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YC中國創始人後,陸奇會重複李開復譭譽參半的人生嗎?

01

陸奇顯得有點形單影隻。

他依然穿着T恤和牛仔褲,精瘦幹練,臉上沒有太多57歲的痕跡。與去年1月份在後廠村百度大廈裏坐在李彥宏身邊言笑晏晏不同,這次,他是唯一的主角。

事先被矇在鼓裏的記者們顯然很錯愕。在北京瑰麗酒店那間不太大的會議室裏,陸奇終於公佈了自己的新身份,離開百度87天后,他成爲YC中國的01號也是目前唯一的員工。

他說,這是考慮“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之後,“唯一剩下的選擇”。

擔任YC中國創始人後,陸奇會重複李開復譭譽參半的人生嗎?

陸奇擔任YC中國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

消息激起了驚愕、不解、觀望的諸多反應。在世人看來,一個已經登上山頂的人,很難再創造新高度,這是陸奇的榮耀,也是尷尬。

相比之下,9年前那個秋天,李開復的處境要簡單得多。當這位谷歌高管宣佈離職,成立創新工場時,外界紛紛送上了祝福——創始人的名氣,加上人們習慣對新生事物送上善意,讓這家擠在清華科技園裏的孵化器一開始就得到諸多支持,背書者不乏柳傳志、郭臺銘、俞敏洪這樣的人物。

但含着金鑰匙出生,不代表此後路途也會一帆風順。

李開復很快領略到了創業不易的滋味。

花團錦簇的開端成爲歷史,他面對的現實是:一方面,他收不到什麼好案子,那些做皮鞋的、搞飛碟的,甚至是開武館的商業計劃書讓他無從下手;另一方面,資金緊張的局面在第3個月時浮出水面,李開復和汪華一度只能自己掏錢發工資。

而精明的投資人們也開始以更加審慎的態度對待這家尚無成績單的明星投資機構。

募集第二期資金時,李開復在全球飛了13座城市,弄丟過行李,也遺失過商業計劃書。因爲從保守的歐洲投資人手裏沒要到什麼錢,他獨自走在盧森堡街頭時一度很懊惱,但回國後,他只能假裝這些窘境都沒有發生過——這顯然與外界的期許不符。

02

2009年,李開復在清華科技園開啓新篇章的那個9月,陸奇也回到北京呆了幾天。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那場會議圍繞Bing 展開,這是陸奇在微軟搞的大動作,他專程飛回來與中國同事們討論:哪些正在中國研發的技術可以用到Bing 上?

最後,那場原定一天結束的會議被拉長一倍多,直到第三天陸奇不得不匆匆趕往機場,很多中國同事記住了這位精瘦的提問機器——他幾乎一直在追問細節的技術問題。

李開復曾經也癡迷於此。他在最近的TED 演講裏分享過一個故事:

那是1991年12月16日上午11點,我即將初爲人父。我的妻子先玲躺在產牀上,歷經着12個小時的辛苦分娩。

我人還在她牀邊,眼睛卻不停地瞄着手錶——我沒有告訴她的是如果我們的第一個孩子沒能在一小時內出生,我將不得不把她留在產房,然後趕回蘋果總部,向公司CEO做一個關於人工智能的報告。

幸好我的女兒珍妮弗在正午出生了,沒讓我做出件荒唐事來。

擔任YC中國創始人後,陸奇會重複李開復譭譽參半的人生嗎?

李開復TED演講

但坐到創新工場的辦公室裏,李開復的身份變了,關心的事情也變了。他需要思考最多的問題是:如何活下去?

有人也在替他擔心這個問題。

創新工場成立沒多久,易凱資本CEO王冉就曾經撰文質疑其孵化器模式:真正的創意創業者是可以被評比、選拔出來的嗎?真正的創意創業者是可以被批量生產的嗎?

李開復當即予以反駁,還建議兩人上電視臺討論。此後幾年裏,創新工場孵化了張磊的點心、許朝軍的點點網、蔣華的友盟等項目,不過,等到2011年時,王冉的質疑已經得以驗證——創新工場的孵化器功能被淡化,李開復把更多精力轉向了早期投資,後者顯然更專注和高效。

彼時,創新工場已經甩掉清華科技園500平米辦公室裏的草根模樣,搬進了鼎好大廈的7000平米場地。與之相應的,李開復和他的創新工場,也成爲創投圈裏不可小覷的新勢力。

至此,他不僅僅是因爲名氣而被關注了。

03

陸奇在硅谷名氣很高。

這位先後在雅虎和微軟擔任執行副總裁的高管被譽爲“華人硅谷之光”。他多年保持凌晨4點起牀,高度自律,又待人謙遜,還擁有40多項美國專利技術背景。於是,當他在2008年離開雅虎時,工程師們穿上定製T恤,上面寫着“我曾與陸奇一起工作,你呢?”

後來,微軟CEO 鮑爾默找他聊了6個小時,成功將其收入麾下。

在那封歡迎陸奇的內部郵件裏,鮑爾默得意寫道:“陸奇集資深專業技術知識、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廣泛的商業知識於一身,在業界是非常罕見的奇才。”

不過,大洋彼岸的這些風光,直到陸奇去年1月加入百度時纔在國內廣爲人知——他幾近完美的履歷,是百度需要釋放的強心劑。

擔任YC中國創始人後,陸奇會重複李開復譭譽參半的人生嗎?

2017年1月 陸奇加入百度

陸奇“被動出名”的這一年,李開復早已習慣導師的光環。

對於李開復來說,導師似乎是個比投資人更具滿足感的身份。很早之前,他就夢想在中國建所私立大學,請最優秀的人才來培養博士生,再慢慢拓展至研究生、本科生,但這個想法後來因爲政策阻礙等原因不了了之。

辦學路子走不通,他便退而求其次。

頂着微軟、谷歌華人高管的頭銜,他忙着出書、跑高校做演講、在“我學網”上回復提問、給大學生寫公開信,青年導師形象深入人心。

但非議與讚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李開復在高校收穫了大批粉絲,但2009年他從谷歌離開時,資深媒體人Keso 評價並不客氣:他極強的個人品牌與谷歌中國在商業方面明顯的價值利益追求相沖突。

不過,這些都不妨礙李開復繼續享受導師身份,“影響力”是他的多年追求。

2009年,他抓住了兩個機會:創新工場、新浪微博。作爲第一批微博大V,李開復很勤奮:他每天要花三四個小時處理內容,每天增粉過萬纔算勉強滿意。

他甚至用過“脈搏網”軟件,通過技術手段篩選熱門信息。合夥人勸他別太上癮,他露出標誌性微笑禮貌回答:

“謝謝你們的建議,這是我個人的微博,不是公司的賬號,ok?”

但社交網絡的輿論場比大學校園的宣講禮堂複雜多了。

2011年,他被方舟子盯上,雙方開始爭論“李開復到底是不是卡耐基大學的副教授”,這場爲時8天的論戰最終以李開復委婉道歉而落幕,後者承認自己在書中描述的“26歲副教授”與實際擔任助理教授時的28歲事實不符。

兩年後,周小平用一篇《十問李開復》向他開炮。這次李開復沒有正面回應,而是引用懷特作品《永恆之王》中魔法師梅林的一段話表達心意:

“治療悲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學習一些東西。當你受到打擊,經歷挫折,從骨子裏顫抖,看到你的世界被人摧毀,體驗你的榮譽被踩進下水道,發生這些事情之後,你要學的只有一件事情。學習世事爲何如此變化,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唯一可以讓心永不疲憊,永不疏離,永不後悔的事情。”

這個回答似乎沒能說服所有人。

慢慢地,盛名之下,導師李開復的名聲開始變得譭譽參半。

04

在復旦念本科時,陸奇最喜歡的小說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其中不乏激昂的句子:“人生是一場不停的無情的戰鬥”、“向前,向前,永遠不要停”。

這似乎也是他的人生理念。

不過,昨天以YC中國創始人身份出現時,這位57歲的工作狂坦承:繼續在大公司做大規模、強度高的工作已經不適合他了。根據“量子位”報道,陸奇在今年經歷了父親離世,繼而開始更多顧及家庭。從百度離開的這段時間,他主要待著上海陪伴母親。

重大人生變故總能重建人的內心世界。

李開復的轉折出現在2013年。在承德蒙古包外的團建草坪上,他接到臺北醫生的電話,從此多了一重身份:癌症患者。

在此之前,他是與陸奇類似的工作機器。正如他喜歡的電影《死亡詩社》裏基廷老師對學生的教導所說:只爭朝夕,要抓住每一刻去汲取生命精華。在微軟時,他喜歡定7點的早班機出差,會因爲日程表裏的一小時空檔責怪祕書。創辦創新工場後,他承諾收到郵件10分鐘內一定回覆,即使是半夜。坐車時他也從不閒着,會一直抱着電腦處理工作。

癌症改變了很多。

李開復縮短了社交網絡使用時間,每天努力睡到七個半小時,每週保持三到四小時運動,甚至去爬山。他開始關心工作之外的事務,能注意到朋友家裏的桂花香,關心小女兒的大學申請,參與兩個女兒的攝影展。

潘石屹曾經感慨:生病之後的李開復,終於活明白了。

17個月後,2015年情人節前一天,李開復回到北京的創新工場辦公室,宣佈復出。此後幾年,創新工場繼續在投資機構的賽道上奔跑,早期投資之外,它開始更多涉足C輪和D輪,與2009年時候的“孵化器”已迥然不同。

擔任YC中國創始人後,陸奇會重複李開復譭譽參半的人生嗎?

2015年 李開復迴歸創新工場發表演講

那次迴歸,距離李開復1998年初到北京已經過去了17年,當年的中關村塵土飛揚,讓這位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臺灣人很不適應。

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舞臺和人脈。成立創新工場時,他很輕鬆就拿到了第一期募資;回臺灣休養的那段時間,徐小平、蔡文勝、雷軍、周鴻禕、傅盛等人都跑去看望了他。

相比之下,陸奇在國內的朋友圈似乎尚未成型。他的處世原則本來也很美國化——加入百度後,他曾經主動切斷跟自己主管業務有競爭關係的朋友的聯繫,比如王小川。

不過,如今的新身份,顯然需要陸奇更好地去挖掘國內人脈圈的價值。他清楚這一點,也在首場溝通會上提及美國的一個說法:

You get a job , not because what you know , but because who you know (你得到一份工作,不是因爲你會幹什麼,而是因爲你認識誰)。

但維護人脈,尤其是維護與政府、國企單位的關係從來都不是易事。對於一直奮鬥在大公司光環下的技術男陸奇,這是一樁新課題。這大概也是陸奇需要向李開復取經之處。

九年前,創新工場成立發佈會上,李開復念過羅伯特·弗洛斯的詩《未選擇的路》——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路∕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如今,這條路里,又來了個陸奇。

部分參考資料:

1.《李開復:創新工場的9年蛻變》,薛芳,騰訊《深網》

2.《創新工場發展史:改變從自己開始》,王偉,《商業價值》

3.《李開復爲什麼變成這樣?》, 孔令娟 ,《華商韜略》

4.《大V李開復“復”出:忘掉虛妄影響力》,李原,火星實驗室

5.《陸奇:微軟破局者》,張亮,《環球企業家》

6.《陸奇:站在微軟搜索背後的技術牛人》,李瀛寰,《時代週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