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區盤溪

隱藏着一棟藝術殿堂

徐悲鴻  傅抱石  趙無極  李可染

這些在中國美術界響噹噹的人物

都曾在盤溪一個叫做“黑院牆”的地方

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校園時光

造就了一段中國美術史的輝煌歲月

如今,學校舊址早年已經拆除

留下13畝空地

長長的圍牆上,粘貼起許多老照片

彷彿告訴着人們這裏耀眼的昔日

1945年,國立藝專的學生們在“黑院牆”外合影。

何謂“黑院牆”?

這是一處有着150多年曆史的清朝建築,位於江北區大石壩街道的郭家院。

抗戰時期,爲了躲避日軍轟炸,在此上課的國立藝專師生用鍋煙墨將院牆抹黑。

日後,“黑院牆”逐漸成爲國立藝專的代名詞。

術大家聚集“黑院牆”

藝專學生在黑院牆校門留影

11月14日,“‘黑院牆’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學術研討會”在江北區召開。

黑院牆國立藝專專題課題成員邵振強介紹,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國立藝專”)是抗戰時期中國最專業、檔次最高的美術學府。1938年由杭州藝專與北平藝專合併,1942年遷到重慶盤溪,直至1946年才遷到杭州,是今天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

盤溪時期,“黑院牆”是國立藝專的一個另類稱謂,它曾被譽爲中國現代美術的搖籃,曾聚集了一大批在中國美術界響噹噹的人物。

傅抱石曾任該校中國畫科主任兼校長祕書;

豐子愷曾在此任教一年,期間創作有《護生畫集》第三集部分畫稿;

趙無極在此任教4年,1942年曾參加在渝舉辦的青年畫家聯展;

李可染在此任教3年,曾在渝舉行李可染寫意畫展,創作有君堂作品《執扇仕女》《放鶴亭》等知名畫作。

躲避轟炸鍋煙墨抹外牆

藝專校長陳之佛(中)教務長(右一)豐子愷

當年,院內只有30餘間房子,因爲不夠,學校又在四周搭建了一些簡易住房。有資料記載,抗戰時期,這裏的人並不多,房屋顯得很扎眼,曾經遭到日機的轟炸。

爲了躲避敵機轟炸,師生們就用鍋煙墨將外牆抹黑。畫家們是從事視覺藝術的,他們覺得黑院牆這一形象很美,於是這三個字就成了國立藝專的代名詞。

中國著名畫家、教育家潘天壽曾說過:“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繞過國立藝專就黯然失色,而繞過盤溪就定然會支離破碎。”

時至今日,“黑院牆”這個名字還在沿用。2017年6月,江北區委宣傳部成立黑院牆課題組,全面蒐集整理研究國立藝專1942年至1946年在江北區大石壩街道黑院牆社區辦學時的各種史料,努力爲江北區留存歷史文化記憶。下一步,邀請專家考察論證後,將把這13畝地利用起來,進行規劃設計。

課題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1部“課題宣傳片”:投放微信等網絡媒體,希望喚起美術界對黑院牆的記憶,得到各領域研究者的支持。

1本《國立藝專校在江北》:該書輯錄了“黑院牆”辦學期間校址校舍、教職員名錄、學員名錄、校產經費等檔案史料,還原了辦學時的部分場景。

1本《黑院牆裏的大師們》:該書記述了林風眠、陳之佛、潘天壽、豐子愷等29位美術大師在黑院牆執教時教書育人、研究美術的點點滴滴。

1本《黑院牆國立藝專師生作品選》:該書收錄了藝專校長們、導師們、學生們共200餘副國畫、油畫等畫作。

1本《唐獻瑞畫冊》:該書收錄了國立藝專(磐溪)國畫專業1945屆學生唐獻瑞先生100餘副畫作,及其就讀國立藝專時的筆記與日記等。

鏈接:黑院牆校舍環境如何?

國立藝專坐落在山坡上,除了學校辦公的部門以外,中間是個大禮堂,後面院裏是國畫系,其它西畫系、圖案系和雕塑系均散落在山坡上。學校附近有“三寶”:一是校後龍脊山上有一臘梅林,約3畝;二是沿龍脊山腳的重瓣水仙;三是苦竹(斑竹)。

離校不遠有迫擊炮廠,常用空彈試炮,靶場在校附近,師生在學校附近稻田和山坡就可撿到彈殼,他們將之立於案頭當作花瓶。豐子愷先生畫了一幅畫:荷花插在彈殼裏,題曰《戰爭與和平》。

——摘自《國立藝專校在江北》

綜合: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華龍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