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朋友求菩薩保佑發財,將佛像請了回去,一時興起或者遇到困難才敬香磕頭,事情結束了,就把佛像丟在一邊,十天半月就擺在那裏不管不顧不去理會,這麻煩就大了,這叫大不敬,光明的佛心,是指佛龕兩邊可以供奉一對長明燈,代表佛的智慧和光明,照破煩惱和黑暗,用電的就可以了,古人沒有電,都是用蠟燭,造成很多寺廟失火。家裏面供奉觀世音菩薩,會很好的消業,每天敬香,念大悲咒,念心經都是很好的消業儀式,觀音菩薩是一位具大悲心救苦救難的聖者,供奉觀音菩薩,在觀音菩薩面前誦經、持咒、禮懺、跪拜、做早晚課等等,應注意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堅持喫素最好,對觀音菩薩最好的供養,就是深知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心,多行善業,並且傳播善,傳播慈悲,傳播佛法,這功德極大,觀音菩薩更是歡喜,佛祖也是歡喜的,阿彌陀佛。

供奉菩薩的風水

我去過很多朋友的辦公樓,還有家庭居室,無非是幫助朋友們看一下,他們居所或者辦公場所的風水格局,還有很多信仰佛法的朋友們,家裏大都有佛龕或者佛堂,每天三炷香,供奉佛像,求得平安。

佛祖有言,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可蒙阿彌陀佛與諸聖衆接引,所以不管你信仰什麼,只要有顆善心,佛心,也就可以請佛像了。

有的朋友比較貪心,以爲請上一大堆神像佛像的,就會得福報了,其實這個就不合規矩了,往往還要出亂子。

人的情感過於豐沛的時候,是說不出話來的,所謂酸甜苦辣鹹,百感交集,一起湧心間,梗在喉頭。

神請多了這樣,請了佛祖來,就不要再請觀音菩薩了,有的人不嫌多,還要請一個土地公,關公,財神爺,最後沒有保佑發了財,還會破財,搞得大家不團結,供奉了太多的佛像神像,神太多了,都想說了算,就亂套了。

所謂凡夫,心無法專一,世間本來善道一家,儒釋道相通,只需以一尊佛菩薩,就可以得到保佑了,那至於供奉哪一尊,這就看修哪一門。

常見的在家請佛像,最普遍最合適的,還是供奉觀世音菩薩像,民間有家家有彌勒菩薩,戶戶有觀音菩薩的說法,家裏面請觀世音佛像,彌勒佛像,是大多數人家的選擇,我就是供奉彌勒佛的,因爲我從小就長的有點像,從小被人起的綽號,最多的就是叫小彌勒佛了。

佛像請來後,只要保持足夠的恭敬心,所有的佛、菩薩、神都會保佑你的,剛請來佛像的時候,看看神像本身有沒有洞,如果有,可以在洞裏預先裝上一部地藏經之類,或者在神像的後面整齊的供奉上一本或者數本佛經也是不錯的。

佛像最好擺在家裏吉位的佛龕裏,佛龕的位置,不要擺放在昏暗的地方,需要光線柔和明亮,也不要被太陽的強光直接照射,佛像的位置不宜朝北,北向是地獄,朝南朝西是最合適的,也不要放在橫樑之下,佛像的位置前,不要堆放其他雜物,也不要擺放餐桌上,家人不要在佛像前喫飯,佛像擺放的高度,用我們家裏的主人的肩膀作爲標準,也就是比我們正常身高略高即可,這是正常的禮儀。

供奉佛像,講究佛前三杯水,早晚三炷香,佛心總光明。

水代表清淨心,佛前三杯水,分別代表戒、定、慧的般若智慧,每日都向佛像敬香,臥香、立香、盤香都可以,香爐需比例適中,不宜過大和過小,敬香儘量避免使用五顏六色的化學香,一來化學香料和色素恐怕對人體不好,二來太花哨,也顯得對佛菩薩不恭敬。

有些朋友求菩薩保佑發財,將佛像請了回去,一時興起或者遇到困難才敬香磕頭,事情結束了,就把佛像丟在一邊,十天半月就擺在那裏不管不顧不去理會,這麻煩就大了,這叫大不敬,光明的佛心,是指佛龕兩邊可以供奉一對長明燈,代表佛的智慧和光明,照破煩惱和黑暗,用電的就可以了,古人沒有電,都是用蠟燭,造成很多寺廟失火。

佛像請來了要堅持定期清理佛像表面的灰塵,保持佛像莊嚴乾淨,以恭敬心供養,盡力不要讓我們請回來的佛像弄得髒亂不堪,清理佛像的同時,也要清理我們的內心,佛像的材質不必計較,只要以莊嚴爲原則即可。

其實對於佛陀諸菩薩來說,來到我們這娑婆世界度化衆生,是出於佛之大悲本性,佛並不對我們求任何的回報,諸佛菩薩是具有圓滿菩提心的,他只希望我們老百姓能好好修行,早日覺悟,解脫自己的煩惱,他並不會去刻意要求我們要怎樣的去伺候好他,反而菩薩他還要來幫助我們衆生離苦得樂,希望我們這些供奉他的人好好精進修行,勤修善根。

我們供奉佛像的目的一般有兩個,一是消業,二是積福,消惡業只有這四種辦法,一是發菩提心,行善事,二是悟得無上正等正覺,三是懺悔,四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家裏面供奉觀世音菩薩,會很好的消業,每天敬香,念大悲咒,念心經都是很好的消業儀式,觀音菩薩是一位具大悲心救苦救難的聖者,供奉觀音菩薩,在觀音菩薩面前誦經、持咒、禮懺、跪拜、做早晚課等等,應注意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堅持喫素最好,對觀音菩薩最好的供養,就是深知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心,多行善業,並且傳播善,傳播慈悲,傳播佛法,這功德極大,觀音菩薩更是歡喜,佛祖也是歡喜的,阿彌陀佛!

風水在養人,人也在養風水,流傳千年的大智慧,原來如此簡單,學佛法,敬佛,喫素,念心經,可讓自己成爲最好的那個人。

德明於2019年4月13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