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盘溪

隐藏着一栋艺术殿堂

徐悲鸿  傅抱石  赵无极  李可染

这些在中国美术界响当当的人物

都曾在盘溪一个叫做“黑院墙”的地方

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校园时光

造就了一段中国美术史的辉煌岁月

如今,学校旧址早年已经拆除

留下13亩空地

长长的围墙上,粘贴起许多老照片

仿佛告诉着人们这里耀眼的昔日

1945年,国立艺专的学生们在“黑院墙”外合影。

何谓“黑院墙”?

这是一处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清朝建筑,位于江北区大石坝街道的郭家院。

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在此上课的国立艺专师生用锅烟墨将院墙抹黑。

日后,“黑院墙”逐渐成为国立艺专的代名词。

术大家聚集“黑院墙”

艺专学生在黑院墙校门留影

11月14日,“‘黑院墙’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术研讨会”在江北区召开。

黑院墙国立艺专专题课题成员邵振强介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国立艺专”)是抗战时期中国最专业、档次最高的美术学府。1938年由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1942年迁到重庆盘溪,直至1946年才迁到杭州,是今天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

盘溪时期,“黑院墙”是国立艺专的一个另类称谓,它曾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曾聚集了一大批在中国美术界响当当的人物。

傅抱石曾任该校中国画科主任兼校长秘书;

丰子恺曾在此任教一年,期间创作有《护生画集》第三集部分画稿;

赵无极在此任教4年,1942年曾参加在渝举办的青年画家联展;

李可染在此任教3年,曾在渝举行李可染写意画展,创作有君堂作品《执扇仕女》《放鹤亭》等知名画作。

躲避轰炸锅烟墨抹外墙

艺专校长陈之佛(中)教务长(右一)丰子恺

当年,院内只有30余间房子,因为不够,学校又在四周搭建了一些简易住房。有资料记载,抗战时期,这里的人并不多,房屋显得很扎眼,曾经遭到日机的轰炸。

为了躲避敌机轰炸,师生们就用锅烟墨将外墙抹黑。画家们是从事视觉艺术的,他们觉得黑院墙这一形象很美,于是这三个字就成了国立艺专的代名词。

中国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曾说过:“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盘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

时至今日,“黑院墙”这个名字还在沿用。2017年6月,江北区委宣传部成立黑院墙课题组,全面搜集整理研究国立艺专1942年至1946年在江北区大石坝街道黑院墙社区办学时的各种史料,努力为江北区留存历史文化记忆。下一步,邀请专家考察论证后,将把这13亩地利用起来,进行规划设计。

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1部“课题宣传片”:投放微信等网络媒体,希望唤起美术界对黑院墙的记忆,得到各领域研究者的支持。

1本《国立艺专校在江北》:该书辑录了“黑院墙”办学期间校址校舍、教职员名录、学员名录、校产经费等档案史料,还原了办学时的部分场景。

1本《黑院墙里的大师们》:该书记述了林风眠、陈之佛、潘天寿、丰子恺等29位美术大师在黑院墙执教时教书育人、研究美术的点点滴滴。

1本《黑院墙国立艺专师生作品选》:该书收录了艺专校长们、导师们、学生们共200余副国画、油画等画作。

1本《唐献瑞画册》:该书收录了国立艺专(磐溪)国画专业1945届学生唐献瑞先生100余副画作,及其就读国立艺专时的笔记与日记等。

链接:黑院墙校舍环境如何?

国立艺专坐落在山坡上,除了学校办公的部门以外,中间是个大礼堂,后面院里是国画系,其它西画系、图案系和雕塑系均散落在山坡上。学校附近有“三宝”:一是校后龙脊山上有一腊梅林,约3亩;二是沿龙脊山脚的重瓣水仙;三是苦竹(斑竹)。

离校不远有迫击炮厂,常用空弹试炮,靶场在校附近,师生在学校附近稻田和山坡就可捡到弹壳,他们将之立于案头当作花瓶。丰子恺先生画了一幅画:荷花插在弹壳里,题曰《战争与和平》。

——摘自《国立艺专校在江北》

综合: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华龙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