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可能也會有很多跟我一樣,是想要在設計跟技術之間找平衡的人。MixLab在進行過程中,我不斷髮現還有“這樣”、“那樣”的可能。

今天這篇文章,將以 我的視角 來看Shadow,而非以往提問,回答的形式。

只分享給Mixlab社區的成員。

Shadow致MIXLAB訂閱用戶的一封信

我想可能也會有很多跟我一樣,是想要在設計跟技術之間找平衡的人……

將設計和技術融合,是我08年本科時就有的念頭 ,那時學校還沒有參數化設計課程,比較接近的是計算機輔助設計,但也止於老師在課堂上粗淺地講解CAD,只能自學。

我是在工作後纔對設計方向的計算機生成有了進一步的嘗試,第一次看到在計算機加持之下,設計形態萬千變化的美。

逐漸開始看到技術思維跟設計思維的共通之處。

2015年,開設自媒體,2018年有了 無界社區 M ixlab, 希望大家在這裏碰面:

一起 迎面未知和無限可能

Enabl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Everyone

def mix ( tech,design ):

……

return  mixlab

以上圖集是Shadow曾經作爲設計師時的作品,設計專業(園林)。

現在他是 智能產品架構師 :業務場景理解、設計體驗路徑、軟件系統架構設計。

認識Shadow是在2018年,早於iBrandUp的開始。

寫完以下這幾篇小文兒的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會不會有後續。

也不知道除了滿足我本人的好奇之外,這些文字會否還有其他價值?

採訪 Shadow

研究人工智能的設計師

2018-08-27

發現的樂趣

2018-12-29

代碼也要敲得優雅

2019-05-24

正如你點擊後所見,一年前的文章裏充滿了 “怎麼 寫”的茫然

Shadow把Mixlab的名單和資料發給了我,也就有了一系列的專題性跨界人物訪談。

假如:Mixlab明天起停止運營……

這個假設如果是真實狀態,大家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Mixlab從雛形到正式運營也纔不過幾年,最開始只是一個內容輸出的地方,到後來有了社羣的可能;

線下專題活動、黑客馬拉松、再基於訂閱用戶對新知識的需求,《Mix人工智能》付費專欄,最近在努力嘗試孵化工具軟件……

Mixlab的故事纔剛剛開始。

爲更好的與大家共同成長,也想了解大家最需要的是什麼?

Mixlab對你而言,價值何在:

(掃碼填問卷 ↑ )

以下是陸續收到的羣成員反饋:

“欣喜,找到組織了”

“走出非洲”

“跨界帶給自己的驚豔”

……

於我?看到另一個有別於以往工作和學習的世界,關於設計,關於編程,關於這兩者之間。

Shadow 說:

MixLab在進行過程中,我不斷髮現還有“這樣”、“那樣”的可能。

是在不知不覺中一項項地進行拓展,迭代的… 從沒想過要關停。

也一直在找這樣的產品形態:

block,模塊化的

,每種block都可以有自己的個性,類似於notion;

開放,可以 自行開發插件的 ,類似於sketch;

工作流, 可以組裝各種模塊 ,形成自己的工作流的,類似於workflow,storyboard也有類似的機制(叫pipline);

數據與應用可分離 ,數據可以自由導出導入,選擇自己的託管服務器,或者本地存儲,類似於solid……

這樣我就可以把所有的實驗品、研究的內容、靈感都塞進去啦

—— #實驗室#MIX#wysiwyg

以上,

是圍觀,

也是註腳

迄今爲止,Mixlab社區 成全過:

項目合夥、企業內部推薦、畢業論文選題、項目合作…… 還促成過幾對情侶~ 

歡迎感興趣的勾搭、聯絡、加入  ↓ 

- END -

設計:京東、Truely He

排版:Pauline、Renee

素材: Shadow

文案

chunfang

推薦閱讀

科技並不驅動變革,我們的回應才能

PIX無人駕駛創始人 喻川

“數據指揮家”同濟博士的可視化設計

《生成對抗網絡入門指南》作者 史丹青

我一直在思考火星上的人類宜居城市

AIG人工智能研究組創立者 鄭豪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仍可以有無數個世界

AR空間設計師 陶柏帆

好奇與探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