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智谷”呼之欲出

  规划范围

  东至老寨顶,西至黑龙江中路、劲松五路,南至滁州路、张村河,北至崂山区界,共计20.94平方公里发展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创新走廊、青岛市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示范区以及崂山区最具魅力的滨河水岸和区域性活动中心。

  规划结构:“一带、三核、十二组团”

  依托张村河及滨河绿地,集中布局生态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24小时活力的张村河休闲文化带;依托轨道交通站点,规划三处功能高度复合、地上地下立体化开发的核心区域,树立区域新地标;横向以株洲路为界,纵向以海尔路、深圳路、青银高速公路、规划科苑经七路、滨海大道等主要道路为界,规划形成十二个产业单元,以单元为单位实现产业集聚和服务共享。

   《崂山区株洲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获得市政府批复

  作为推动片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控规》以“崂山创谷、水脉智城”为定位,着力将株洲路两侧20.94平方公里土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创新走廊、青岛市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示范区以及崂山区最具魅力的滨河水岸与区域性活动中心。

  株洲路片区前身为1992年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历经20余年发展,片区聚集了100多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是崂山区最重要的工业聚集区。在新旧动能转换大背景下,片区亟待转型升级。按照我市有关要求,株洲路片区将促进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青岛的中关村、智谷,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起到示范作用。

  按照这一要求,我市规划部门编制了《控规》,并于去年10月进行了公示。根据规划,片区东至老寨顶,西至黑龙江中路、劲松五路,南至滁州路、张村河,北至崂山区界,共计20.94平方公里,整体将形成“一带、三核、十二组团”的规划结构。

  据介绍,“一带、三核、十二组团”是:依托张村河及滨河绿地,集中布局生态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24小时活力的张村河休闲文化带;依托轨道交通站点,规划三处功能高度复合、地上地下立体化开发的核心区域,树立区域新地标;横向以株洲路为界,纵向以海尔路、深圳路、青银高速公路、规划科苑经七路、滨海大道等主要道路为界,规划形成十二个产业单元,以单元为单位实现产业集聚和服务共享。

  据了解,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域,株洲路片区将重点发展高新产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科教智慧等功能。为了满足这一目标的空间需求,《控规》中新规划了近70宗土地作为一类工业与商业服务业设施混合用地用于发展创新型产业,将有力地助推片区产业升级。

  打造崂山区最具魅力的滨河水岸,片区大幅增加综合公园、带状绿地、街头公园等各种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以此打造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根据记者梳理,《控规》中新规划成块绿地60多块,并以此为载体,结合地块特点进行环境提升。在靠近张村河的地块,在满足泄洪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张村河设立景观水系。在周边人流较为密集的地块,在满足绿地设计规范的条件下,则增加公共厕所建设,破解人群如厕需求。在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中,《控规》还引导建设开放绿地,丰富区域绿色空间供给。以片区西北侧的一幅地块为例,8.84公顷的用地面积中需配建开放绿地超过880平方米。

交通问题关乎区域品质,在《控规》中做了认真分析 记者了解到,片区积极构建以地铁站点为核心的地下空间网络,搭建了地铁、有轨电车、常规公交三位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为了破解城市中常见的“停车难”,《控规》中采取多种路径丰富停车资源供给。除了常规的项目配建和独立建设外,还利用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建设停车泊位。在规划的常在庵文化公园中,将结合地下空间建设10000平方米的公交首末站和1000个停车位。在长沙路(科苑纬七路以东段)北侧两块南北相邻的绿地中,规划结合地下空间各建设300个停车泊位。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也是《控规》关注的重点 按照“市、区—街办—社区”三个层次,《控规》高标准配置所需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商业金融服务、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积极引入海绵城市、市政综合管廊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多措并举,实现片区品质的全面提升。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