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清平乐》剧集已超半,对于《清平乐》的评价,相信观众心中自已有了一杆秤。今天,师妹也想与大家聊聊对《清平乐》这部剧的看法——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清平乐》这部剧已然是脱离了原著《孤城闭》的叙事结构,对于剧集是否符合原著的话题,我们这次暂时不作讨论。

而《清平乐》,目前为止,应该是第一部以宋仁宗为主角的电视剧。若论配置,正午阳光出品,自然有着无可挑剔的顶级配置:从画面,打光、构图、调色、服化道,再到礼仪、称谓、器物等细节,基本还原出了宋朝的风雅气韵。

剧中演员也是各个精彩——主角王凯自不必多说,此前在采访中,王凯曾如此阐释他对宋仁宗的理解:一是仁,二是忍。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以“仁宗”为庙号的皇帝,王凯其实很精准地把握到了宋仁宗的特点。历史上的宋仁宗,他仁爱、仁厚、施仁政,是谓“仁”;但儒家中也讲“克己复礼为仁”,这便是他“忍”的一面。

而至于剧中配角,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也是刻画得光彩照人。

就拿晏殊来说,历史上的晏殊是文学大家,但作为高官,实则他较为懦弱,因循,依附吕夷简;他提携过范仲淹,老范却很瞧不起他;他是富弼的岳丈,却被富弼斥骂为奸邪。电视剧中则将晏殊塑造成仁宗的导师、有着大智慧的大臣,虽然与史实有些出入,但却是好看的,属于合理改编,毕竟人物形象是立住了。

尽管考究,但这部剧目前看来,其实也有些遗憾:譬如由于想同时兼顾后宫戏与朝堂戏,使得节奏拖沓、整体结构松散;部分台词啰嗦冗余,尽管师妹是中文系毕业,认可文言之美,但大段对白,无疑会使得受众对人物理解存在门槛。

还有一些人物改编也非常值得探讨。比如温成(张贵妃)这个角色,史载她是“妃巧慧多智数,善承迎,势动中外。”但在剧中,她俨然被刻画成一个刁蛮任性的作精,为此,编剧和演员也遭到了观众们的诘责。而担负起张贵妃“巧慧多智数”部分的,则成了剧中人物贾教习。

今天,师妹想和大家讨论的,就是贾教习这个人物。要说五月份最受争议的大反派,可能就是贾教习了。

剧中,贾教习的戏份被排得非常细致:从贾教习个人与夏竦之间的情感线,到贾教习参与后宫,为张贵妃出谋划策……起初,师妹也不太理解,为何剧中会用大量笔墨刻画贾教习,也因此,贾教习的扮演者曹曦文被网友吐槽有“加戏”的嫌疑。

那么到底,贾教习这个角色的存在,是属于“冗余”的部分,还是“立住”的部分呢?抱着好学的心理,师妹考查了一下宋史上大家不曾留意过的贾教习这个人物,有了意外发现:原来贾教习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

在《宋人轶事汇编》中,是这样记录贾教习:“温成养母贾成,宫内谓之贾婆婆,威动六宫,时相认之为姑”。对于贾婆婆,用了“威动六宫”这个词,可见贾婆婆的地位之重。

而作为张贵妃的智囊团,贾婆婆不仅在后宫之事上,帮助张贵妃逐出情敌,书中记载其阴谋丞相,请出宫人,以弥灾变。上从之。温成乃白上:“非出所亲厚者,莫能感天意。首出其养女,以率六宫。”范氏遂被出,而雨未应——

在张贵妃面对情敌皇后的养女范氏的威胁时,贾婆婆用久无降雨作由头,暗中联合丞相告诫宋仁宗,想要解决灾祸,就要将六宫的部分人“清”出去。张贵妃再按照贾婆婆所教她的,给皇帝煽风点火:“如果请出去的人,不是关系与您亲近,上天没办法感受到你的诚意,所以首先就应该把范氏请出去,来代表六宫。”于是宋仁宗还真的就信了……

与此同时,由于张贵妃在朝野上没有什么传声筒,为了稳定张贵妃的地位,贾婆婆还帮助张贵妃打点朝野上下的关系网,其“受纳货贿,为人属请,无不行者,贾安公以姑礼事之,遂被大用”——几乎人人都会找她贿赂,请她办事,并且没有什么事情是她办不到的。就连贾昌朝也认她当“姑姑”,于是贾婆婆便为他“背书”,使得他得到了皇帝重用。

由此可见,贾教习是一个颇有手腕和谋略的人,在历史上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存在;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贾教习,温成或许不会成为张贵妃;朝野之上,也自然不会有张贵妃的党派。

而在《清平乐》中,贾教习的很多戏其实都是按照史实去推算的:

比如她在剧中,会劝张妼晗与家中人和解,并且多与达官夫人们往来,是为避免张妼晗陷入前朝无人说话,容易陷入被弹劾的境地。

她私下更是与杨怀敏、夏竦等人之间存在数不清的利益、情感关系,甚至后续她在张贵妃无法侍寝的情况下,启用许兰苕,其所作所为同样是为巩固张贵妃后宫地位。

尽管史书中对于贾教习这个人如何“威震六宫”,为何“威震六宫”没有做过多篇幅,但如果单独看贾教习的线,《清平乐》刻画其实是成功的,它并没有将贾教习刻画成一个扁平化的大反派,而是将其刻画成有智谋、有远见、懂得进退的掌事姑姑。

不同于以往大众对于“宫中教习”角色行峻言厉、老气横秋的印象,《清平乐》中的贾教习,是一个相对年轻温婉的教习形象。而著作中,贾教习的出身原本就是他国贵族,只因家道中落无奈前往皇宫独自谋生,正是因为无家族依傍,加上情人另娶他人,剧中的贾教习才懂得颇为自己找出路。

比如起初,贾教习的台词中,对张妼晗提到:“我早就看出你是有大福气的”,于是才有她早早提拔张妼晗,由此可见其“远见”。

在张妼晗于深院中唱南唐后主李煜的《菩萨蛮》时,她也立马厉声呵止,一来是由于李煜为亡国之君的忌讳,二来则是由于该词在过去视为淫词艳曲,她懂得“不适宜”。

而后,张妼晗因舞女身份,迟迟无法得到皇帝的青睐,在最后时刻,贾教习便冒着违反宫规的危险,自行捆住双手,将张妼晗直接推到了宋仁宗面前,并一边看宋仁宗脸色,伺机而动,一边又假意请罪,可见其有“胆识”。

不过在这个片段中,曹曦文的语气还是有些慷慨激昂,网友也在弹幕里说她台词吼得太大声。其实如果她采用的是徐徐道来的语气,反而更能体现贾教习对张妼晗将得宠一事的胜券在握。

而至于贾教习“情”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最受到争议的。起初,师妹也认为,对于描写贾教习“情”的部分非常多余,但是如果结合后续贾教习对张妼晗的态度,其实多少可以理解。因为恰好是“情”的这个部分,中和了贾教习“谋”的部分。也正是“情”的部分,才让剧中角色生动了许多,这是编剧对每一个角色所注入的部分。

比如张妼晗,人人皆知她有“貌”,但却正是她对宋仁宗的“情”,才让人们可以理解她被宋仁宗独宠的原因。剧中,后宫走水的片段中,师妹想应该有很多人被张妼晗拼死要去皇后宫中找宋仁宗的冲动之举所叹服吧。

再比如晏殊,过去在人们心目中,他是有“才”,而剧中,则注入了他对宋仁宗的“师生情”,也正是这份“师生情”,让晏殊整个人可爱了不少。

即便是张茂则、董秋和,也同样是既有谋略,也有专情的一面。

再比如夏竦。历史上,夏竦既是有文武之才的名臣、学士,懂得提拔范仲淹,同时又为人贪婪阴险,搜刮钱财、畜养乐伎,陷害欧阳修、富弼,石介等"庆历新政"改革派。编剧也给他安排了一段和贾教习的“情”,使其不至于“寡情”。

因此,编剧给同样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贾教习安排“情”的一面,其实也是希望让人物不至于扁平化。

对于夏竦,她有过“痴情”。也是出于这种情,她才会想帮助夏竦获得相位。

也正是因为与夏竦之间的“爱不得”,她才会告诉张妼晗,位分有时候比情爱更重要。

对于张贵妃,贾教习有“母女情”,也正是出于“情”,她才会想方设法帮助、维护张贵妃。

即便是贾教习下线时,其自杀的原因也是出于此番“母女情”——一边,她因担心有孕的许兰苕会祸害张贵妃,于是率先杀掉了许兰苕;同时,她又不希望许兰苕之死给张贵妃带来祸患,便自己担下所有罪过,喝药自杀。

人物结局可谓壮烈。

尽管目前《清平乐》口碑并未获得理想中的效果,自己也被网友吐槽“加戏”,但野兽派娱乐在采访曹曦文时,曹曦文却表示,能够与《清平乐》团队一同合作,是荣幸,也是成长。

“我从来没有见到有哪个编剧这么有责任感,为了一部戏,连续六个月时间,全程陪着剧组,跟着演员们一同沉下去。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尽力完成自己的部分,不论是从工作上还是从角色上来说,我的内心都非常坦然。我可以这样说,加戏与曹曦文没有关系。不管怎么样,能够和优秀的团队合作,我也满足了。”

诚然,虽然《清平乐》全剧在剧情上难免有拖沓的缺陷,但在人物塑造上,其实刻画得非常丰富鲜活。

不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将《清平乐》交给《孤城闭》的原著粉们来拍,徽柔与怀吉无疑会成为主角;如果是交给偶像剧青年导演去拍,又可以预见,他们或许会将朝堂戏削减;如果是交给史学家拍,可能他们又会拍出一部宋仁宗版的《大明王朝》,将重头戏放在朝堂上,后宫戏削减(但温成或会成为第一女主角)……

所以,对于《清平乐》这部剧来说,如果观众能够有些耐心,因它而认识了一个历史人物,我想,其实不论过程如何,是否有加戏,《清平乐》都展现了其文学价值。而至于从影视价值的角度来说,师妹还是希望正午阳光日后可以从《清平乐》中吸取些教训——毕竟影视剧,是重要先考虑剧本、剪辑、表演的问题,至于服化道,向来只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