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洲房颤注册研究纳入6,412例患者,其中年龄≥85岁的房颤患者505例,随访1年发现,房颤患者年龄越大,抗凝治疗的净获益越大,高龄和超高龄不是抗凝治疗的禁忌症,都应积极行抗凝治疗。CASTLE-AF研究纳入ICD/CRT-D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363例,并随机分为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随访37.8个月,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心衰再住院率。

以抗凝和导管消融领域的诸多研究作为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房颤患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尤其对高龄房颤患者的抗凝、左心耳封堵、导管消融等治疗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临床医师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2019年5月3日,在遵义召开的第十四届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学术会议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围绕相关研究,对高龄房颤患者的治疗方式及指南推荐进行了剖析。

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

年龄是房颤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韩国健康保险数据库纳入426,650例患者,随访4.4年发现:无危险因素的患者卒中率为0.89/100人年;CHA2DS2-VASc=1分(女性2分)的65~74岁患者,无其他危险因素时,卒中率为4.76/100人年;CHA2DS2-VASc=2分(女性3分)的65~74岁患者,合并1个危险因素时,卒中率为5.98/100人年。

高龄房颤卒中患者将成为巨大的医疗负担。英国牛津血管研究纳入92,728例患者发现,相较于牛津社区卒中项目,25年间≥80岁的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增加了3倍,预计至2050年将再增加3倍。

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1)华法林抗凝降低高龄房颤卒中风险。英国BAFTA研究对比≥75岁至8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治疗,结果发现,华法林优于阿司匹林,无论患者年龄高低,都应行华法林抗凝治疗。美国医保数据分析纳入119,76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访2.1年发现,华法林抗凝组的年卒中发生率为3.6/100人年,非华法林抗凝组的年卒中发生率为4.6/100人年,患者平均年龄79.3岁。

(2)超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获益大。欧洲房颤注册研究纳入6,412例患者,其中年龄≥85岁的房颤患者505例,随访1年发现,房颤患者年龄越大,抗凝治疗的净获益越大,高龄和超高龄不是抗凝治疗的禁忌症,都应积极行抗凝治疗。台湾医保数据纳入年龄≥90岁的房颤患者11,064例,分为华法林抗凝组和未抗栓组,结果发现,华法林组与未抗栓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3.83/100人年 vs. 5.75/100人年(HR=0.69,0.49~0.96),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19/100人年 vs. 0.97/100人年(HR=1.26,0.70~2.25)。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年龄最高为105岁。

(3)高龄房颤患者NOAC抗凝治疗获益大。以色列回顾性研究纳入≥75岁的房颤患者11,760例,结果发现,NOAC组的净临床获益显著高于华法林组,维生素K拮抗剂(VKA)TTR≥60%及高剂量NOAC的老年患者净临床获益最高。

(4)高龄房颤患者应用NOAC较VKA更为受益。欧洲房颤注册研究纳入≥75岁的房颤患者3,825例,其中2,269例患者服用VKA,1,556例患者服用NOAC,随访12个月发现,NOAC组的净复合终点发生率、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VKA组。

(5)NOAC抗凝颅内出血住院死亡风险更低。相关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41,311例颅内出血患者,其中15,036例服用华法林,5,783例服用NOAC,结果发现,华法林组的患者死亡率32.6%,NOAC组的患者死亡率为26.5%,由此认为,应用NOAC抗凝的颅内出血患者住院死亡风险更低。

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指南推荐和争议

2016年ESC/EACTS房颤指南显示,CHA2DS2-VASc≥2分的男性患者或≥3分的女性患者行抗凝治疗,给予(Ⅰ,A)类推荐;CHA2DS2-VASc=1分的男性患者或=2分的女性患者行抗凝治疗,给予(Ⅱa,B)类推荐;房颤初始抗凝治疗优先推荐NOAC,给予(Ⅰ,A)类推荐。2019 AHA/ACC/HRS房颤指南显示,房颤抗凝治疗优先推荐NOAC,给予(Ⅰ,A)类推荐。

目前对于NOAC的推荐剂量仍存在争议,2016 ESC/EACTS房颤指南显示,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达比加群减量为110mg BID,给予(Ⅱb,B)类推荐。2014和2019 AHA/ACC/HRS房颤指南显示,启用NOAC前应评估肝肾功能,随后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重新评估,给予(Ⅰ,B)类推荐。2018 EHRA NOAC实践指导推荐显示,符合年龄≥80岁、体重≤60kg、肌酐≥133μmol/L中的2条及以上者,阿哌沙班应减量为2.5mg BID;年龄≥80岁、服用维拉帕米,且消化道出血风险高的患者,达比加群应减量为110mg BID。

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局限性问题

(1)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比例不足。日本房颤注册研究纳入3,301例房颤患者,结果发现,75~79岁的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OAC)比例最高,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2)房颤抗凝治疗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不佳。美国商业保险数据库纳入64,661例房颤患者,平均随访1.1年,结果发现,华法林的依从性为40.2%, NOAC的依从性为47.5%,其中,阿哌沙班的依从性为61.9%,利伐沙班的依从性为50.5%,达比加群的依从性为38.5%,由此认为,临床医师在管理患者时若不到位,会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下降。

(3)中国房颤患者中的华法林停药率高。中国房颤注册研究对2011年~2014年的1,461例应用新处方华法林治疗的房颤患者平均随访426天,结果发现,3个月内的停药率为22.1%,1年内的停药率为44.4%,2年内的停药率为57.6%。

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

对于无法抗凝的房颤患者,可考虑LAAC。2016年ESC房颤指南显示,对于高卒中风险、长期抗凝存在禁忌的房颤患者推荐行LAAC,推荐级别为(Ⅱb,B)类推荐;对于接受开胸或胸腔镜手术的房颤患者同时行左心耳切除,推荐级别为(Ⅱb,B)类推荐。2019年AHA/ACC/HRS房颤指南显示,对于接受开胸或胸腔镜手术的房颤患者同时行左心耳切除,推荐级别为(Ⅱb,C)类推荐。

相关研究纳入272例房颤患者行Watchman封堵,197例行Amplatzer封堵,结果发现,器械相关血栓形成发生率为7.2%。因此指南对LAAC的推荐较为谨慎。

房颤导管消融的指南推荐

房颤导管消融的欧美指南推荐显示:(1)对于药物无效的阵发性房颤行导管消融,推荐级别为Ⅰ级推荐;(2)对于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行导管消融,推荐级别为Ⅱ级推荐;(3)房颤合并心衰且药物无效的患者行导管消融,推荐级别为Ⅱ级;(4)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推荐级别为Ⅱ级。

高龄房颤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1)房颤导管消融改善预后。CABANA研究纳入183,760例房颤患者,随访2.3年,复合终点为全因死亡、卒中、严重出血及心脏骤停;结果发现,符合CABANA入选标准的患者中,导管消融组的事件发生率为3.84%,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

(2)房颤导管消融卒中和死亡率低于药物治疗。瑞典注册数据纳入361,913例房颤患者和4,278例行导管消融,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导管消融组和未消融组(n=2,836),结果发现,导管消融组死亡率(0.77%/年 vs 1.62%/年)和卒中率(0.7%/年 vs 1.0%/年)显著低于未消融组。

(3)导管消融改善心衰合并房颤预后。CASTLE-AF研究纳入ICD/CRT-D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363例,并随机分为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随访37.8个月,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心衰再住院率;结果发现,导管消融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

(4)高龄房颤导管消融安全有效。相关研究纳入578例≥75岁的房颤患者,324例行射频消融,63例未消融,随访1年发现,消融术后78%维持窦律的患者停用抗凝,消融组的卒中/出血发生率为3%,而未消融组的卒中/出血发生率为16%。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96岁,间断心悸伴黑矇,既往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病史;曾诊断病窦,阵发性房颤伴长间歇,行植入起搏器;服用3年达比加群110mg BID,后改为服用阿哌沙班2.5mg BID至今,因大便潜血阳性住院,并停用阿哌沙班。停药4天后突发右上肢疼痛,右上肢内侧可见局部淤斑,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无动脉搏动,B超显示:右上肢肱动脉血栓。急诊肱动脉切开取栓,术后24h,恢复服用阿哌沙班2.5mg BID,5天后复查便潜血阴性后出院。

患者男性,87岁,诊断为阵发性房颤7年,3年期间共植入5枚支架,房颤消融术中血压突降至60/40mmHg,Ⅱ、Ⅲ、aVF、V1-V6 ST段弓背抬高0.3~0.5mv,右冠造影可见RCA-LAD侧支循环。给予大剂量的多巴胺15分钟后,患者胸痛缓解,抬高的ST段回落,复测血压120/88mm Hg;行双侧CPVI+CTI消融,实现传导阻滞,随访6个月维持窦律。

总 结

高龄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导管消融。目前指南推荐应用NOAC对高龄和超高龄房颤患者积极药物抗凝,同时需要重视患者的服药顺应性和停药率等问题;对于无法抗凝的房颤患者,可考虑LAAC,但由于其器械相关血栓的形成,导致临床对该治疗方式持谨慎态度;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经诸多研究证实,可有效降低患者全因死亡、卒中、出血及心脏骤停等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