價,如果另一家公司報了八百萬,那我就輸了,我也會很奧悔,因爲如果我照實報了一千萬的話,我可能就贏了,我就會有兩百萬美元的盈利。

這樣一來壓低標價不僅不會壓低我真實的支付費用,反而還有可能會讓我錯失這個許可,所以我不會去壓價,這對我不利,而且還可能造成失去這個許可的惡劣後果。

同時我也不會誇大報價,如果它是值一千萬的話,我報了一千兩百萬美元,雖然有可能贏得這個許可,但如果其他公司報的一千一百萬是次高標價的話,我就要支付這個次高標價,這對我來說也已經超出了這個許可對我的價值,所以誇大標價在這樣的機制下,也不是一個好的策略。

這就意味着我應該報實價,如果每一家公司都報實價的話,那麼勝出者就是真正對許可估值最高的企業,這樣我們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機制設計不僅僅是理論上的一種方法,它在實踐上也非常地重要。

海爾內部分享罕見公開:3個故事,解開千億市值背後的祕密

03

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的奧祕所在

最後,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

人單合一模式的目標就是要創造一家將員工福利擺在首位的企業,這就意味着企業要給予員工足夠的創新激勵和動機,給予員工自主的決策權,允許員工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和預期。

如何能創建這樣一家企業呢?其實就是要把員工轉變爲創業者或企業家,也就是說讓員工擁有自己的小微企業,這樣的話他們就會去做決策,而員工創造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後,用戶就會直接給到他們獎勵,這就是海爾模式的一個理念。

海爾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爲它能夠把員工擺在首位,它把公司發展的動力與員工的前進動機整合起來,所以對我而言,海爾這家企業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它展現出了在一個公司層面如何利用機制設計創造更高的價值。

我和大家介紹了機制設計理論的三種應用,蛋糕、電信和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但機制設計還有很多其他的應用,比如說應對在氣候變化上。

我們知道地球在變暖,全球的人都對此負有責任,我們的共同目標也是想把碳排放下降到一個安全的水平,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存在着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對各個國家來說,降低碳排放的成本都會非常高。

如果全球都能降低碳排放,我們自然都會非常地高興,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由其他人來減排,美國也這樣想,美國也希望能夠看到減排,但最好是其他國家去減排,而不是美國本身。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國際條約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某國降低多少,其他國家也要相應的降低多少。那麼我們該怎麼來達成這樣一個條約,使得它既能夠降低碳排放,又能夠確保各個國家都有動機來簽署這樣一個協定呢?這就會涉及到機制設計的問題。

我相信,氣候變化這樣一個大問題是可以用機制設計來解決的,雖然目前還沒有問題的答案,但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的,也許再過幾年答案就會出現,而這個答案的核心就是機制設計理論。

機制設計還可以應用在預防金融危機等數千個問題中,所以今天也僅僅是給大家做一個小的介紹,希望大家同意我的看法,機制設計確實能夠做出很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的傾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