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德11月16日電 (記者 呂巧琴 葉茂)由中新社福建分社主辦的“行進中國·海外華文媒體福建行”主題採訪活動,16日走進福建寧德市周寧縣,探深山祕境——仙風山、遊人魚同樂——鯉魚溪、賞珍稀劇種——北路戲、品周寧高山雲霧茶。

據地方史志記載,南宋嘉定年間,鄭氏祖先遷居周寧縣浦源村,爲防止水源被污染或投毒,便在村中長800多米、寬數米的溪流中放養鯉魚,並制定嚴禁捕撈和傷害鯉魚的族規。村民們嚴守族規,代代相傳,形成了一條美麗的鯉魚溪,被譽爲“中華奇觀”。

圖爲護送鯉魚到一尊修建於宋朝的魚冢中。 呂明 攝

走進浦源村,三山環抱,一水彎行,民居依八卦佈局而建;鯉魚溪穿村而過,如同八卦中的太極;溪畔兩眼魚塘,酷似太極之眼。在當地民俗專家看來,鄭氏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環保意識,從村落的水環境可見一斑。

沿溪而行,清澈的溪水中,衆多錦鯉怡然自得。記者看到,如有遊客投食,錦鯉競相爭食,往來穿梭;如雙手持續擊掌,鯉魚也會聞聲而來,見影而聚,充滿了濃烈的“人情味”。

“真的是太漂亮了,一步一景,感覺都挪不開眼了,就只剩各種拍拍拍。”來自哈薩克斯坦《今日絲路報》的古麗米娜·艾力哈孜說,這麼好的生態環境,老百姓歡快的生活狀態,折射出了福建乃至中國的生態建設和文化建設,也展現了美麗的中國夢。

圖爲魚祭現場。 呂明 攝

古麗米娜·艾力哈孜稱,浦源村蘊含的內容太多,或民俗、或生態、或農業,都是當地發展綠色經濟的天然優勢,不管是當下還是未來發展,對全國來說都是一個典範。

行進間,一隊奇特的送葬隊伍蜿蜒而來,莊嚴肅穆,卻不見棺木。葬禮的主角,是一條自然死去的鯉魚,它將被護送到一尊修建於宋朝的魚冢中,魚冢旁是兩棵800年樹齡的柳杉,海外華文媒體共同見證這一沿襲了800年的“護魚”習俗。

當地民俗專家稱,浦源村民從不食用鯉魚,在戰爭年代和自然災害中村民從未將鯉魚視爲充飢之物,愛魚護魚的傳統和習俗,已經演變爲該村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爲了護魚,村民們甚至創造出“護魚拳術”。

不少海外華文媒體人對記者說,第一次見到如此奇特的習俗,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人魚同樂”的和諧,而這也讓他們看到了社會和諧的一個縮影。

圖爲護魚武術表演。 呂明 攝

作爲福建省級全域旅遊試點縣的周寧,平均海拔800米,常年雲霧繚繞,被人們稱爲“雲端之城”。該縣山川秀麗、山水奇絕,有氣勢磅礴的“華東第一瀑”——九龍漈瀑布羣、別有洞天的“八閩首景”——滴水巖、閩東西雙版納之稱的後壠大峽谷、陳峭景區等一批豐富的旅遊景點資源。

周寧還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盛夏日均平均氣溫僅24攝氏度,森林覆蓋率72%,空氣質量長年達到國家一級標準,享有“天然空調城”的美譽,是生態避暑旅遊的勝地。

當前,周寧縣建成開放一大批全域旅遊點,涵蓋農事體驗、林果採摘、康體養生、戶外運動、漫遊休閒等多種體驗,各有千秋、別具特色,形成了全域旅遊的初概念;抽水蓄能電站、衢寧鐵路等項目加快建設,旅遊服務功能配套也日趨完善。

周寧縣政協主席周建斌表示,希望海外華文媒體朋友們藉助這次機會走進周寧的山山水水,從媒體人專業的視角來採寫周寧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和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成爲宣傳推介周寧的強大助力。

圖爲海外華文媒體合影。 呂明 攝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福建是中國第二大僑鄉,改革開放的前沿,40年來,福建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當前,福建正堅持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爲此,中新社福建分社邀請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38名海外華文媒體嘉賓,於13日至24日在福建寧德市、莆田市、漳州市三地舉辦“行進中國·海外華文媒體福建行”主題採訪活動,希望通過海外華文媒體的鏡頭和筆觸展現福建的新發展、新變化、新風貌。

在寧德市爲期3天半的主題採訪活動中,38名海外華文媒體嘉賓將赴福安市、壽寧縣、周寧縣實地探訪,將筆觸與鏡頭聚焦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氣象,聚焦扶貧試點村的新面貌,聚焦國家級非遺的新傳承。

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海外媒體精彩的版面、甜美的電波、充滿正能量的電視報道等,爲寧德市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全面實施“一二三”發展戰略,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