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现在大家都普遍认同,太平军北伐才两万人(有说是五万的,五万还是精锐),太少了,孤军北伐焉能不败。其实未必如此,举个例子就行了,太平军起事一直打到湖南道州是也才一万多,这个算不算孤军北进,他们为什么不完蛋?反而在道州一下子,征得新兵五万,之后岳州、武昌一下子就声威大震了。这还是在太平军拖家带口的状态下,那么你带着两万百战精兵,又没有家属拖累,凭什么不能够很快的发展起来。

所以,所谓的孤军深入没有那么可怕,因为之前全军都是如此啊。现在,不管怎么说太平军在天京建立政权牵制了清军主力,你带着两万精锐在外线正是可以大展宏图到处批亢捣虚,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场。

所以究其原因,还是将领无能不会打仗,林凤祥、李开芳两人勇猛有余,却并不善于用兵。你看他指挥下的北伐军,完全没有杨秀清指挥太平军时那么的诡异难以捕捉。杨秀清行军时经常冷不防就回头设个埋伏,重创追兵。攻城时,一旦遇到防守严密的,从来没有长期死围,自陷绝境的。

打仗,特别是攻城,最忌讳的就是蛮干,就是孙子兵法里说的钝兵挫锐。清廷的局势,长期的腐化,各地将兵绝大多数都是混吃等死,但是偶然也会有几个能人忠臣,你撞上了绕过去就是,死耗的话,立刻就会陷入困境。

明末李自成围开封,钻了牛角尖,连打了三次,损兵折将最后还一无所获。当开封毁于一旦,他转攻襄阳,不是马上恢复了所向无敌吗?所以你看杨秀清,打桂林不下立刻撤围,打长沙不顺也没有死围,天下没有几个左宗棠。所以之后岳州、武昌,在之后沿江而下时,一路上都是望风而降。

所以,林凤祥、李开芳两人先是死围开封,然后又抱着怀庆不放,这样的攻城是非常容易严重损伤士气的,你一未久了,敌人各路援兵上来你不就被沾上了嘛?你说怕断后路,北伐军的战法,本来就没有靠天京方面补给,也没有什么后路之说。

清军主力在围天京,北伐军就应该,一路上顺着其虚弱的地方一路打一路扩军。在追兵没大量云集时,很多地方是会像之前沿江下金陵时那样望风而降的,他会很容易的获得大量的物资和新兵。所以他们第一个战略错误就是长期陷入坚城下,丧失了敌军追兵未至时的大好时机。

杨秀清虽然让他打到北京,但之后一直未有遥治,其实是放权给他们的。他们完全可以先打到山东,稳定局面大肆扩军建立根据地,之后只要仗打胜了,无论杨秀清还是洪秀全都不可能怪罪。而清廷毕竟是两面作战,他有足够的实力和时间建立根据地,之所以选山东,是因为山东地形不利于骑兵作战,一旦站稳脚跟又可以和天京就近取得联系。

那么林李二人第二个错误是没有建立根据地,他有自主权有实力,只是没有想法。

第三,杨秀清带领军队时,你看湖南那里一下子几万几万的进来,为什么就一直跟着走,为什么这两人就拢不住人。这个历史没有详细记载,不过极可能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收良民,收了太多土匪,成帮结伙的土匪各有一个山头,你收了他们,又不打乱建制,也不在这里建立根据,当然带不走人。

而杨秀清收的是矿工农民渔民,都是活不下去的善良民众,而且杨秀清打的仗都是智取为多,这种仗当然会极大地坚定部众跟随你的决心,而林李1两人整天攻打坚城,死伤一大,谁还愿意干着要命的苦差事,你说是不是。

所以说到底,北伐军失败根本原因还是这两人无能。若是杨秀清带队,肯定一两年又是五六十万,那不是主力北伐也是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