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現在大家都普遍認同,太平軍北伐才兩萬人(有說是五萬的,五萬還是精銳),太少了,孤軍北伐焉能不敗。其實未必如此,舉個例子就行了,太平軍起事一直打到湖南道州是也才一萬多,這個算不算孤軍北進,他們爲什麼不完蛋?反而在道州一下子,徵得新兵五萬,之後嶽州、武昌一下子就聲威大震了。這還是在太平軍拖家帶口的狀態下,那麼你帶着兩萬百戰精兵,又沒有家屬拖累,憑什麼不能夠很快的發展起來。

所以,所謂的孤軍深入沒有那麼可怕,因爲之前全軍都是如此啊。現在,不管怎麼說太平軍在天京建立政權牽制了清軍主力,你帶着兩萬精銳在外線正是可以大展宏圖到處批亢搗虛,爲什麼會落得這樣的場。

所以究其原因,還是將領無能不會打仗,林鳳祥、李開芳兩人勇猛有餘,卻並不善於用兵。你看他指揮下的北伐軍,完全沒有楊秀清指揮太平軍時那麼的詭異難以捕捉。楊秀清行軍時經常冷不防就回頭設個埋伏,重創追兵。攻城時,一旦遇到防守嚴密的,從來沒有長期死圍,自陷絕境的。

打仗,特別是攻城,最忌諱的就是蠻幹,就是孫子兵法裏說的鈍兵挫銳。清廷的局勢,長期的腐化,各地將兵絕大多數都是混喫等死,但是偶然也會有幾個能人忠臣,你撞上了繞過去就是,死耗的話,立刻就會陷入困境。

明末李自成圍開封,鑽了牛角尖,連打了三次,損兵折將最後還一無所獲。當開封毀於一旦,他轉攻襄陽,不是馬上恢復了所向無敵嗎?所以你看楊秀清,打桂林不下立刻撤圍,打長沙不順也沒有死圍,天下沒有幾個左宗棠。所以之後嶽州、武昌,在之後沿江而下時,一路上都是望風而降。

所以,林鳳祥、李開芳兩人先是死圍開封,然後又抱着懷慶不放,這樣的攻城是非常容易嚴重損傷士氣的,你一未久了,敵人各路援兵上來你不就被沾上了嘛?你說怕斷後路,北伐軍的戰法,本來就沒有靠天京方面補給,也沒有什麼後路之說。

清軍主力在圍天京,北伐軍就應該,一路上順着其虛弱的地方一路打一路擴軍。在追兵沒大量雲集時,很多地方是會像之前沿江下金陵時那樣望風而降的,他會很容易的獲得大量的物資和新兵。所以他們第一個戰略錯誤就是長期陷入堅城下,喪失了敵軍追兵未至時的大好時機。

楊秀清雖然讓他打到北京,但之後一直未有遙治,其實是放權給他們的。他們完全可以先打到山東,穩定局面大肆擴軍建立根據地,之後只要仗打勝了,無論楊秀清還是洪秀全都不可能怪罪。而清廷畢竟是兩面作戰,他有足夠的實力和時間建立根據地,之所以選山東,是因爲山東地形不利於騎兵作戰,一旦站穩腳跟又可以和天京就近取得聯繫。

那麼林李二人第二個錯誤是沒有建立根據地,他有自主權有實力,只是沒有想法。

第三,楊秀清帶領軍隊時,你看湖南那裏一下子幾萬幾萬的進來,爲什麼就一直跟着走,爲什麼這兩人就攏不住人。這個歷史沒有詳細記載,不過極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收良民,收了太多土匪,成幫結夥的土匪各有一個山頭,你收了他們,又不打亂建制,也不在這裏建立根據,當然帶不走人。

而楊秀清收的是礦工農民漁民,都是活不下去的善良民衆,而且楊秀清打的仗都是智取爲多,這種仗當然會極大地堅定部衆跟隨你的決心,而林李1兩人整天攻打堅城,死傷一大,誰還願意幹着要命的苦差事,你說是不是。

所以說到底,北伐軍失敗根本原因還是這兩人無能。若是楊秀清帶隊,肯定一兩年又是五六十萬,那不是主力北伐也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