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正說清朝十二臣》中載:“鰲拜作爲‘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爲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爲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因此,在康熙眼裏,無論鰲拜是否真的造反,並沒有那麼重要了。

據《正說清朝十二臣》中載:“鰲拜作爲‘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爲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爲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

鰲拜:三代元勳、四大輔臣

鰲拜,滿族瓜爾佳氏,乃是滿洲鑲黃旗人。衛齊的第三子,是開國“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之侄,可謂是清朝的三代元勳。

他因驍勇善戰,賜號“巴圖魯”,在大敗明總督範志完和總兵吳三桂軍後,晉三等昂邦章京,後又升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

鰲拜的前半生可謂是軍功赫赫,被稱爲“滿洲第一勇士”。順治十八年時,他更是受遺詔,城爲輔政四大臣之一,是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瓜爾佳氏是滿清古老的氏族,有着紮實的族羣根基,且體系龐大。鰲拜只是家族的一個代言人,鰲拜忠心的背後,表示的是瓜爾佳氏整個族羣對皇室的效忠,因此,鰲拜的地位舉足輕重。

順治年間,鰲拜同樣得帝王器重。但也正是長久以來的權力,使得他在晚年逐漸迷失了本心。

在康熙登基時,皇帝尚且年幼,在鰲拜看來,康熙不過是一個黃口小兒,並不把康熙當做君主對待,甚至還屢屢挑釁帝王的權力。

最終,他便爲自己的目中無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晚年飛揚跋扈到了極點的鰲拜,即便他對皇位並沒有什麼企圖心,但也過於驕縱。若是他如果能夠收斂一點,或許皇家還是會重用他來處理大事的。

但是他專斷以及過於囂張的性格,成爲了他最致命的一點。古代權臣中若是有功高蓋主、權傾朝野、主強臣弱中的一者,便很難有所好結局。

而這三點,鰲拜可以說是都佔全了。因此,在康熙眼裏,無論鰲拜是否真的造反,並沒有那麼重要了。若是不除掉他,大清朝便無法安穩。

在一定程度說來說,他的下場是咎由自取的。

終落一個被殺的結局

據《清史稿》中載:“庚申,王大臣議鰲拜獄上,列陳大罪三十,請族誅。詔曰:‘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沒拘禁。’其弟穆裏瑪、塞本得,從子訥莫,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噶褚哈、濟世,侍郎泰璧圖,學士吳格塞皆誅死。餘坐譴黜。其弟巴哈宿衛淳謹,卓布泰有軍功,免從坐。”

康熙八年,康熙帝認爲時機成熟,於是便用自己訓練的少年侍衛一舉拿下了鰲拜。此後康熙羅列出其幾十條罪狀,並將他革職監禁。

後鰲拜老死於囚牢中,這位影響清初政局的重要人物就此落幕了。

然,鰲拜到底有沒有奪位之心,恐怕只有他本人知曉。

現存的鰲拜後裔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在鰲拜死了之後,也就沒有了繼續對鰲拜後代下手了。畢竟雙方並沒有非要你死我活,而鰲拜好歹是三朝功勳,爲其留下血脈算是理所應當的。

因此康熙便釋放了鰲拜的兒子和他的一個侄子,給予了他們一箇中等的職位,給了他們足夠體面的生活。

康熙五十二年時,已經滄桑年邁的康熙在回首一生經歷之後,不由得感慨萬千。

他也想起了鰲拜曾對其有過悉心教導,更是爲清朝立下了無數戰功。而此時的鰲拜早已去世多年,他們之間再大的仇恨也已經煙消雲散了。

於是,康熙便追封鰲拜,並賜其孫子——達福,爲男爵,雖然手中並沒有實權,但也是康熙的一些彌補。

還有一位孫子爾墜,他曾經輾轉經岫巖來到了蓉花山鎮,即是現在的金家屯隱居。鰲拜第六世的後人,已經改爲金姓,並且經過了幾百年的繁衍,如今這個村子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鰲拜的後裔。

在《金氏族譜》上面,還清晰的記錄着自先祖鰲拜,以及如今家族中各成員的信息。對於族譜的真實性,也有專家已經驗證過了,確乃是真實。

小結

鰲拜雖然在晚年有許多過錯,但他的前半生是始終皇太極忠心耿耿的。爲其鞍前馬後,都毫無怨言。他對於順治皇帝亦是一片赤誠,說是大清朝的大功臣並不爲過。評價一個人,不應只看其過錯,也應該結合其功勞。

參考資料:《正說清朝十二臣》、《清史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