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有太多美麗的風景,相對來說,遊客更喜歡到大理、麗江、西雙版納等地遊玩,其實省會昆明人文底蘊也很深厚。

昆明最著名的旅遊勝地是滇池和翠湖,一到冬天,來自西伯利亞等寒冷地帶的海鷗總是集結在這兩個地方過冬。

從昆明中心城區往翠湖的路上,會經過一個叫石屏會館的地方,它並不顯眼,也沒有什麼名氣,很多遊客即使從門口經過,也很少入內參觀。

石屏會館位於昆明五華區中和巷,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算起來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從這裏步行到翠湖,也就五分鐘左右。

這片建築面積約2180平方米的古典式建築羣坐北朝南,主體部分爲三院兩層土木結構,大門中西合璧,非常有時代特色,其正面是西式牌樓,北面卻是單檐三層中式門廳,兩種風格的混搭和諧、雅緻,完全沒有突兀感。

走近石屏會館,最先看到的是大門上方四個石刻大字,它們是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先生親筆所題。袁嘉穀是雲南石屏縣人,石屏位於昆明以南,如今隸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管轄。袁嘉穀出生於1872年,1891年到昆明就學,1903年成爲狀元,他曾在雲南大學從事教學工作十多年,是古今中外第一人,也是獨一個從封建王朝的狀元過渡到現代高校教授的才子。

石屏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之鄉和商業之鄉,歷史上湧現出大量文化名人和商界才才俊,古時有“文學南滇第一州”和“文獻名邦”之稱。

現存的石屏會館建築羣落並不是原始建築,而是1921年由石屏人投資,袁嘉穀先生主持重建的,距今也有近一百年曆史,是昆明市區唯一具有完整清代風格的建築羣。

清末到民國時期,很多石屏人在昆明做生意,或和昆明當地的商家有生意往來。另外,作爲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昆明匯聚了不少一流高校,石屏人歷來在昆明求學者甚多,石屏會館的重建,首先是方便在昆明求學而沒有地方居住的學子,讓他們有個落腳之處,其次是方便來往的石屏商人和遊客,屬於民間協作機構。清末民初時期,很多在昆石屏文化人的聚會、商界的聚會和會議都是在這裏舉辦的。

石屏會館每個院落都是相連的,庭院的連接處建有過門小廳堂,兩側是名貴的古董和一些民族文化擺飾。其中一個過廳的一側木牆上懸掛着袁嘉穀的畫像,分別是清裝官服像和民國服飾像。晚年的袁嘉穀氣質高雅,有幾分仙風道骨之相。

袁嘉穀掛像底下是精緻的木製傢俱,兩張坐椅和中間的小茶几都有複雜的雕刻,內容以花卉、雙龍戲珠、人物故事爲主,整個雕刻工藝非常繁複、精細,現代工匠已經很難找到同類造詣者。

繼續遊覽,發現雕刻工藝無處不在,尤以木雕和石雕工藝最爲精湛,木雕工藝除了出現在各種古老的木傢俱上,還見於樓房的樑柱、窗戶、牆壁、木門等各個角落,內容以祥瑞爲主,有些木門因爲年月久遠,已經呈現出老化、泛黑,或者脫色的情況,不過雕刻的紋路和內容依然清晰可見,令人讚歎不已。

在石屏會館的庭院之間穿行,慢賞建築和雕刻之美,被一面原本不起眼的木門所吸引,這面木門被雕刻師傅分成數格,中間一格的中心位置是一個垂直朝向的橢圓形,圓裏面雕刻了複雜的內容,既有山脈、仙鹿、松樹,還有層雲、寶塔等,整個畫面呈浮雕狀,主配角獨立於不同的雕刻層,圓的外部雕刻着四朵花卉,看起來充滿喜慶氣息,是雲南木雕藝術的典範傑作,其雕刻工藝可以和著名的徽州木雕和潮州金漆木雕相媲美。

日光透過屋頂斜照在庭院一角,綠意盎然的植物影子被拉長。二樓的護欄爲精緻的鏤空雕花,一樓過門中間靠頂部位置是一塊牌匾,不同的院子,書寫內容各不一樣,有的牌匾寫着“三島淳風”,有的寫着“文獻名邦”。牌匾左右兩側有兩副對聯,一副是現在的管理者貼上去的,一副是古蹟。牌匾的內容和石屏縣的文化傳承息息相關。

穿庭過院,從迴廊走到廳堂,從天井到二樓,看到的既是藝術,也是舊時光。

如今,石屏會館門口的石獅子依然屹立,只有有心人才會去追溯它的歷史,瞭解它的文化底蘊。與古建築的緣分,有時候就在不經意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