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蘭州市榆中縣護林人張成寶40載植樹造林,圖爲張成寶剷除樹窩裏的雜草。(資料圖) 趙江梅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趙江梅)進入冬季以後,甘肅蘭州市榆中縣護林人張成寶開始爲山上的樹木做好防寒措施。他要趕在土地徹底封凍前灌“凍水”,爲大樹樹幹塗白,用草繩將新栽植的幼樹樹幹綁纏起來,併爲其噴防凍劑。

春季栽種、夏季除草、秋冬防火防寒,張成寶40餘年來奔波在榆中縣北山的溝溝壑壑之間。生長於此的他對小時候的記憶,除了光禿裸露的山地之外就是大風颳起的黃土。7歲那年看到父輩們用牲畜馱着苗木上山栽樹,張成寶無法想象,這些幼嫩的枝葉能在這片黃土地上存活長大。

上個世紀70年代,張成寶被推薦到該縣的貢井林場植樹,開始了他的植樹護林之路。因埋頭苦幹,認真踏實,1972年,進入林場兩年的張成寶轉正成爲林場正式工人,同年被選送到部隊成了一名工程兵。張成寶說,離開林場去部隊,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兩年間親手栽的樹。

圖爲大山裏的造林人。(資料圖) 趙江梅 攝

從部隊復員之後,張成寶選擇繼續回到林場植樹護林。一孔窯洞、兩眼水窖,早上4點起牀,喫一碗麪條,背上水壺,帶上三兩個曬乾的饅頭,張成寶揹着樹苗工具徒步上山,經常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

春季山上風大,張成寶和同事們用揹簍揹着樹苗在山路上行進,他們要保證每一顆樹苗根部的土球完好無損,以此提高樹木的存活率。走過崎嶇難行的路段,張成寶將樹苗抱在懷裏用衣襟護住被大風搖晃的嫩苗,半蹲半跪着把它們放進挖好的土坑內,扶正填土。

圖爲曾經的黃土地現在綠植遍野。(資料圖) 趙江梅 攝

“我聽老人們說過,以前的榆中北山山青樹綠,森林茂密。”張成寶說,這些故事讓他堅信,北山可以栽活樹木。根據自己多年從事造林綠化的經驗教訓,張成寶向技術人員提出建議,提煉出“五個一”的植樹技術要領,總結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的乾旱地區造林的模式,使北山造林工程取得了飛躍性的進展。

張成寶從住處到造林點步行需要3小時的路程,他在道路兩旁種滿八瓣梅、菊花草。“看着盛開的鮮花兒和逐漸長成的樹木,腳下的路都變短了。”植樹種花,幾乎是張成寶全部的生活。

2012年退休之後,張成寶申請繼續回到林場工作。退休之後的6年內,張成寶參與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示範項目建設,在貢井林場及周邊的貢井鎮、清水驛鄉、中連川鄉、夏官營鎮完成9.4萬畝綠化工程,種植以側柏、山杏、檸條等爲主的各類苗木329.92萬株,榆中縣的森林覆蓋率從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初期的6.89%上升到15.27%。

據榆中縣官方披露,該縣北山一帶現有70多萬畝宜林地。該縣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提出到2020年,當地北部山區造林面積將達到113萬畝,爲榆中縣乃至蘭州市構建一道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

如今的郝家營造林點,已是張成寶退休後轉戰的第四個造林點。2016年,張成寶與其他4名林場職工,依託國營林場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以當地農民爲主體的造林隊伍近200人,集中連片,以整流域、整山系規模化治理,兩年來完成造林面積3.2萬畝,植樹112萬株,點播檸條籽種7500公斤。

圖爲張成寶和同事們在山間種樹。(資料圖) 趙江梅 攝

同事李學榮佩服張成寶的“執拗”,共事十多年,李學榮說他印象中的張成寶不是在山上,就是在上山的路上。春節、國慶各種假期,只要家裏沒什麼大事,張成寶都會提前結束假期回到山上值班。

對女兒張豔斌來說,父親給予她最長時間的陪伴是退休5年後的春節。二十多天之後,張豔斌百般“拖延”無果,只能替父親買了從嘉峪關回到榆中縣的車票,因爲春節過後,當地又開始了新一年的植樹活動。

“現在上歲數了,一天才挖了200個樹窩,前幾年一天還能挖300多個呢。”今年雨水充足,張成寶對樹木的長勢充滿信心,在身體允許,尚能走得了山路的年紀,他想讓綠樹栽滿每一個山頭。(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