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燕北

首家外資控股的基金公司或已揭曉。

上海聯交所公佈的股權轉讓信息顯示,上海信託擬轉讓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2%的股權。如果本次轉讓成功,上海信託對上投摩根基金的持股比例將由51%降爲49%。

據瞭解,上投摩根基金是一家成立於2004年的中外合資公募基金公司,其中上海信託出資佔比51%,摩根大通旗下摩根資產管理出資佔比49%。而在此前,摩根資產就曾表示有意控股上投摩根。如果摩根資產接手此次擬轉讓的上投摩根基金2%股權,將對其實現控股,上投摩根也將成爲第一家外資控股基金公司。

上海信託擬轉讓上投摩根2%股權

日前,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最新公佈的一則產權交易信息顯示,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擬轉讓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股權。

產權轉讓詳細信息顯示,信息披露起始日期爲2019年5月8日即明天,信息披露期滿日期爲6月4日,披露時長共計26天。

據上海聯交所披露,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5月,總部位於上海,註冊資本2.5億元人民幣。截至2017年底,上投摩根總資產約爲21億元,2017年的營收約爲11.5億元,淨利潤約爲3.4億元,而2019年02月的財務報表數據顯示,上投摩根的總資產約爲22億元,當月的營收約爲1.6億元,淨利潤約爲4552萬元。

根據公司官網信息,截至2018年一季末,公司業務條線資產規模近1800億元,服務個人、機構客戶近1000萬。

上海信託目前持有上投摩根51%的股權,外資企業摩根大通旗下摩根資產管理持有其49% 的股份。摩根資產管理隸屬摩根大通集團,是全球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17年9月30日,其管理資產總值近1.64萬億美元,投資團隊擁有共900多位投資專家,分佈在全球各地。

上投摩根或將成爲首家外資控股公募

事實上,轉讓比例僅爲2%的產權轉讓項目並不多見。上海聯交所預披露的10條產權轉讓項目顯示,絕大部分擬轉讓標的股權比例在80%以上。有人認爲,一般機構不會買入如此低比例的股權。

鑑於此,本次股權轉讓引發業內猜想。如果摩根大通接盤上海信託擬轉讓的2%股權,其對上投摩根基金的持股比例將達到51%,成爲該公司控股方。與此同時,首家外資控股公募將花落上投摩根。

2017年11月10日,財政部宣佈,三年內基金公司控股權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三年之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這也意味着,多年以來外資金融機構在內地組建基金公司無法謀求控股權在未來將成爲一段歷史。

2018年4月,證監會正式下發《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並在相關的答記者問中表示,基金管理公司對境外投資者進一步開放,允許外資持股比例達到51%。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已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或新設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請材料。彼時就有外資機構暗潮湧動,提前做出相應佈局。

去年5月,摩根大通就曾表示,摩根資產及財富管理正安排與合資夥伴和有關主管部門磋商,有意將其在現有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至控股比例。

首例外資控股公募角逐激烈

謀求基金公司控股權的外資股東不止摩根大通一家。

在上投摩根之後,同年12月,瑞銀集團也表示未來會根據新的政策尋求跟中方合資方做增持股比的調整。自券商瑞銀實現控股後,國投瑞銀的控股權成爲了瑞銀集團的下一個目標。

另外,在今年4月,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以下簡稱“大摩”)以最高價拍得了深圳市中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技實業”)轉讓的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5.495%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持股比例超過5%的股東變更需要獲證監會覈准之後才能進行。因此,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目前的股權結構仍爲華鑫證券以39.56%的持股比例爲第一大股東,摩根士丹利持股37.363%,爲第二大股東。倘若該股權轉讓事宜獲得批覆,大摩對大摩華鑫基金的持股比例將提升至42.858%,並晉升爲第一大股東,大摩華鑫隨之成爲一家外資相對控股的基金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大摩華鑫的股權變更或不僅限於上述司法拍賣所涉及的股權。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大摩華鑫的5%以上股權及實際控制人變更的申請材料接收日爲2018年4月13日,2018年10月20日迎來第一次意見反饋,而廣州市中院於2019年2月方發佈中技實業的5.495%大摩華鑫股權拍賣公告。

不過,即使此次股權拍賣相關的股權轉讓事宜得到批覆,目前並無明確信息可證明大摩將突破49%的外資持股比例。對於外資股東未來是否會謀求絕對控股,大摩華鑫方面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股權轉讓事宜均以公司公告爲準,目前尚無可以披露的信息。

基金君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143家公募基金公司中,中外合資企業已達到41家。其中,外資機構持股比例爲49%的就有14家。

多策略助力外資控股基金突圍

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外資管理機構早已着手,在國內辦事處做溝通準備工作。在選擇控股標的上,中小型公募或將成佈局重點。滬上一中型公募產品部總監表示,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股東很難實現進一步控股,業績好的合資公司股東不願放鬆控股權。另外,由於目前三大類金融機構中實力較強者多已取得基金牌照,中小型公募或會成爲其主要佈局對象。

外資控股後,公募生態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具體的策略上,外資傾向於尋求投資文化相似的合作伙伴。北京某公募基金營銷策劃部總監認爲,若控股公司是純價值投資,崇尚價值投資的外資機構會對其更爲青睞。外資控股基金在成立時間不長且具有同質化趨勢的環境下,搶先進入並填補市場空白的估計只有20%的公司。

據其分析,外資控股基金若要實現突圍,首要選擇的會是具有外資優勢的特色產品或是選擇工具性策略,常規的全市場產品不容易存活。特色產品可結合外資擅長的FOF、EPS研究優勢等進行開展。在工具性策略上,他舉例稱,一些具有傑出投研能力的華爾街量化公司,引用量化的模式和策略後進行大量複製,可以快速搶佔市場。

另外,爲搶佔市場,外資控股基金可能會在國內打價格戰。在海外,包括富達、安聯、摩根大通等外資機構降低費率已成趨勢。據其分析,與本土基金公司參與子公司或是通道業務等不同,外資控股基金會更專注於資管主業。

本土化和盈利仍存挑戰

針對外資控股基金加入競爭行列後的影響,業內人士表示,長期來看,國外資管機構積累了更豐富的專業經驗、投資策略及管理優勢,將給基金業帶來示範效應,有利於促進基金公司的優勝劣汰。

“以基金經理考覈爲例,外資機構長期考覈理念值得借鑑。”他說道,但短期內外資控股基金聚焦的重點還是適應中國本土化市場,首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

整體看來,外資控股基金的到來會產生示範效應,有助於中國的基金市場迴歸主業。上述投資總監表示,外資控股基金運用國際通用標準,投資選股的風格會趨向於成熟市場。

深圳一大型公募研究部總監認爲,即使外資控股公司的出現會對行業產生一定影響,外資是否控股並非左右業績的因素,外資控股在國內基金業高度紅海環境中,外資控股基金仍然存在多方挑戰。

作爲外資而言,在國內本土化的過程,比想象得要久,不會一蹴而就。上述營銷策劃部總監認爲,外資缺乏本土化優勢及其他多方面支持,真正發揮優勢作用仍需時間。雙方在團隊管理、投研理念方面或多或少會有分歧。

上述研究部總監稱,無論中資還是外資,都需不斷更新對中國市場的認識。事實上國內外機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與資產定價手段大同小異,真正懂中國市場的基金公司纔有優勢。無論誰控股,不優秀的企業仍然會被淘汰。

另一位供職於合資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表達了相似觀點,“熟悉中國製度、文化的同時進行紮實研究,才能真正爲投資者帶來收益,這是基金公司的根本競爭力所在。且公司投研風格因內部管理方式而異,與外資控股無直接關聯。”

談到外資控股基金是否會讓公募基金的座次重新洗牌,上述營銷策劃部總監認爲,外資基金公司在盈利的基礎上,才逐步有可能和第二梯隊的基金公司對話,但離第一梯隊還有差距。

中國基金報:報道基金關注的一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