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綁架的生活

8點十分,起牀,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拿起手機,屏幕亮起那一刻,一天才算正式開始。

上下班的地鐵,沙發,牀,辦公室,馬桶上,我們無時不刻都在刷手機,它已經成爲了我們身體外在的一個獨立器官。

和朋友喫飯不再談論着彼此的三長兩短,變成了兩個低着的腦袋,手指快速的划動着,時不時傻笑兩下。

去書店買一本書,告訴自己一個星期要讀完,翻了沒兩頁,就想今天哪部綜藝又更新了,書明天再讀吧。過了幾個月,它唯一的功能就是壓泡麪。

出門旅遊,到景點先打開攝像頭,凹了18個造型,濾鏡換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眼前景色,心裏想着朋友圈有幾個人點讚了,這張往下巴往後縮點會更好看吧,朋友問好玩嗎,你看了看朋友圈的點贊人數,說挺好玩的,集齊32個贊比山峯的另一面對你更有意義。

談戀愛的時候彼此不再好奇,我們面對面刷抖音,睡覺前看不同的綜藝。不知道聊什麼就打開今天的微博熱搜。

長輩講道理的方式也由當面給你講故事變成分享一篇朋友圈的文章給你。

我們開始喜歡即時的快樂,一個土味的表情包,一段30秒的小視頻,就能讓嘴角上揚60度,可又很快陷入空虛。

我們開始怕麻煩,不再思考,人和人之間應該怎麼相處,急着把一切問題都在知乎,微博問答,以及各種大V那裏得到一個答案。

這些現象讓我想到了攻殼機動隊。

未來我們每個人躺在一個盛滿營養液的器皿中,身上插滿了各種插頭以接受電腦系統的感官刺激信號

人類就依靠這些信號,生活在一個完全虛擬的電腦幻景中。

機器用這樣的方式佔領了人類的思維空間,用人類的身體作爲電池以維持自己的運行。

這一幕離我們有多遠?

▲腦後插管的草薙素子

02

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

喫一顆橘子,我們會先剝掉皮,然後扔到嘴裏開始咀嚼,汁水四溢。

沉浸在手機裏,就好比喝兌水果汁,快感很快,也很廉價,沒有餘味。

我們把思考交給它,快樂,興奮,痛苦,激動,恐懼,等等都交給它,一個幾英寸的小盒子,用它來激發我們所有的情緒,感知的過程被忽略了。

因爲這個”盒子”的存在,我們無法專心致志做每一件事。

“生活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仔細想想,一張日出的照片和佇立在山峯之巔,哪一個給你的震撼更大?

屏幕上的話再動人,都不如身旁的那雙手有溫度。

和朋友約一場球,比王者峽谷的GANK更有激情。

上個週末,我做了一個實驗,兩天不碰手機,爲了這項實驗能夠順利進行下去,我找來朋友監督我,並設了200元:20元的賭注, 如果我成功了,他要給我20快,反之他得到200。

剛開始很不習慣,時不時想翻手機,會想微博上又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朋友圈誰發了些什麼?會不會有人找我?但一想到賭注,我忍住了。

在這48個小時裏,我把在噹噹網買的書看了3/2,和朋友去打了兩次網球,去LIVE HOUSE看完一場演出,拼完了之前沒開封的積木。

書是兩個月前買的,網球約了兩個星期了,積木差不多也是半年前買的,每一個東西在買的時候都代表着一個計劃,可直到這次實驗,我才履行完。

在這之前,我從未感覺,一天的時間是如此充足。

做每一件事的時候,身心完全投入,這種專注讓我多巴胺加倍分泌。

讓我真正感覺到在生活,

這些過程讓我我真正感覺到切實的生活,而不是又刷了一天手機。

03

試着感受生活

每個當代青年都應該嘗試一次,放下手機,重新感知生活,享受過程。

下面的方法大家可以試一下。

拿一張紙,寫下之前想做但一直沒做的事情,它可以是和朋友的一次約定,也可以是剪掉肚臍眼上的毛,或是看一本買了過後卻一直沒看的書,抑或是學會織毛衣等等。只要是你想做但還沒做的。

在下班後,或者週末,把手機關機塞到牀底下,一個一個的去完成這些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忘掉工作,忘掉朋友圈,抖音,微博,忘掉一切與當前計劃無關的事情,集中精力一個一個去完成。

和朋友喫飯試着不掏出手機,就好好的聊天。

去旅遊,除了熱門景點打卡,試着探索一下其他人不知道的地方。

看書的時候用心體會書裏的內容。

談戀愛請保持對另一半的好奇心,在一起的時候少打遊戲,少刷劇,多待對方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製造兩個人共同的獨特記憶。

最後,遇到問題,不要總是打開手機搜百度,問知乎,看微博問答,自己思考一下試試看,一味咀嚼別人消化完的糧食,是長不了個子的。

你有什麼想做但還沒做的事嗎?

來留言區和葩guo聊聊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