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孔子,沒有一箇中國人不知道,就是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鼎鼎大名。

孔子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傑出的政治家,他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傑出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來“仁”的思想;傑出的教育家,終身投身教育,因材施教,據說他的學生達到三千人之多,很多學生都成了國家棟梁之才;還是一個傑出的文獻整理專家,他廣泛收集魯、周、宋、杞各國文獻典籍,重新校勘、編訂、整理了很多圖書。

孔子的思想,源於殷商以及西周、東周的社會思想潮流,更多的是接受了春秋時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行,如鄭國的子產、齊國的晏嬰等人的言行。

春秋時代重視“禮”,認爲“禮”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孔子卻改以“仁”爲核心,認爲沒有“仁”,便談不上“禮”。

孔子對於“仁”有各種定義,概括起來是“愛人”。孔子所愛的“人”,是包括各個階級、階層的人,是一切具有生命的人。孔子的志願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他所收留的學生,絕大多數出自下層,只有屈指可數的學生是來自上層。

由於孔子的非凡成就,他成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在世界的發展史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的《美利堅百科全書》這樣評價孔子:

“在古代的諸子百家中,孔子的影響、孔子的威望和他的學說是在耶穌紀元以前就正式確立起來的。

儒家被當做官方信條和國家獨尊的學說已超過兩千多年,甚至有人把它當做宗教來看待。被稱爲儒經的典籍已成爲所有學官終生研讀的主課。

假如說世界上存在永恆的真理的話,中國人是在孔子的學說中去探索發現的。中國的人生之道和社會道德規範,顯示了這種可稱之爲理想主義的人道主義的造型力量。

孔子的‘天下大同’的夢想沒有真正實現,可是儒家的中國畢竟獲得了長期的安寧和昌盛。並且其文化方面的統一和延續達到了不可比擬的程度。

很多世紀以來,中國的鄰居如朝鮮、日本、琉球、越南,把孔子作爲他們的聖賢和師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已經開設的孔子學院有六百多所,覆蓋了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