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是国际宽容日,设立“国际宽容日”的目的是增加“可视性”。至少每年一次让世界各国、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目光聚焦于“宽容”主题,并为此贡献力量。

宽容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戾气”可以简单地总结为情绪自我管控能力差,乱发脾气,乱打乱骂。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生活中可以说是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消除内心的“戾气”,读点儒家《论语》是有裨益的。如何消除“戾气”?这就是下面要说的《论语》中关于“恕”的话题了。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尴尬:每天上班或上学,都难免遇到熟人,有天路遇一个人,认识,算不上多亲近,当你准备好表情跟他(或她)打招呼的时候,对方却没有理你,面无表情地走过去了。

请问:你心里最初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尴尬。尴尬之外,大概就是“怎么了,我得罪你了?你瞧不起我了?”诸如此类七七八八的杂念吧。

若是让这样的杂念鼓噪壮大起来:好,你见我不理,下回见了你,也照样不理你!而且为此煎熬、难过大半天,甚至还把杂念变成恼恨,且真付诸行动,若真是这样,您可就只能被归为“不恕道”一类了。

说到“不恕道”,就要说说“恕道”。这在孔子是早有说法的。《论语》所记,孔子有两次与学生谈到“恕”。第一次是孔子对曾参说: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孔子说,我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做人之道,曾子应和说,那就是“忠恕”俩字。

还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曾子说孔子的道用了俩字;孔子回答子贡的提问,只给了一个字“恕”。此外,孔子还饶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般理解,“己所不欲”两句,是孔子关于“仁”的类似于定义的表述,由此可知,“恕”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实际上是“仁”的精神在做人上的具体表现。

那什么是“忠恕”呢?简单地说,“忠”就是忠诚、诚信。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为他人谋事、做事尽心竭力,就是忠。说实在的,一般说来“忠”容易理解,“恕”可就难了。

那“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恕”就是能原谅别人,特别是在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时能替对方着想,替对方找找理由,就是恕,就是能宽容别人。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史记》中那段“管鲍之交”的故事。司马迁写管子的“列传”,路数很别致,管仲有那么多大事,记载简略,对“管鲍之交”的故事,却浓墨重彩。

鲍叔牙自己本可做齐桓公宰相的,他却让给了能力更高的管仲,这首先是一大德行。

于是司马迁让管仲说出鲍叔牙对自己的宽容:当初他俩一起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往自己兜里多揣,鲍叔牙不以为意,说那是因为管仲穷。

管仲替鲍叔牙办事,办一件砸一件,弄得鲍叔牙更加狼狈,鲍叔牙也不往心里去,说流年有利有不利。

管仲从军打仗,屡战屡败,鲍叔牙也能理解,说这不是管仲不行,而是他有老母要养,打仗不能太搏命,等等。

总之,管仲有一百个糗事,鲍叔牙有一百零ー个谅解。

管仲最后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也感慨:“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鲍叔的知管仲,正可拿来释“恕”道。

人的幸福指数与地位、财富固然有关,但细说起来,却不是必然有关。

比如开始说的,路遇熟人遭遇尴尬时,是往坏处揣测,还是替对方想,不同心理的出现,就绝对是不能以地位、穷富论的。

幸福是生命的感受。路遇熟人不理之类的尴尬事,心窄气生,七上八下、鸽子对话嘀嘀咕咕,弄得自己难过大半天,这是一种情形。

遇到此类事情,能原谅对方:哦,对方肯定遇上什么事了“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古有明训啊!这是另一种情况。

后者,其实就是行“恕”道了。能原谅对方,其实就是原谅自己,也是放过自己。这其实就是哲学上说的“德福一致”:有一份宽容之德,就能兑现一份内心的平和。

同时,恕道也是内心强大的表现。他人无心的一点差池,就惹得自己难受半天;遇到更糟糕的情况,又当如何?

北京东南有个高碑店,高碑店有个污水处理厂。全市区的污水流到那里,可经过一番处理,再流出的水,起码不那样脏恶了。内心要强大,就应该向污水处理厂学点什么。

活在世界上,磕磕碰碰,无心之过,故意的难为,都在所难免。怎么办?人家点火,我就燃烧?不妥。强大的内心,应能涵容一切,转化一切,而不使其淤积郁结。这实在关乎个人的身心幸福,更关乎与人相处的心胸。

一部《论语》,说千道万,然而,笔者以为,关乎内心强大的恕道,最重要。旧说有人“半部论语治天下”,笔者不信。然而,以宽容体谅之心对待他人,即用一个“恕”字治人心,是绝对有效的。

作者: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教授

△本文节选自《读札记三则》,曾发表于励耘学刊(文学卷)2016年第2期。

感谢李山老师供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丨张墨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