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专业师生三人参加了由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博物院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会程为期两天。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做好文物修复工作,为“文物活起来”保驾护航。

研讨会开幕式嘉宾致辞

于安徽省博物院报告厅

来自全国130家有关单位,近300位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参与了此次盛会,提交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油画、青铜、陶瓷、纸质、石质等不同质地文物的保护修复,但是有关纺织品文物方面的文章仅仅两篇,两篇之中仅我们一篇为出土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的内容。可见纺织品文物修复难度之大,纺织考古与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的人才奇缺。

与前辈们合影:左三湖北省青铜器修复大师、研究员胡家喜先生,左四安徽省博物院副院长郑龙亭先生,左五原国家博物馆科技中心主任、研究员周宝中先生,右一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黄悦女士,右四古陶瓷修复大师于爱平女士。

与前辈们合影:左三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专家、研究员刘恩迪先生,左四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贾文忠先生,右三中国丝绸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研究员汪自强先生,右四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专家纪秀文女士。

13日上午,在安徽博物院新馆一楼报告厅举行了开幕式。安徽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媛媛及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苑荣致词,表达了对参会人员的欢迎以及此次文物修复会议技术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郑院长讲述了安徽博物院的历史,62年以来坚持毛泽东思想,不断发展,完善设施,才有了今天新馆的模样。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许伟表示将考古修复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新一代接班人。随后合影留念。

参会会员合影

会议期间24位会员代表进行主旨发言,探讨了关于古陶瓷、青铜器、漆柜、古字画等文物的保护修复与研究内容,我对来自南京博物馆的研究馆员王金潮先生印象深刻,他对玉衣及青铜器的修复很有经验,先后修复过七件珍贵的玉衣,从事修复行业50年,他说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做就一定会成功。我们也一定会秉承前辈信念,努力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纺织品保护研究专业学生杨达做了题为《两件唐代织锦残片的修复保护及研究》的主旨发言。

本次发言主要内容是围绕我们暑期在社科院考古所实践修复的两件唐代织锦残片的保护修复研究展开。两件残片均为斜纹纬锦,一件是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一件是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两件残片图案十分精美丰富。但是两件文物破损、残缺、污染物等病害比较严重,这给我们的修复任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我们先采集数据、测量绘制病害图,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及文物所属单位要求制定了合理的修复计划,经过了清洁除尘、回潮清洗、控制水分干燥、预防性保护等修复保护技术路线,历时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通过修复保护,笔者掌握了翔实可靠的信息资料,由此我们进行了织锦技术流变和纹样时代特征两方面的探究。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修复前)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修复前)

斜纹纬锦织造图(绘制人:王继胜)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单位纹样(绘制人:张津珲)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单位纹样(绘制人:张津珲)

SC19红地翼马纹锦残片(修复后)

SC66黄地花叶窠对羊纹锦残片(修复后)

次日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文物保护实验室。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文物保护领域基础研究方面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使我们认识到修复保护技术层面之后的原理依据,学习了科技保护的研究方法,受益匪浅。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

此次是我们第一次参加修复技术研讨会,我们才刚刚入门,了解的内容十分有限,但是修复文物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泛,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完成以后的工作。

在此,非常感谢给予我们无限帮助和包容的王亚蓉老师、贺阳老师和贾汀老师,在考古所实践期间耐心指导我们的司南老师,后期给予我们帮助的王继胜老师,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也无法完成今天的工作。以后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https://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61

邮 件:[email protected]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