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國時期最忘恩負義的人
公元229年,孫權終於摘下了“吳王”的帽子,登上了帝王寶座,宣佈“孫吳王朝”正式成立。猶如曹丕登基後追封老爸曹操爲“武皇帝”一樣,孫權也追封老爸孫堅爲“武烈皇帝”。
但皆知東吳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爲真正的奠基人不是孫堅,而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正是當年的這位小霸王,拼死拼活地打下了江東,在臨死前把大位,又親手傳給孫權。所以如今孫權當皇上了,在追封老爸爲皇上後,按理說也應追封哥哥孫策爲皇上,表示自己不忘本。但結果卻是,孫權追封孫策爲“長沙桓王”!
莫非孫策不具備被追封爲皇帝的資格?這顯然是胡說八道!別的不說,只說孫策自孫堅死後,先在袁術手下打工,結果卻引得袁術仰天長嘆:“老天爺啊,你要是給我一個如孫策般的兒子,我就是現在去死,都是樂着死。”
所以說,曹操後來表揚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顯然是袁術讚美孫策的翻版。在孫策從袁術手裏,討回“孫堅舊部一千多人”後,一這千數人馬,爲起家資本,離開袁術後,來到江東“創業”,堪稱是一路橫掃,被讚譽爲“小霸王”,拿下了江東這片江湖。
周瑜、魯肅、張昭、黃蓋、呂蒙……看看這些閃亮的名字,都是人家孫策的鐵桿部下。在孫策遇刺身亡前,不但把江東的大好江湖給了孫權,還把這些名將能臣,一股腦的交給了他。
正是因爲有這些人,孫權才能在赤壁大戰中,戰敗曹操,站穩腳跟!也正是因爲有這些人在,才能殺了關羽,拿回荊州,從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沒有孫策的白手起家,百戰喋血和使賢任能,聚會英豪,哪來他孫權牛哄哄地稱帝?
所以說,孫權堪稱是三國時期最忘恩負義的人。哪怕被普遍鄙視的晉武帝司馬炎,在滅了三國,開國晉朝後,追封完司馬懿,便立刻追封大伯司馬師和老爸司馬昭,三人都是皇帝!從這點來看,司馬炎可比孫權要厚道的多了。
(二)專家觀點:孫權爲何要忘恩負義。
那麼孫權爲何如此忘恩負義?翻開史書,先看對孫權的評價,寫《三國志》的陳壽就坦言,孫權有“勾踐之奇”……身爲“三國第一專家”的陳壽,他的意見,可謂是“專家權威意見”。顯然,陳壽在孫權身上,看到了勾踐的影子。
越王勾踐,除了著名的臥薪嚐膽,最終滅掉夫差的吳國外,還有一件非常有名的事蹟,便是他手下第一大臣,范蠡對他的評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享樂。這兩件事等於勾踐的標籤。陳壽把孫權比喻成勾踐,必是在孫權的身上,存在這兩方面的特性。
參看孫權一生,也的確如此,從哥哥孫策手中接過東吳大權後,便陷入了孫策所留下的那彪名將能臣的“愛護包圍”中,且還有一魔咒,孫策臨死前,曾託孤張昭道: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再看赤壁之戰,與其說是孫權下的決心,不如說是魯肅和周瑜,幫他下的決心。但哪知赤壁之戰後,孫權卻譏諷張昭是投降派,顯然這有推翻,孫策託孤遺言“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嫌隙——赤壁之戰前,他孫權都慌了手腳,如今卻嘲笑提建議的張昭,這等於是五十步笑百步。
孫權也曾御駕親征,想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能,結果卻讓張遼“威震逍遙津”,後來又御駕親征,還是慘敗,放着身邊的名將不用,非自己擼胳膊上陣,是不是有想如哥哥孫策一般,建立起“能吹牛皮的武功”的意思?
所以綜上所說,孫權雖不至於如勾踐一樣“不可與共享樂”,但急於掃除哥哥孫策留下的“魔咒”,清零孫策遺留的“影響力”,這是必然的,因爲不這樣做,他就不會樹立起自己的權威!故而“三國第一專家”陳壽說他有“勾踐之奇”,可謂一針見血,如此情況下的孫權,自然不會追封哥哥孫策爲皇帝的。
(三)其他觀點:帝王傳承的考慮
拋開專家意見,其實孫吳不追封哥哥爲皇帝,還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孫策有個兒子叫孫紹,孫權也有七個兒子。可以這樣假設,若孫權把哥哥孫策追封爲皇帝,那麼他的兒子孫紹,是不是就等於也有了“皇位接班人”的資格了?
這等於,出現了兩股“皇位接班人”勢力(不能稱爲人選了)。一股是孫策的兒子領銜,一股是自己的兒子領銜。你若是孫權的話,估計必會選擇傳位給自己兒子,那麼孫策兒子呢?你敢不敢還讓他活着?這等於給本就錯綜複雜,危險至極的帝王傳承,又增加了不確定因素。所以孫策只能被犧牲掉,去當“王”,斷了其後代,爭奪皇位繼承人的想法。
其二,孫權的權力,來自於哥哥孫策,而孫權還有一個弟弟活着呢,叫:孫朗。其他兩個弟弟,在孫權稱帝時都已經死了。所以若孫權追封哥哥孫策爲皇帝,那就等於將“兄弟間傳承權力的模式”給合法化了,自然皇位接班人中,又增加了孫朗。
孫策兒子和自己兒子,還糾纏不清呢,這裏又冒出來一個弟弟孫朗,你讓孫權如何敢追封哥哥孫策爲皇帝?所以孫權的忘恩負義,從皇位傳承這裏分析,的確是不得不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